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35节

  贾琮每日只在饭后才会出门,去姊妹房中说话,或者姊妹们联袂去清芷斋串门。

  又见他隔些日子便带着丫鬟去洛苍山上课,常常一去就是四五天才回,因为那位有名的柳宗师就住在洛苍山。

  进了贾府一段时间,宝钗自然从他人口中听说了贾琮的旧事,知道他生母微贱,从小在贾家过得极苦,几不能活。

  愣是靠着一味苦读,取了案首功名,才能在贾家立足,又靠着在金陵立下莫大功勋,生生给亡母争得了诰命。

  宝钗这才明白,那日在荣庆堂中,老太太和姨妈听到母亲夸奖他,为何会是那种表情,那是慧眼不识珠的尴尬。

  想起金陵老宅中第一次见他的情景。

  隽美似玉,风华无双。

  可如此轩朗的背后,却隐藏了这么多辛酸苦难,心中泛起难言的柔情和感佩。

  只是他从来不会独自来梨香院串门,只是和姊妹们一起来过两次,心中多少有些失望。

  宝玉倒是常来梨香院找她说话,一副悠然富贵闲适,和清芷斋那位苦行僧般读书自律,天差地别。

第201章 未雨先绸缪

  天色微亮,清芷斋书房已灯火通亮。

  自正月十五后,新春氛围褪去,各项年节应酬来往终了,东西两府重新归于平静。

  贾琮每日天明即起,练半时辰刀法,活动开筋骨,又在丫鬟服侍下洗漱过,便开始一天读书功课。

  上午都复读揣摩四书五经,并按柳静庵梳理的截文题录,拟写四书程文一篇,五经程文两篇。

  午休之后,整个下午都研读柳静庵列出的各类兵书、农书、律法、政论书籍,到了晚上依题拟写策论。

  每五日会去一次洛苍山柳宅,将写好的程文策论给恩师点评。

  由柳静庵传授解答,纠正偏差之后,重新回府研读,如此周而复始,反复磨砺积累,滴水之功,穿石之力。

  因为拜在柳静庵这样的宗师门下,教授学问比青山书院的大课堂,其教益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知会了山长赵崇礼之后,青山书院日常课业不再参加,功课以柳静庵的授业安排为主,

  赵崇礼自然无有不可,有小灶可开,自然不用吃大锅饭。

  且贾琮被点雍州院试案首,其科场功底已高出同年普通学子,还在大课上蹉跎时间,并无意义。

  但书院的月考和季考,贾琮依旧去参加,以检验自己所学。

  年后他已参加过一次青山书院的月考,考绩依旧名列前茅。

  赵崇礼对他的程文策论很是满意,认为所写程文,比院试时又多了几分老辣。

  勉励他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如此秋闱可期。

  ……

  这日清晨,贾琮照例在院子中练刀,额角的汗水被风吹过,被激得异常清醒。

  等芷芍五儿服侍梳洗过,进书房时发现英莲早已磨墨铺纸,并将他今日要读的书都整理摆好。

  她自己却趴在桌角打盹,小丫头还是嗜睡的年纪,每日都跟着贾琮早起,常要迷糊半个时辰才会清醒,贾琮劝过几次,让她尽管去睡足。

  她只是执拗的不肯,把看管书房的差事看得很重,少爷都起床读书了,自己没有还赖床的道理。

  贾琮知道即便叫她去补觉,她也会赖着不走,也不叫醒她,任她趴在桌角打盹补觉。

  英莲自从在金陵跟了贾琮,不像以前被拐子挟持着过日子,吃睡无忧,这半年来越发长得好了,已显出几分艳如玫蕊的标致。

  倒是真的有些像,当初安定寺中的那个人,那香房中的温馨旖旎,宗法礼教之下,终究是留不住。

  这时外头传来晴雯的声音:“这一大早,赵妈妈怎么来了。”

  “我好久没见哥儿了,过来瞧瞧,我院子里柿子树年底结了新果,我做了新鲜的桂花柿子糕,琮哥儿和芷芍小时都爱这口勒。”

