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56节

  堂上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贾珍等东西两府的主事人都在。

  之所以人来的齐全,是因为一个时辰前,东府出了大事。

  大理寺一位评事带着捕兵入宁国府,要缉拿贾蓉归案,好在张守安落网之后,贾蓉早就躲了出去。

  只是这种事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一味躲避不是办法,只要大理寺三日之内没抓到人,就会发出海捕文书,到时候就要罪加一等。

  贾珍便来找贾母商议,不外乎是将秀娘香铺说出贾琮的产业,借此让贾蓉脱身。

  不然贾蓉落在大理寺手中,必定会把自己这个老子供出来,自己儿子是个什么货色,贾珍自然是最清楚了。

  此刻,贾母正在大骂:“伱养的好儿子!居然干出这种丧良心的事,堂堂宁国府,难道还缺他那点嚼头。

  非要去谋夺他人的秘方产业,我看你如今怎么收场,宁荣贾家的脸,都让那个孽障给丢光了!”

  一旁的王夫人默默无语,手中不停转着念珠,一副悲悯慈悲的样子。

  贾政迂直端方,对这种阴私强夺之事,更是厌恶,也是一脸的怒容,蓉哥儿不知读书上进也罢了,居然做出如此丑事,真是辱没祖宗。

  王熙凤却比其他人心思灵动,便想到前段时间就听说,珍大哥那边用度不足,连蓉哥儿娶亲都要借银子,说是准备置办产业解饥荒。

  原来就是这样置办产业的……。

  贾珍满脸尴尬,说道:“老太太,都是珍儿管教无方,让那畜生在外做出这等事来,可我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将来还要继承宁国香火。

  总不能见死不救,所以今天就是来求老太太做主的。”

  贾母又骂道:“往日让你们安分守己,你们就是不听,如今作出祸事,倒想到让我做主,那孽障可是犯了官司,我一个老太婆有什么办法!”

  贾珍连忙说道:“老太太,蓉儿如犯的是国事,那自然难逃其咎,但若犯的是家非,那就是家务事,家法处置,不涉国法,就能救得了他了。”

  这话一出,贾母、贾政等人都面面相觑,那孽障做出这等丑事,怎么还成家务事了。

  贾母皱着眉头问道:“珍哥儿,你是不是昏头了,这事情怎么还成家务事了?”

  贾珍连忙解释道:“老太太有所不知,那秀娘香铺的人被镇安府抓了以后,琮兄弟一听到消息,就去镇安府把人给救了。”

  贾母听了心里咯噔一下,急忙问道:“怎么又和这小子扯上关系了?”

  贾珍继续说道:“琮兄弟对那香铺如此在意,侄儿也是奇怪,事后打听才知,琮兄弟和那秀娘香铺东家曲氏,关系非同一般。

  据说这曲氏正当妙龄,是个美人,极可能是琮兄弟养的外室,不然他不会如此紧张秀娘香铺。

  所以,那香铺其实就是琮兄弟的私蓄产业,只是假托在曲氏名下,这样算起来,那蓉儿这事不是家务事,又是什么呢。”

  这一番话,即刻把堂上的人都听呆了,贾母一下子从软榻上站了起来,惊声问道:“此话当真!”

