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节

  对联贴上没多久,凡是路过那门前的,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的,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

  但有一个路过的中年文士,却在对联前站住了脚,久久不肯离去,脸上都是惊骇动容的神色。

  ……

  尴狭的小院里,贾琮看着脸色有些苍白的芷芍,问道:“可是没要到月例银子。”

  芷芍默默不语,过了半晌才期期艾艾的说道:“王善保家的说,大老爷不再让三爷念书了。”

  说完芷芍偷偷瞄了贾琮一眼,见他并没露出半丝委屈,神情淡然,看不出半丝喜怒。

  自从贾琮养伤以来,芷芍就发现他突然用功了,把屋子里能找到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可是屋里除了一些启蒙之物,就是几本残缺的四书。

  贾琮一向没什么余钱,买不起其他的杂书,而受伤之前,他对读书的态度是不热衷也不讨厌。

  大概知道自己的情况,只有读书一途可走,但他天资普通,至于能否读书有成,另当别论。

  如今挨了一顿毒打,突然对读书孜孜不倦起来,芷芍还很是高兴了一番。

  “没拿到就没拿到罢,在院子里总不会饿死咋们,读书的事我自己想法解决。”

  根据原身残存的记忆,以及贾琮对红楼记叙的了解,他对去贾族义学读书没太大兴趣。

  义学的座师是考了一辈子都没中举的贾代儒,不过是个酸腐拘泥老秀才。

  这个老儒生是这个森严冷漠大族造就的悲剧人物。

  早年丧父,中年丧子,一生苦读,一无所成。

  和他同样资质鲁钝的同宗晚辈贾政,与他的命运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因为贾代善临终前给皇帝上了本遗奏,读书稀烂的贾政就得了从五品工部员外郎的官位。

  虽然不算高官,却也是很多三甲进士苦熬一生,都难以却企及的京官高位。

  而出身偏支的贾代儒只能落魄的在家学中教书糊口。

  虽然他对唯一的孙子贾瑞严加管教,但无疑他的教育非常失败。

  贾瑞终究还是私德有亏,因淫窥凤姐儿,被凤辣子使计作践丧命。

  贾代儒是令人同情的,但这样性子僵化守旧的人,对经义有多少体悟机抒,实在没太大可能。

  不然他也不会考到胡子白了,也中不了一个举人。

  跟着这样的空蒙学究能读出什么东西,没找到名师之前,还不如自习研读。

  前世他是文史专业出身,对国学就有不浅的涉猎,在那个各类讲坛泛滥的时代,眼界和视角多少也积累了一些。

  虽然不能凭这些进学中试,但对经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立足之地却比今人高出许多。

  况且贾代儒对义学管理粗疏,甚至让他那个不靠谱的孙子贾瑞代管。

  义学早被一帮懒于读书的子弟搞得乌烟瘴气,后来浪荡子薛蟠也去义学,却是为了修龙阳之癖。这样混账的地方,不去也罢。

  但不想去义学读书,不代表他不想读书。

  读书是他如今翻身的唯一途径,如果不能再读书,就要继续在这东路院被人作践,等到十四五岁被名正言顺赶出贾府,自生自灭。

  他不想怎么苟且低贱的过完这一生。

  说不得要想一些法子,让自己能名正言顺的读书,贾赦夫妇如果执意要做绊脚石,大不了不动声色搬开就是。

  他转生而来,虽明面上碍于孝礼大义,对这两夫妇不会有半点忤逆,内心里可没什么父母情义,况且人家还一门心思的作践他。

  院子中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贾琮看到赵嬷嬷满脸笑意的走了进来。

  贾琮好奇问道:“看妈妈怎么高兴,可是遇到了什么喜事。”

  赵嬷嬷笑道:“可不喜事,哥儿好久没月例,养伤耗费又大,如今可解了饥荒。”

  说着拿出十两银锭放在案上,说道:“哥儿拿去使,要纸笔和好吃的尽管买去。”

  贾琮知道这锭银子快抵上赵嬷嬷半年的例钱,因被他连累,她的月例也常被邢夫人缺斤短两。

  好在他儿子在西府做车夫,那边不会短了月例,不然日子都难过下去。

  所以她自己绝拿不出怎么多银子,贾琮知道其中另有缘故。

  “要不多说读书人精贵,哥儿就写了一个对子,我才贴门上,多少人站在那里看哦。”

  “后来过去个老书生,看了那对子喜欢的不得了,一定要花十两银子买了。”

  贾琮和芷芍听了这话都傻了,就昨天写那十多个字,居然值十两银子。

  昨两人还因王善保家克扣每月二两的月例发闷气呢。

  “那老书生还说对子上的字是神品,从没见过怎么好的,还问是那位大家的墨宝呢。”

  “后来听说是荣国府的哥儿写,而且哥儿今年才十岁,打死他都不信,连说后生可畏。”

