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43节

  还把其中关键之处指给了平儿看。

  平儿跟着王熙凤处理内宅事务数年,自然是懂得其中门道的,看了后也吃了一惊,问道:“怎么就亏空出这么多,这常年下来还了得。”

  兴儿媳妇苦着脸,说道:“如今朝廷改了法子,从今年夏收开始,都要按这法子办,往年都没有这一项,以后都要加上了。

  账本上是府上神京附近田庄亏空,还有金陵老宅金彩报过来的数目,要等着府上奶奶拿主意,要不要交出去。

  八月前就要定下来,金陵那边还在等着府上的准信呢。”

  平儿脸色也有些难看,说道:“你管着外面账目,知道府上一年进账有定数,也并不算非常宽裕,这么大一笔亏空,只怕奶奶也拿不了主意。”

  平儿带着旺儿媳妇进了内室,王熙凤这几日身上不爽利,太阳穴上还贴着梅花药膏子。

  眼下正临七月,是府上半年收成点算的时间,也是王熙凤一年两次最忙碌的时候。

  每年府上店铺、田庄等收益,都要在这个时候做半年盘点,这是个繁琐的事务。

  而府中常例的月钱、采买、迎送、人手调配、各房太太姑娘衣裳钗裙、爷们的衣服行头笔墨纸砚、族学嚼头等杂务,也一项都不好落下。

  ……

  王熙凤的父亲虽也是王家嫡子,但却是兄弟中最没能为的,和他兄弟王子腾相比,简直天上地下之分。

  所以王熙凤未出阁之前,在王家并不是很得宠的小姐,在家族中存在感不是很强。

  但是她这人自小就是有心计的,最喜欢和自己那精明厉害的大姑姑亲近,事实证明她是个有眼力劲的。

  她这位大姑姑后来嫁入荣国贾家二房,还做了当家太太,甚至还穿针引线,让王熙凤嫁给了荣国长子嫡孙,飞上枝头做了凤凰。

  可能是父母在王家的尴尬地位,让王熙凤也饱受被忽视的滋味,因此激发出对权势的热衷。

  自从被王夫人扶持掌家,虽然有平儿这样的心腹相助,她依旧还是事事亲力亲为,因为这种百事由其决断的滋味,实在让她很是陶醉。

  这般常年点灯熬油的忙碌,再内壮的人也会被亏损,所以每年夏冬两季,她都会生出老毛病来,每次都是勉强支撑过去。

  也不敢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叫苦,怕掌家的权利因此旁落……。

  而今年七月,王熙凤的事情似乎比往年更多了。

  因七月是夏税征收的时节。

  大周田赋一年两征,分为夏税和秋税,夏税最迟征收至八月初,秋税最迟征收至来年三月初。

  原先田赋征收和贾家这种国公世爵之家,没有什么关系,往年这个时候,王熙凤根本不用经手此事。

  而今年随着朝廷两项新政昭告,首先在雍州和江南数州试行,荣国贾家数代积累的田产,又都在这些地方……。

  当平儿将旺儿媳妇的账本拿给王熙凤,又让旺儿媳妇把事情又说了一遍。

  王熙凤听了也变了脸色:“按这样算计,里外里合计,一年不是赔进去上万银子,这以后日子还怎么过……”

第341章 荣国显危机

  伯爵府,贾琮院。

  晴雯和英莲也不知从那里逛了回来。

  黛玉听到门口动静,心中微微一跳,将贾琮手中的帕子抽了过来,俏脸红霞晕生,娇丽动人。

  像是怕让英莲晴雯看到,随手把贾琮的帕子塞到自己袖中。

  就听到外头晴雯的声音:“林家大娘来了,可是有事吗?”

  林之孝家的笑道“我是奉了老太太的令,来找琮三爷说些事情,请姑娘给通报一声。”

  黛玉一听是林之孝家的声音,对着贾琮向书房里指了指,说道:“我方才让紫鹃支开了她,才来找的三哥哥。”

  贾琮对她点了点头,他知道黛玉细心,是想回避到书房,不让林之孝家的知道她在这里。

  这种大宅门的老女人,早都练成了人精。

  她要是看到黛玉此刻正在贾琮院里,说不得就会联想起来,刚才是紫鹃有意绊住了她,话赶话传到贾母那里,可是要闹出是非的。

  ……

  林之孝家的以前也来过几次东府,这次再来这里却已换了主人。

  这东府被贾琮一顿改建,愈发显得清雅宏丽,看得林之孝家的一阵阵稀罕,她半辈子都在世家大院中,眼光还是看得出好赖的。

  这府上来往家奴虽然不多,但个个样貌端正,衣履整洁,行动规矩严谨,比西府那些老奴可有家教许多。

  这样上等的家奴,也不知这位三爷从那里寻摸来的,怪不得他看不上西府的奴才,老太太白送他都不要。

  这伯爵府里外里的气派,竟比西府还大了几分,她这一路行来,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

