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76节

  自家这位当家太太,即便急着送自己出门,也要把自己的婚事做到利益最大化,为家族添加威势,也当真是好算计。

  可那日在神京,贾琮正好入宫,两个人并没有见着面。

  而第二日,宫中突然颁布圣旨,要对金陵各紧要官衙进行官吏轮调。

  自来经商之道,无法避免与官衙牵连,甄三姑娘自问自己经手之事,缜密稳妥,并未违规之举,可以让人抓住痛脚。

  但是,她那位堂弟介入生意之后,行事急功近利,家族生意这两年已隐有危患。

  甄三姑娘担心这次官员轮调,会对家族生意造成冲击,坏了父亲半生心血,便找了个由头,和大房太太急急赶回了金陵。

  本以为神京和金陵远隔重山,当家太太的伎俩总要落空,自己不嫁,谁也拿自己没有办法。

  毕竟以贾琮名满天下,如果真能成事,自己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不然不知落下多少家门闲话。

  却没想到皇帝的第二份圣旨,就是让贾琮到金陵公干,还真是冤家路窄。

  甄三姑娘想到这些,心中有些沉闷不乐,到了书架子前面,拿出一个红绫锦盒,拿出个装帧精美的卷轴,一双纤手缓缓展开。

  一股淋漓俊雅的笔墨之气,犹如实质,扑面而来,让人心神肃然。

  开头那两句,如刀似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她那俏丽诱人的嘴角,微微抿起,难道这世上只有男子可为英雄,女人只配腐朽于闺阁内宅之中……!

第372章 禅心困离情

  姑苏,玄墓山,蟠香寺。

  修善师太禅房廊外,山雀鸣唱,绿树成荫,花影摇动。

  禅院飞檐之下,结满铜锈的风铃,夏风吹拂,叮咚叮咚,宛如梵唱。

  妙玉蹲在廊外一个青泥药炉边,炉中炭火红亮,上面的药盅冒着白色烟气。

  她头戴妙常髻,穿月白素袖袄儿,外罩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纤腰上系秋香色丝绦,腰下是条水墨白绫裙,一柄银丝麈尾插在纤腰后丝绦上。

  午后廊风拂来,将她鬓角一缕秀发,合着腰间麈尾上万千银丝,扬在风中悠悠荡荡,仿佛千丝万缕缠绕的愁绪。

  她静静看着火中煎煮的药盅,身子纤巧瘦弱,细腰欲折,秀美清冷的脸儿,难掩憔悴。

  等到烟气变得浓郁,药沫溢出药盅,妙玉取了块厚厚的白迭布,包住药盅的把手,轻轻提起,将黑褐色的药汤倒在碗中。

  将碗中的药汤对着山风,吹拂了片刻,又亲自抿了一口,觉得不再烫嘴,才端进修善师太的禅房。

  “师傅,药煎好了,趁热喝了吧,静轩师姐已去金陵为你延请名医,等再开良方,你的病就能好了。”

  修善师太叹道:“其实不必如此繁琐,人生七十古来稀,为师明年就七十了,也活得够长了,生死在天,还有什么看不开的。

  倒是你事事亲为,最近真是辛苦了。”

  妙玉说道:“这些事情,不算辛苦,前日收到静慧的书信,她就要南下来看师傅了,师傅应该高兴才是。”