第233章 豪门多龌龊

  贾珍一番话,实在有些惊人,将荣庆堂中诸人,震得有些七荤八素。

  贾母脸色铁青,这贾家的子弟都是怎么了。

  一个在外巧取豪夺,为非作歹。

  另一个更离谱,多大的年龄就在外面养女人,还私蓄产业。

  世家子弟,好色也就罢了,可未出府立户子弟,私蓄资产就是大犯宗规,犯了世家豪族的大忌,一旦发现,资产就要充公。

  即便像王熙凤这样大胆泼辣的,就因为没有分家,也只敢都拿公中的银子,偷偷放印子钱生利。

  却绝不敢私开田铺产业,就是害怕违背宗规铁律。

  王夫人听了贾珍的话,脸上显出厌恶的神情,那小子才多大,就在外面勾三搭四。

  还好我的宝玉和那小子走得不近,不然岂不被他生生带坏了。

  王熙凤心中啧啧称奇,琮老三不得了啊,虽然他和大老爷父子不合,但骨子其实还是很像的,都一样好色。

  这才多大点的人,就知道在外面养女人了,以后哪家闺女嫁他,还不掉进醋缸里去。

  贾政脸色尴尬,他一向最器重贾琮,怎么这孩子也做出这种事情来,又问道:“珍哥儿,这事会不会弄错了,琮哥儿不至于此吧。”

  贾珍说道:“老爷,这事错不了,你想秀娘香铺的人一出事,琮哥儿就赶去了镇安府捞人,不是自己的产业,他能急成这样。”

  “就算他养了外室,大家子弟也不算什么……。”

  贾珍这话刚说出口,就见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妇人,目光刀子一般的瞪着他,那意思就是你自己下作,还让我荣国子弟都和你一样。

  贾珍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一声,说道:“琮兄弟才名绝世,貌胜潘安,呵呵,被女子青睐也是正常,虽说私蓄产业有违宗规。

  但总算也是贾族产业,还要请老太太和琮兄弟吩咐一下,让他帮着和大理寺说明原因,让蓉儿也能洗脱罪名。

  虽然他私蓄资产违反宗规,但老太太也不必太过苛责,琮兄弟如今衙门里做官,也是有身份的人,作商贾之事没的失了身份。

  这份产业自有族中子弟帮他打理,以后他开门立户,这份资产也少不了他的。”

  王熙凤一听这话,心中就有些鄙夷,心说琮老三的私产就算收归公中,也算收入我荣国府公中,和宁国府有半分关系吗。

  珍大哥这话说的,好像是要收入他名下一般,父子两个都是一个德行。

  贾母却没在意这些,贾珍一番话,听得她最刺耳的就是贾琮在外面养女人。

  当年他老子就是外面养女人,才生下这个孽障,惹出多少事,如今这小子有样学样。

  不过既然他那份产业能救蓉哥儿,却不好袖手旁观,虽然那畜生在外胡作非为,总归还是贾家子孙。

  于是对身边的鸳鸯说道:“伱去叫琮哥儿过来,说我有话问。”

  ……

  清芷斋。

  中午的时候,贾琮接到江流回报,已经将贾蓉在藏身的消息放出,忠顺亲王已带着大批护卫赶去了东郊紫檀堡。

  没过多久,东府那边传来消息,大理寺的人入府缉拿贾蓉而不得,二者之间的时间也刚刚好。

  就在这时,鸳鸯过来叫他去荣庆堂,说是老太太要问话。

  路上鸳鸯还把刚才荣庆堂发生的事说了几句。

  贾琮虽和鸳鸯平时来往不多,但也知道她心地纯良,对自己多有维护,心中不禁生出感激。

  说到贾琮在外面养外室,见贾琮一脸诧异,鸳鸯倒是自己涨红了脸,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望着他,想笑又不敢笑。

  等到了荣庆堂,在座各人都向他投来异样的眼光。

  贾母问道:“我且问你,那家秀娘香铺可是你在外私蓄的产业?”

  贾琮刚才得了鸳鸯的提示,贾珍要借这个话头,给贾蓉脱罪,他哪里会让对方如意。

  心中早就有了准备,坦然回道:“老太太何出此言,那秀娘香铺的东家乃曲姑娘,虽和我认识,但香铺是曲姑娘的产业,与琮无关。”

  一旁的贾珍连忙说道:“琮兄弟无虚顾虑,我已和老太太商议过,并不会苛责你,只是想让琮兄弟援手相助。”

  于是又把香铺即为他私产,贾蓉所为之事就算家务事,请他代为和大理寺开脱等说了一遍。

  贾琮沉声说道:“珍大哥,这未免强人所难了,我刚才说过,秀娘香铺是曲姑娘的产业,怎么能说成我的私产。

  蓉哥儿犯的是国法,难道还让我去大理寺颠倒黑白,硬将此事说成是家务事!