  林之孝家的也是贾府几辈子老奴,自然知道贾家那些旧事,想当年那个东路院活得艰难的庶子,竟然有这样一天。

  自从她男人当上西府大管家,她这个当年娘子在宁荣街上也有了体面,各家偏房都知道她常在老太太跟前行走。

  于是就把今天这事请托到她面前,还送她不少谢仪,她本来也没当什么事,不过是帮着在老太太面前递个话。

  可刚才她临来东府之前,她男人却和她说,让她在这事上就传个话,点到即止就可。

  千万不要因承了别人的情,就不管不顾的陷进去,东府的三爷可不是个好惹的主,最不喜那些游手好闲爱算计的亲戚。

  为了这些狗屁倒灶的事,老太太都常在三爷面前吃瘪,何况是她。

  如今她进了东府,见了府中这般气象,又看到堂中贾琮端坐在那里,一双眼睛略带审视看着她。

  林之孝家的心中微微有些发憷,又想起自己男人的话,突然觉得自己揽上这事,是不是有些失策……。

  只是这事她已在贾母面前开了口,贾母也已首肯,并让他过来问贾琮的意思,她却也无法退缩了。

  因此说道:“三爷,如今你封了爵,手头该有一些免税田的额度,宁荣街上二房、四房、五方的爷们手上有几百亩上等良田。

  托我求告了老太太,想要投献到三爷门下,并且愿意田产所得抽佣四成,往年投献抽佣三成便是极高了,抽四成也算极有诚心了。

  老太太说都是自家各房的亲戚,此事如果能成,也是一得两利之事。

  让我来问问三爷的意思,三爷如同意,本月底就让他们去官府过了文牍。”

  贾琮听了一笑,说道:“我倒是听说各偏房的田产,原先都有投献之家,如今朝廷刚下了新政,他们就转投到我的门下。

  这事传了出去,我可就要落个隐拒新政,侵吞国赋的罪名。”

  林之孝家的听了这话一愣,说道:“不会像三爷说的这般厉害吧……。”

  贾琮根本没回她的话,说道:“我刚立府不久,总要置办产业,已在辽东关外买了田产,用完了免税田的额度,再无受献之力。

  这话还请林大娘带到,族中各人手中的田产,如不愿缴纳田赋,不如尽早发卖掉,省的落下抗拒新政的罪责,给家中肇祸。”

  说完,贾琮便端起茶碗喝了一口。

  林之孝家的却知道,琮三爷这是端茶送客,让自己早早滚蛋。

  自己男人没说错,这位爷是眼里不掺沙子的主,在他面根本耍不了心眼子,自己真是白白讨了臊。

  ……

  荣国府,凤姐院。

  王熙凤看了旺儿媳妇的账本,知道夏冬两税,贾家居然要缴纳怎么多田赋,一时也变了脸色,乱了方寸。

  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她既然掌家多年,自然对贾家的根底知道得一清二楚。

  当年太爷代善这辈本也是降等袭爵,不过太爷不坠祖先威风,乃武略不俗的一代名将,少年从军,立下赫赫军功。

  因此依旧承袭了荣国公爵位,并按国公爵食邑五千石,在当年是何等荣耀。

  只是到了大老爷这辈,却是个没能为的,只能按祖制降等袭爵,爵位低了爵产自然也要降等。

  于是,从国公爵食邑五千石,降为食邑三千石,但是爵禄田产是不用纳税,一年能给荣国府带来一万余两的入账。

  但这些却还不是荣国府主要的收入,贾家是立国封爵,历代置办了不少产业。

  在雍州和金陵两地,通过自购和亲友投献等途径,囤积近万亩良田。

  大周国公爵位,按朝廷祖制,除了爵产之外,还可持万亩免税良田。

  而且这个免税田亩数,三代之内不随降等袭爵而减少,是朝廷给于世爵之家的恩典。

  也就是这万亩良田产出,不用交一钱田赋,本家土地所得全部归其家所有,他人投献之地也可抽佣二至三成。

  而实际情况是贾家在各地收纳的良田,早就超过万亩,但是超出免税田额度的田产,也从没地方官吏过来收缴过田赋。

  这几乎已经是官场上的潜规则,很少有官员会因几两田赋,便随便得罪权贵。

  朝廷五年才会重新进行一次田亩丈量,权贵和官府勾结连势,自然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办法,隐瞒自己真实侵占的田产数量。

  因此,作为国之重器的田赋,大部分都从勉强维生的百姓田农身上,层层盘剥而来。

  这不单是大周朝如此,往溯前朝乃至上千年,此种弊端从无真正断绝过。

  王熙凤心思灵敏,朝廷将勋爵免税田规制降为原先三成,其余七成都要纳粮为税。

  按荣国贾家手头的田亩数量,粗略一算,一年亏空下来,竟要被吃掉近四成的银子。

  这么一大家人要嚼用,都是过惯了富贵日子,这可怎么过……。

  这个时候,王熙凤也顾不得自己身子不爽利了,撕掉太阳穴上的梅花药膏子,挣扎着起了身子。

  让旺儿媳妇帮自己穿衣,又让平儿请老太太和太太去荣庆堂,自己有话要禀报。

  这么大的事情,王熙凤可不会自己揽着,必定要等着贾母和王夫人来拿主意。

  这边又暗自嘱咐旺儿媳妇,两天之内,把外面放印子钱的本银都收回,就算损一些利是也没关系。

  只要她把缴纳夏赋之事,往老太太和太太跟前一说,她们必定也会紧张起来,下一步会过问公中积存的银子数目,以备度过难关。

  自己最多也就拖延上一天,所以外头放印子钱的本银,必须尽快收回来了,不然让老太太和太太察觉,那可不得了。

第342章 枉法引灾患

  荣国府,黛玉院。

  窗户上刚换了霞影纱,午后柔柔的阳光照入,在屋里留下如烟似雾的光影。

  那光影投射在黛玉身上,让窈窕婀娜的身影,更增几分说不出的朦胧美态。

  紫鹃端上暖茶,问道:“姑娘从东府回来,那林大娘可是有什么说法?”

  黛玉微笑道:“她受了偏房那些人的请托,想把田产投献到三哥名下,不过被三哥回绝了,因为这事存了风险。”

  紫鹃也不懂这事风险到底在哪里,不过三爷这么聪明的人,事事明白,怎么做自然是没错的。

首节 上一节 24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