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40节

  而是三人成虎,人多口杂,万一刘霄平因这些批注程文策论,而有意外收益,并因此得中秋闱,无心之中传出流言,那就要肇祸了。

  柳静庵最后一月揣磨的文题,只是和自己一个弟子研讨点评,是无伤大雅之事。

  但如果扩散为众人所知,最后意外与开考之题相近,那就说不清楚了。

  科举乃国之抡才大典,历代对流弊之举管控极严,都是宁杀错不放过,才华横溢之人无辜牵连,也是不知凡几。

  所以在这种关口,即便同窗情笃,贾琮也是慎之又慎,不抱半点侥幸。

  ……

  清晨,天还没亮,黛玉便已起身。

  紫鹃连忙起来服侍,一边帮黛玉梳发挽髻,一边却说道:“我听姑娘昨夜翻来覆去,不肯睡觉,今儿又起来这么早,也不仔细着身体。”

  “今是三哥乡试第一场,我赶早去送送他,怕误了时辰,就没睡安稳,等回来补个觉就好,又值什么事。”

  清芷斋中也是大早就开始忙碌,五儿去准备早食,芷芍在帮着贾琮梳洗,晴雯和英莲在归置备考的东西。

  黛玉带着紫鹃过来,将贾琮考箱中的笔墨纸砚、各类干粮吃食看了一遍,是否遗漏,又看过携带的夹袄和棉被。

  乡试共分三场,每场都是三天,需要在考棚中过两夜。

  如今还在五月,神京地处北方,到了晚上气温远低于白天,所以夹袄和棉被都不可少。

  黛玉担心考棚隔板太硬,贾琮睡不安稳,又让晴雯加了条垫被,又在考箱中另备几根白蜡,防着夜间答卷烛火不足。

  贾琮见黛玉一反平时千金小姐的模样,做起这些细微之处,居然井井有条,饶有兴致的看她来回忙碌。

  这时迎春、探春也赶来送考,迎春见黛玉的样子,笑道:“还是林妹妹最细心。”

  黛玉听了脸上一红。

  说道:“这些考场之事,都是从小听我父亲说的,可惜我是女儿家,也没机会去蟾宫折桂,今儿正好都用在三哥身上。”

  ……

  梨香院,大早就亮起灯光。

  薛姨妈上了年纪,习惯了早睡早起,见家里的丫鬟婆子,这个时辰已在外面回廊上穿梭。

  连忙出了自己房间,发现女儿房间灯火通亮,进去看时,见自己女儿穿戴整齐,正要出门。

  “这天没亮,一大早这是去哪里?”

  “妈,今天是琮兄弟乡试第一场,我和园中姊妹一起去送一送,给他讨个吉利。”

  薛姨妈毕竟有些世故,倒是知道一些事情,问道:“乡试不是都在入秋吗?”

  “妈,今年太上皇六十五大寿,朝廷开了五月恩科,千载难逢的机会,琮兄弟这次说不得就中了。”

  这些日子,姊妹们在一起时,话头总离不开贾琮此次乡试,其中黛玉因父亲探花出身,对科场规矩最为熟悉。

  但薛家已有两代未出过读书人,宝钗本对科举之事有些陌生,这段时间听姊妹们谈得多了,自己又格外留意,也变得捻熟起来。

  薛姨妈见女儿脸上流露出喜气,眉头不禁微微一皱,好在不是她一个人去送,还有贾府那些姊妹,也就罢了。

  ……

  宝钗来时带来盒人参茯苓糕,还冒着热气,考场三日饮食都是自备,这东西既能充饥,还能提气,考棚里用正合适。

  这种场合宝玉自然不会出现,躲还来不及,哪里会找上门呕自己。

  一众姊妹一直送到园子二门口,那里早有贾政提前让人预备的车马,还派了两个灵醒的小厮跟着。

  黛玉等姊妹望着贾琮登上马车,晨风拂动儒巾襕衫,恍若踏风而行。

  五月的清晨,渐渐褪去黑沉,远方的天空,蓬勃出第一缕霞光。

第209章 贡院笔墨酣

  神京,贡院。

  天色方微微亮起,贡院门口已聚集大批恩科乡试的学子,到处人头攒动。

  参考去年雍州院试取中人数,本次参考恩科乡试将有两千人之数。

  这个乡试规模,除去南方一二个科举大州外,也算首屈一指了。

  神京为大周国都,天子脚下,这类人群聚集之事,官府都是极慎重对待,以免生出不测之祸。

  从昨日午后开始,便有一千团营禁军被调动,守卫贡院四周,把守四处路口,刀枪肃然,戒备森严。

  本次恩科乡试共分三场。

  首场,五月初八至五月初十,试以四书截题程文;

  次场,五月初十一至五月初十三,试以五经诏表议文;