  说到静慧,一向性子清冷的妙玉,脸上也露出俏美笑意,眉梢眼角隐含喜色,有股别样动人韵致。

  静慧就是当初芷芍的法号,当年修善师太将芷芍带回蟠香寺,妙玉与芷芍同门修行,情同姐妹,感情甚笃。

  她把芷芍当成除师傅之外至亲之人,当年芷芍跟着贾琮返回神京,妙玉心中十分不舍。

  芷芍一去就是两年,如今要回来探望她和师傅,妙玉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

  修善师太见妙玉提到芷芍,脸上生出俏丽动人,往日佛心禅色,悄然湮灭,心中微微叹息。

  自己这徒儿自小入道祛病,也是个可怜的命数,生来悟性极高,虽性子清冷,但内心却热。

  半入佛心,半牵红尘,云空非空,一个静慧就能让她喜动颜色,如遇到其他纠葛跌宕,她又如何能够勘破。

  而自己年事已高,又能陪着她几年。

  “为师一辈子精研先天神数,自己的生机命数,不用名医来瞧,我自己也清楚的很,我还有未了之愿,等到去还了,一生也就圆满了。”

  妙玉听了这话心中酸楚,师傅说什么未了之愿,怎么说这些不吉之言。

  她从小体弱,几不能活,入道修佛,才能祛病保身。

  四岁就跟着修善师太,修持佛法,灵台清明,空静虚妙,压制嗔痴,印证三宝。

  但她毕竟是青春年华,秀心萌动乃是天性,十年禅房孤清,突然有了静慧这样知心的师妹相伴,让她明白人间温情和暖。

  后来又来了个贾琮,静慧变成了芷芍,那两个人从此都远离她而去。

  一腔嗔痴,搅动鼓荡,日夜佛诵,都无法再得平静。

  修善师太见妙玉怔怔出神,叹道:“师傅未了之愿,便是有生之年,去一次神京牟尼院,读一读院中珍藏的贝叶古经。”

  “等静慧回来了,我们在院中再住上一段时间,就一同去神京。”

  妙玉听了这话,心中怦然跳动,不知是喜是悲。

  等到她回到自己禅房,心中还是意念动摇,便跪着蒲团,打开一本《佛说五蕴皆空经》,默默念诵。

  经书上俊逸不凡的笔意,似乎能充塞眼目,悸动神魂。

  这本《佛说五蕴皆空经》是当年贾琮抄写了送给修善师太,妙玉常临摹经文中书法,修善师太见她喜欢,便送了给她。

  ……

  嘉昭十四年,八月初一。

  八月初三是贾母寿辰,从八月初一开始,荣国府便开始摆设寿宴。

  虽然去年宁国府抄家除爵,宁荣贾家元气大伤,但随着今年贾琮因扫平女真,被皇帝册封世袭罔替威远伯。

  在一般人的眼目之中,颓势已显的荣国贾家,因贾琮的封爵,似乎重新注入活力和生机。

  因此,到府贺寿的宾客络绎不绝,神京各家贵勋高官,老亲世交,俱都到场,欢势喧然,鲜花着锦,势头更胜往年。

  但是贾家起势的真正根底,不在局中之人,又有几人能看得透。

  就像当初嘉昭帝暗示宗人府,施压荣国府更换世子,加大贾琮和家族的分歧,在贾家立新宗而抑旧宗,以为皇权所用。

  如此君心冷僻权衡之法,即便参与其中的齐国公陈翼,也只当是嘉昭帝寡恩惜爵,并没有往太深处想。

  而其他身在局外之人,更无法看出皇帝这层深险用心,等到后来嘉昭帝竟册封贾琮为世袭罔替威远伯。

  先抑后扬,赐降隆恩,在让所有人艳羡之时,愈发被那些表面的荣光蒙蔽,只是觉得贾家一门双爵,就此重新崛起。

  却没想到,嘉昭帝又改制宁国府,赐于贾琮,世袭罔替加上出府立户,几乎将贾琮彻底从荣国府剥离出来。

  旁人可能未免看出其中深意,作为当局人的贾琮,却对皇帝的用心知之甚深。

  自从立府以来,他拒绝贾母安插尤氏,派遣家奴等要求,将东西两府界限分明。

  即便后来他接迎春入府,都是以伯爵府长小姐的位份,在宗人府进行入册立籍,泾渭分明,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便是对嘉昭帝一种隐约的表态。