  赵嬷嬷笑的欢实,自己奶大的爷们有这等能为,她算露了一会子大脸了。

  贾琮心中迷惑,那老书生应该是个饱学之士,难道也看不出他临摹的是那家字体。

  前世他的外祖是江南最有名的裱画师。

  历来善裱者都能书善画,学养深厚,触类旁通,不然难成裱画名家。

  他的外祖就是这等人物,尤善书法,他自小就跟着外祖打下扎实的书法功底。

  后来他在省博工作,意外接触到一本残缺的无名书帖。

  那书帖有楷行二体,远承二王,衣钵魏晋,还吸收诸多宋元名家精髓,已自成大家宗派。

  字体精美独绝,与宋元时期许多名震青史的书坛大家相比,竟然毫不逊色。

  能写出这等书法的人,本应赫赫有名,但因为那本书帖本身残缺,书写者已无法考据。

  只能从书帖纸张化验入手,得出书写者为元明两朝之人。

  红楼虽隐去了朝代纪年,但不外乎以明清两朝为背景,与无名书者生活的年代接近。

  凡是读书学子,进学做官,都需练就一笔好字,如此精美独绝的字体应广为人知。

  本以为这个时代的人,可能认得这字体出自何人。

  但那老书生只为对联是十龄童所书而惊讶,仿佛也不识那字是临摹那家。

  他心中略有触动,自从苏醒之后,他困居在这尴狭的破败小院中。

  外面的世界是何朝何代,与记忆中历史有多少偏差,他一无所知。

  要想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些信息他必须知道。

  “如今有银子了,我身子没好利索,一时出不得门,明天妈妈帮我买些书和宣纸。”

  赵嬷嬷说道:“这事容易,文翰街上就有神京最大的书铺子,书和纸笔都有,去了就能给哥儿买到。”

第4章 探春

  文翰街在荣国府的东面,从东路院黑油大门出去要绕一大圈。

  但穿过荣国府后花园,从西角门出去却省了一半路程。

  赵嬷嬷拿着贾琮写的条子,穿过后花园时,对面石径迎面走来几个妙龄女子。

  其中一个秀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另外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那个俊眼修眉的女子望向赵嬷嬷,目光湛湛有神,似乎能看进人心底。

  赵嬷嬷心神一慌,手中捏着的条子掉在地上,被风儿一卷,向前悠悠飘去。

  她并不是贾府的家生奴才,因为贾琮的原因,在贾府也不怎么被人待见。

  平常都只在东路院中进出,很少来西府,但她也知道西府养了三位金枝千金。

  和人憎狗嫌的贾琮不同,那三位小姐是贾府的掌上明珠,自小就养在贾府老封君身边。

  另外还有一位衔玉而生的嫡子,尊贵无比,如珠似宝,最受贾府老封君的宠爱。

  刚才看向她的就是三小姐探春,不仅生得如花似玉,性子也精明能干,几位小姐里最受贾府老太太看重。

  虽这三小姐和贾琮一样是庶出,却没人敢轻视,连二府中最厉害的琏二奶奶都忌她三分。

  赵嬷嬷掉落的纸条被风儿一吹,正好卷到了三小姐探春的绣鞋边儿。

  探春弯腰捡起纸条,那双清亮的俊眼中突然眸光一亮,那一刹甚是动人。

  纸条上写着:古今史实通考,名人书家史传,粗麻生宣两刀。

  贾琮写的条子是他要买的东西,赵嬷嬷不怎么识字,条子是给书铺的伙计和掌柜看的。

  探春酷爱书法,连她的贴身丫鬟都起侍书、翠墨这等名儿,都是与书法相关。

  她自然是个有眼力的,那条子上的行书温润骨秀,清逸洒脱,娴熟凝练,让人一见就生惊艳痴迷。

  探春于书法沉浸颇深,比旁人更易被风姿卓绝的书法感应,心情激荡下,俏脸竟生出两片红云。

  她急声问道:“这条子上的字是谁写的?”

  赵嬷嬷见着这三姑娘神情惊喜,肌肤莹润,颊生胭红,越发显俏美,看得不由呆了一呆。

  “这是我们琮哥儿写,让老婆子去给他买书买纸。”

  “琮哥儿……。”探春目光一愣,对这个名字明显有些陌生,一时没反应过来。

  贾琮自小被拘在东路院长大,贾母因他生母低贱,对这个孙子一向不喜。

  贾琮几乎没来过西府,连贾母都记不清这个孙子的模样,更不用说探春等姐妹了。

  一旁的迎春噗嗤一笑:“三妹妹怎么糊涂了,琮哥儿是我三弟,只是他从小在东路院长大,所以三妹妹并不熟悉。”

  迎春是贾赦妾室所生,和贾琮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弟,自然知道这个弟弟,只是平时难有接触。

  探春回过神来,一脸惊叹:“原来是琮三哥,真真没想到,竟写这么手好字。”

  “比我屋里的那些书帖子都好,二姐藏了怎么了得的弟弟,不声不响,也不常请过来顽。”

  迎春接过探春手中的纸条,半晌才接了一句:“以前也从没听说,他能写一手好字。”

  探春奇道:“自己亲兄弟呢,有这等出众,怎竟不知道?”

首节 上一节 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