  若是我干出这种事情,三法司衙门各位大人,还有宫中圣上,岂能放过我!

  蓉哥儿干犯国法,已经饶进去一个,难道还要白白将我也赔进去不成!”

  贾珍见他话语愈说愈严厉,自有一股凛然生威的气势,不禁脸色一变。

  王夫人、王熙凤等人见他言辞锋利,都知道如今只要他不愿,只怕没人逼得了他。

  时隔数年,这再不是东路院那个艰难求活的庶子,身上有了功名、文名、官身,在贾家已成了不可忽视的存在。

  贾母又皱眉问道:“那香铺果真不是你私蓄的产业,那外头怎么都说曲氏是你养的外室?”

  就在这时,堂外有丫鬟来报,说宫中内官来府上给琮三爷传旨,如今人已到了荣庆堂外。

  贾母等人听了一惊,连忙将人请了进来。

  那传旨内侍进了荣庆堂,便对贾琮唱道:“圣上口谕,传贾承事郎即刻入乾阳宫觐见!”

  贾琮上前问道:“敢问公公,不知圣上传我进宫,所为何事。”

  那内侍冷冷回道:“杂家只管传话,其余一概不知,请贾承事郎还是立即随我进宫,耽搁了时辰,杂家可吃罪不起。”

  贾琮心中猛然一跳,这个时候怎么会突然传自己进宫,又不说明事由……。

  ……

  就在贾母等人满怀疑惑,神情忐忑,看着贾琮跟着宫中内侍而去。

  堂外又进来一个婆子,神情有些慌乱,贾母看她的样子十分脸生。

  王熙凤常去东府找尤氏可卿说话,却认得这人是东府的婆子,却不知为何跑到了西府。

  那婆子见了贾珍便急忙说道:“老爷事情不好了,大爷的小厮回来说,大爷在东郊紫檀堡,被忠顺王爷的人抓了。

  而且还打得不轻,如今人也不知被带到哪里去了,太太怕耽误事情,就让我来东府和老爷报信。”

  贾政惊道:“那忠顺亲王虽与我贾家素有嫌隙,但也不至于突然为难蓉哥儿,到底是为了什么缘故。”

  那婆子脸上尴尬,看了贾珍一眼,神情有些踌躇。

  贾珍对她眼睛一瞪,喝道:“该死东西,政叔问你话呢,还不赶紧说!”

  那婆子战战兢兢说道:“大爷的小厮说,大爷勾引了忠顺王爷府上演旦角的戏子琪官。

  那戏子是忠顺王爷的心爱,不知怎么被王府得知了消息,忠顺王爷带了许多护卫过去,结果把大爷捉jian在chuang……。”

  贾珍听了惊得张大了嘴,堂中女眷都脸有羞恼之色,贾蓉做这种脏事也就罢了,居然还被人抓了现行。

  贾母气得将茶盅摔得粉碎,大声骂道:“这个该死的畜生,竟做这些见不得人的事,贾家的脸都被他丢光了!”

第234章 君臣弈忠奸

  大周宫城,乾阳宫。

  宽大殿堂显得有些空旷,地面上灰黑色的京砖,反射阴冷的毫光。

  上一次贾琮进乾阳宫,是向嘉昭帝奏对火器建营方略,当时他的奏对很受皇帝的嘉许。

  兵部尚书顾延魁、忠靖侯史鼎还热切举荐他为官,连那位时刻伺候皇帝身边的郭霖,都是满面春风,那时乾阳宫的气氛何等温煦。

  而今日的乾阳宫却大相径庭,从贾琮跨入殿门的那一刻,便感觉一种异样压抑的气氛。

  他没有抬头直视嘉昭帝,只是目光扫了一眼侍立在皇帝身边的郭霖。

首节 上一节 156/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