  而日常除了上衙公务,贾琮也不和四王八公旧勋多做交际,连北静王数次相邀,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

  他是转世投身之人,生来便有隔绝旁观之意,自然对人脉牵扯,看得比旁人分明,更不愿因站队而生纠葛祸患。

  旁人都觉得是贾琮年纪尚轻,不精人情世故,或者是才高名显,生性清冷。

  只有宫中的嘉昭帝知道其中因由,那就是贾琮已经领悟了他的用心。

  ……

  这天一大早,贾府二门外,便摆了几十座男客酒宴,二门内大花厅中,也摆了十几座女客酒宴。

  贾母在王夫人和王熙凤陪同下,在女客酒宴上露了脸。

  又要和席上身份尊贵的皇亲郡主、督府诰命说了几句好话,便退出了酒宴。

  这也是寻常之事,毕竟贾母辈分在那里,而且年事已高,难于久座,不可能一场酒宴陪客到底,这些事情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的职责。

  但是有眼锐的妇人,还是看出贾母今日心情,似乎有些不好,至于真实的原因,她们自然不得而知。

  按照往年的规矩,八月初一,宴请皇亲、驸马、四王、八公、各阁府督镇及诰命亲眷等;

  八月初二,请诸官长及诰命、神京亲近友好及妇眷、王史薛各家老亲、金陵十二房亲友及堂客;

  到了八月初三,才是荣国府中人给老太太合开的家贺寿宴。

  只是今年,这场家贺寿宴,从往年的八月初三提前到八月初一。

  今日午宴之后,贾琮便要奉旨启程南下,要错过贾母八月三日的正寿之日。

  原因是南下之前各方筹谋之事,都已经齐备到位,南下之事已不宜再后延,而且他路过姑苏之时,还要逗留两天。

  前日郭霖曾派要员,与贾琮对接交代中车司金陵事宜,贾琮并向宫中回复,八月二日启程南下。

  自来天地君亲师,王事在家事之前,贾母听了这事,虽心中有不快,却也不好说什么。

  贾政便做主将初三的家宴提前到今日,既让贾琮给贾母提前贺寿,也算给他出行前践行。

  贾琮也把家中的礼数做足,还带了芷芍和英莲一起来给贾母敬酒拜寿。

  ……

  等到午宴结束,黛玉、迎春、探春、宝钗等姊妹一直送到伯爵府西角门。

  贾琮和芷芍南下的行李和车马,一大早备好已等在那里。

  一起去送的还有鸳鸯,依旧带了衣服和书信,让贾琮带回金陵兴隆坊老宅,转交给父亲金彩。

  贾琮见黛玉脸色有些黯然,微笑道:“这次南下一定代妹妹去看看姑父,我原想请神京名医张士朋,随我一起南下。

  他是我认识的大夫之中,医术最高明的一人,如有他诊治姑父的病症,必定稳妥,可巧他出门远行,我定会另想办法,妹妹但放宽心。”

  前几日,他听黛玉说林如海这年身体欠安,便心里留意。

  在原有的轨迹中,林如海去世,对林黛玉的命运影响极大,在这个时代,女子无父母庇佑,命运就是风中飘絮。

  而且芷芍的师傅修善师太,如今也是年事已高,久病缠身。

  既然他知道了这些事情,自然要设法化解。

  昨日,贾琮特意和江流去了一趟花溪村,寻访张士朋,张家的药童说张士朋南下访友,要两月后才返回神京。

  探春心思明锐,事事留心,问道:“三哥哥,上次那个给老太太治好病的神医,名叫张士友,和这张士朋名字很是相像。”

  贾琮笑道:“还是三妹妹记性好,张士朋就是张士友的兄长,张士友的医术都是他的兄长传授。”

  那次朝中多位官员得嘉昭帝暗示,大张旗鼓送上祭品,迎奉贾琮生母杜锦娘灵位入宗祠。

首节 上一节 276/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