  贾琮也笑着迎了出来,对这个从小真心待他的奶娘,贾琮心里一直尊重。

  见赵嬷嬷带来的食盒中,一片片桂花柿子糕,摆得整整齐齐,透着金黄甜润,卖相极佳,让人看了就起食欲。

  前几年他在书院读书,在府上日子极少,便央贾政给赵嬷嬷分配个轻松的差事,不用一直在内宅伺候,过得也省心轻松些。

  “我正想这一口呢,可巧妈妈的送来了,志贵最近可有信,他在营里都好吗?”

  赵嬷嬷笑道:“他还能有什么不好的,遇上琮哥儿这样的主子,也算他的大福缘,哥儿不仅求二老爷放了这小子的奴籍。

  还引荐了他去火器营从军,满府的奴才哪个有他这样的福分,如今他脱了籍,进不得府门,让我给哥儿带话呢。

  说忠靖侯看得起他,还让他做了侯爷的亲兵,不过这多半是侯爷看在哥儿的份上。”

  郭志贵是赵嬷嬷的独子,自做了贾琮的随身小厮,跟着他去了几趟军营,贾琮看出他有向往军伍之意。

  在贾家除了那几个姊妹,贾琮最亲近信任的,就是院子里那几个丫头,还有自小爱护自己的赵嬷嬷,及她的独子郭志贵。

  郭志贵生性质朴忠厚,但脑子却也灵光,不然不可能小小年纪,就学了一手驾车马的好把式。

  虽然和贾琮同岁,却长得比平常少年要健壮,很有些军勇之气,贾琮不希望自己亲近之人,一辈子只做个架马车的小厮。

  自己秋闱在即,一旦过了秋闱,便有了选官的资格,虽然恩师柳静庵不建议自己过早涉足官场,但计划不一定赶上变化。

  自上次上奏火器强军方略,兵部尚书顾延魁和忠靖侯史鼎,都向皇帝提出过让自己观政协理,就是因为自己只是秀才之身才搁置。

  即便如此,最近不管是五军营改造火器试射,还是工部新成立火器监,主持寻访西海名士等事,都因自己是首倡之人,邀请自己参议事务。

  因此,一旦自己顺利过了秋闱,有了选官资格,不是没有旧事重提的可能。

  历来官场凶险,方寸便见生死,耳目鼻塞之辈,独木终难成林。

  贾家这样自身子弟凋敝之家,为了保住自身安危荣华,都要培植王子腾、贾雨村这样的外援,也就是这个原因。

  像郭志贵这样自己亲近信任之人,有了一个好前程,将来未必不是自己的助力,虽然他目前只是个亲兵,但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

  具体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自己的造化和能为了。

  郭志贵脱籍之后,贾琮从曲泓秀身边要了个叫江流的少年。

  当年曲泓秀曾收养了五个孤儿,他和曲泓秀刚开始做香水铺生意,初衷就是给这些孩子找个营生。

  其中两个管着城郊隐秘的香水作坊。

  另外三个跟着封氏打理店铺,这个江流就是其中一个,从小熟悉市井,为人聪明机灵,贾琮便要来做了自己的长随。

  自己闭门读书期间,也让江流帮他多盯着外面的消息。

  等吃过了午饭,便出门遛弯,顺便去园中姊妹房里说话,又让五儿送一些桂花柿子糕去梨香院,女孩子应该喜欢吃这些甜食。

  昨日宝钗送了些南边的螃蟹到清芷斋,左右就是个来往的礼数。

第202章 芳心蕴书香

  黛玉房中,紫鹃端了杯热茶进来,又在香炉中加了宁神香片。

  书案上堆着四五本书,黛玉正在凝神翻阅,还拿毛笔在书上点画批注。

  今天她穿了件白绸竹叶竖领偏襟中衣,浅紫绣梅花糯裙,满头秀发简单挽成纂儿,清雅秀丽,楚楚动人。

  紫鹃道:“姑娘都看了一个时辰了,小心伤了眼睛,先歇一歇吧。”

  就听门口传来声音:“妹妹如今怎么也用功起来,都在看什么书。”

  黛玉抬头一看,见是宝玉,便笑道:“只是一些闲书罢了,今日舅舅没让你温书吗?”