  三场,五月初十四至五月初十六,试以时务策论。

  一场乡试延续九天之长,考的不仅是才华、心智、耐力,当然还有体力……。

  神京镇安府、祈年府调派二百衙役,管束贡院门口人群秩序,看守贡院各出入口,搜检考生衣物物品,严防作弊夹带之物。

  贾琮记得院试入考之时,有不少考生被搜检出夹带之物,但是能进入乡试的,都是有一定才学抱负之人,极少会有人因小失大。

  但事事都有例外,参考人数近两千之数,总还会有人求进心切,铤而走险。

  贾琮便亲眼看到,有四五人被搜检出夹带之物,掩于发髻,隐于内衣,藏之笔管,甚至是干粮之中。

  而被搜检出作弊之物的考生,个个浑身颤抖,脸色惨白,被禁军毫不客气的带走,等待他们的是禁考,甚至是革除功名,永不入试。

  这种事情每次科考都会发生,只是那个在干粮中查出夹带的考生,把其他人害苦了。

  贾琮被人全身搜检自不待言,连宝钗送的人参茯苓糕,都被人一块块切开检查,虽然有些膈应,但还能将就着充饥。

  黛玉备在书箱中白蜡,也被掰断查看,好在点燃照明还是可用的……。

  好不容易通过入院搜检,贾琮拿着发放的号牌,寻找属于自己的考棚。

  神京贡院中考棚五十间为一列,每列右侧尽头有号厕,如有考生运气欠佳,被分配到右侧尽头的考棚。

  三天两夜之中,估计十成才华,必定要被去掉五成,还好贾琮的运气不错,分到的考棚在左侧靠前的位置。

  等到一通登科鼓,轰隆隆响起,肃穆庄严的气息,笼罩了整个贡院,嘉昭十三年恩科乡试拉开序幕。

  贡院的吏员分赴各列考棚,逐个下发答卷和稿纸。

  等到二通登科鼓响起,数十位贡院差役,高举考牌,上面写着乡试首场考题,在各排考棚之前,来回巡走。

  这个过程会持续半个时辰,一直到所有考生看清并抄录考题。

  贾琮看清考牌上写了四个小题,分别截题自大学、中庸、孟子:

  国治而后天下平。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修其身而天下平。

  最后为题眼:圣人纷云天下之平有四者不同,何欤?

  当贾琮看清题目,不由自主松了一口气,他不知道其他考生如何,但这个题目对他并不难,只要精熟四书,有沉淀所得即可。

  首场考试,就是用这四句各自撰写八股程文,然后再以四者之不同进行阐述论证,一共即为答题五道。

  像类似的四书截题他做过许多,其中,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刚巧还做过习练程文。

  其余考题虽没做过一模一样的,但柳静庵有不少类似精妙批注,触类旁通,大同小异,自然是胸有成竹。

  他决定第一天将所有题目草稿写完,第二天揣摩润色,第三天进行答卷抄录,如此时间非常充裕。

  其实按他的水准,有一天半时间就足够了,但是考场之内,还是不要过于引人注目,老老实实挨完三天为妙。

  他将考题工整抄录在稿纸上,又思索出踹了一些时间,便提笔开始拟稿。

  坐在对面考棚的一名考生,年近四十,一脸的老练沧桑,应是久经考场之辈。

  他见出题之后,只不过盏茶功夫,对面的贾琮便兴致勃勃开始答题,先是有些惊讶,继而有些不屑。

  心中忍不住腹谤,半大的孩子居然也进了乡试,还是年轻气盛些,未免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此次考题从四书中取同理之句截题,又要相互印证,比前两次乡试出题愈发新颖,不仔细思量,就轻忽下笔,岂非取败之始。

  小孩子还是浅薄少识,多经历几次乡试磨砺就好了,自己当年也是少年进学,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想到这里心中有些感叹,继续闭目神游沉思,不再管对面那毛头小孩。

  那边贾琮已胸有成竹,疾笔而书,几有一气呵成之势。

  大学言“国治而后天下平”者,顺应其序而言也。

  ……。

  孟子言“修身而天下平”者,往溯其本而言之。

  ……。

  “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者,国治修身之全事。

  ……。

  遇到关窍之处,停笔思索合适措辞,然后又提笔续写。

  写了许久,腹中饥饿,又用考棚中的火盆,把干粮烤热,合水充饥,颇有些艰苦。

  贡院之中,露天饮风,坚食果腹,不管是国公贵胄,还是寒门子弟,等同视之。

  而对面那位考场前辈,才刚刚气定神闲的开始动笔。

  贾琮吃过干粮,又稍事休息后,提笔继续写道:

  士为具格物致知之能,秉志正心之学,修其身而齐其家,则安邦平天下之法不外乎是矣……。

  此时文思泉涌,渐入佳境,写得心头火热,而外面天色已暗,寒气陡生,直到又费了半根蜡烛,就已将答题全部写完。

  再将写完的草稿仔细看了几遍,修改了几处地方,又取了干粮吃了。

  将那桌板拆下,和座板拼合成一张木板床,把黛玉准备的垫被铺上,将草稿和答卷仔细放好,卷起棉被,大睡而去。

  而对面考棚的科场前辈,尚在绞尽脑汁,艰涩蹒跚而书,见贾琮如此懈怠贪睡,怒其不争般摇头叹息,然后继续熬灯答卷。

  等到第二日,贾琮将草稿仔细润色修改,直到再无错漏不足,又细心在答卷上誊抄了部分,正遇天暗下雨,怕污了答卷,便停笔休息。

首节 上一节 140/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