  宝玉一听这话,脸就垮了下来。

  自从知道贾琮闭门苦读,以待秋闱,贾政见了宝玉就没了好脸色,虽然也一直督促他读书,终究没什么长进。

  其实贾政有些死心了,但是口径却没松,每日宝玉去荣禧堂请安,贾政必问功课诸事,让宝玉生不如死。

  宝玉只盼贾琮能快快过了秋闱春闱,从此不在家中做出读书样子,也好让他从此得以解脱。

  方才听清客说,父亲在梦坡斋书屋午睡,便松了心思,到黛玉屋里说话,没想到黛玉一见他,便哪壶没开提哪壶。

  却不知贾琮最近苦读,连黛玉心中都满是读书的事,见到宝玉不免脱口而出。

  宝玉见黛玉桌上好几本书,和平时常看的都不一样,竟是些兵策、史论、农书这类经济实书,心中便有些不自在起来。

  他自己只爱读野史、人物通考、杂戏之类的轻趣之书,最讨厌这种实务之学。

  林妹妹这么清雅之人,怎么也喜好仕途经济的东西,这些岂是娇贵的女儿家读的,没的污了妹妹这样的钟灵毓秀,心中不禁有些失望。

  这几年林妹妹还是像往常那样,看起来并没变化,但两人能谈得融洽的话题,几乎都没了,愈发显得生分,想到这些宝玉心痛得透不过气来。

  黛玉毫无所觉,让雪雁上了茶,两人又随便说了几句话,便有些索然无味,宝玉还舍不得走,黛玉只想着那书还有几页没看完。

  便托词说自己要午睡少许,让宝玉改天再来顽,正好袭人过来找宝玉,说太太叫他过去说话,黛玉才松了口气。

  继续看剩下那几页,没看多久,门外又响起脚步声,黛玉眉头微微一皱,看清来人,才露出笑颜。

  “三哥哥怎么不在家用功,有空到我这里逛?”

  贾琮笑道:“也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读,不然神仙都会倒,也要劳逸结合,出来走走散散闷。”

  “妹妹昨日借了几本书去,看得怎么样了?”

  黛玉笑着指着书案上:“自己看嘛。”

  贾琮到书案前一看,发现书上都用朱笔了细细的标注,文字秀雅纤巧,观之可爱,标注的文字针砭入理,很是精到。

  旁边的宣纸上还对书中精要之处做了摘录,没想到她借了自己用于策论筑基的书,竟看得如此精细。

  不禁赞叹:“妹妹真是天生的读书种子,如不是生了女儿身,哪里轮到我们这些人去考学折桂。”

  黛玉笑道:“我不过是闲着无事罢了,我看三哥哥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就挑了这几本,有了这些批注摘抄,三哥哥再读也会省心些。”

  紫鹃一旁说道:“姑娘往日读书也常有,也没这两日怎么费神,也不怕伤了眼睛,我劝都不听。”

  黛玉脸上一红,说道:“还不快些个给三哥倒茶。”

  贾琮心中感动,突然明白黛玉为什么借这些书,竟是想着帮自己少费一些功夫。

  温声说道:“妹妹不用担心,离秋闱还有小半年功夫,时间还算充裕,可不敢让妹妹这么劳神。”

  贾琮见黛玉书案上放了一个淡绿色的水晶方瓶,不正是秀娘香铺中卖的东瀛水玉香水。

  这东瀛水玉香水,外型精美,他倒是想送一些给园中姊妹把玩,只是一直没顾上。

  好奇问道:“妹妹怎么有这东西。”

  黛玉答道:“这是东府珍大哥从外面得的,尤嫂子拿了两瓶给老太太赏玩,老太太分送了我和宝玉。

首节 上一节 135/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