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01节

  贾琮和金彩交待几句八月二十五拜寿的事情,便带着龄官和豆官进了角门,一路过二门去自己的院子。

  龄官和豆官都出身贫苦之家,不然也不会被父母卖给戏班唱戏做工。

  自小练功练唱,洗衣做饭,随着戏班四处游走,虽然能得温饱,不过过得也是辛苦日子。

  贾家老宅虽没有神京敕造荣国府的豪富,却也是气度俨然的深宅大院。

  龄官和豆官跟着贾琮走过重重门户,所经之处花木扶疏,翠丽新绿,亭台房屋,宏美庄丽。

  两个小姑娘自小在戏班过活,她们见过最壮观的房舍,便是姑苏的金碧园。

  可是那金碧园和这里相比,就如同不起眼的茅檐草舍,这会也算开了眼界。

  两双眼睛不停打量路过的景致。

  不管是龄官,还是豆官,觉得这地方就像戏文里唱的那样好看,至于好在哪里,她们也说不出来。

  一路走来,贾琮会和她们说经过的地方,这里有水井,那边有秋千架子,转弯那条路到住的院子最近……。

  而且,她们不用自己做饭了,到了时候厨房的婆子会送到院子里。

  不过这些对龄官来说,都不怎么打紧,对她来说,这里是贾琮的家,那这里便是最好最安全的地方。

  原先离开戏班,离开师傅和姊妹们,让龄官生出的那些彷徨和担忧,在贾琮温和的话语中,很快就烟消云散。

  ……

  金彩家的出于妇道人家的私心,在她眼里贾琮如此行径,无异于揽美猎色,有些看不过眼,不过也就是心里犯嘀咕。

  贾琮交待的事,她可半点都不敢怠慢,亲自去府库里取了崭新的床帐被褥,又指挥贾琮院里的丫鬟布置东厢房。

  贾琮趁着金彩家的布置房间,就将龄官和豆官领到书房稍作歇息。

  上次贾琮搬到裕民坊曲泓秀的宅院,曾让宝珠回来搬走行李和日常之物。

  如今正屋中有些空荡荡的,但是书房中笔墨纸砚等东西,还是很齐整的。

  甚至书架上还放着不少书籍,这些是金彩知道他再来金陵,从以前老太爷的书房搬了些过来,供贾琮闲暇时翻阅解闷。

  龄官打量书房中陈设,一双清灵灵妙目充满好奇和羡慕,她自小出生微末,小小年纪就要生计忙碌,哪里见过书房的样子。

  贾琮看到龄官眼中的向往,想起上次她帮他研墨时,曾经说过小时候家里穷困,没钱让女孩子识字读书,话语中颇有些遗憾。

  这话让贾琮记在心里,龄官这样天资灵透的女孩,心志坚韧自矜,为了不唱青楼小曲受辱,甚至摔了花冠逃遁。

  这样的人心中所想所望,与寻常同龄同处境的女孩,必定有所不同,比如像是官宦女子那样读书认字。

  贾琮说道:“龄官,我要在金陵待一段时间,等办完了事情,才会和邹姑娘一起带你们去神京,这其中还有一大段时间呢。

  这里安静又没人打扰,不然我教你认字,只要识得几百字,以后就能自己读懂曲本了。”

  龄官听了双眸一亮,欢声说道:“好啊,我一直想认字,就是没人教我,连师傅都认不得几个字,她小时候学曲子,都是一点点背下来的。

  我要是学了字,就可以自己读曲本了,可以学很多新曲子,到时都唱给公子听。”

  一旁的豆官听得眼热,蹦起来说道:“也教我,我也要学识字!”

  贾琮想起在原来的轨迹中,龄官多少是识字的,不过那个时候她已十五六岁了。

  如今未过豆蔻,拜师学戏的时间不久,应该是还没来得及认字。

  他从书架上抽出一叠宣纸,选了两百个常用的字,用正楷细心写好。

  两个小姑娘都很聪明,等到金彩家的让丫鬟清扫完东厢房,换好崭新的床帐被褥,贾琮已经教了她们十个字。

  又纠正了一下发音,便每人给了纸笔,让她们学着写新认的十个字。

  ……

  因为,龄官和豆官初来乍到,身边没有熟悉的人,接下去几天,贾琮白天上火器司办理公务,晚上便回老宅留宿。

  准备花几天时间,教完这些常用字,也让她们熟悉一下环境,再回裕民坊去。

  豆官生性好动,让她识字记得挺快,但是她专心写字,她却耐不住性子,坐不稳屁股,常常写了几笔,就跑到院子里扑蝴蝶玩。

  龄官却学得很是用心,她住进了贾琮的院子,不用像在戏班那样,每日都被罚洗衣服,更不用自己做饭。

  每到了饭点就有丫鬟送吃食到书房来,每日除了识字写字,其它杂事都不用做,龄官何曾有过这样舒心的日子。

  她觉得遇到贾琮以后,身边的事都变得愈来愈好,每次看到贾琮写得端端正正的字帖,便不由自主将所有心思都用进去。

  贾琮只教了几天,龄官就认熟两百多个常用字,还都能默写出来,虽然字迹有些幼稚,但几乎都没写错,这份天资算非常不俗了。

  ……

  金陵,宫羽街,清音阁。

  贾琮进入三楼雅间时,邹敏儿已烹好一壶清茶了,在他进来之时,还为他斟满身前的茶杯。

  邹敏儿穿了松烟绿单色对襟褙子,薄绸交领里衣,白色绣梅马面裙,乌黑光亮的发髻上,插着那支陈旧的铜簪。

  玉容脂香,眉目清扬,清艳夺目,身边放着那把很少离身的琵琶。

  两人一段时间的磨合行事,存在彼此之间的心结,似乎暂时消褪隐遁,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

  如今,清音阁的曲娘子,以及常来往阁中的客人,都知道三楼乙号雅间,被火器司监正贾琮长期预定。

  就是为了和神京来的周娘子相会,关于两人一起下姑苏游历之事,早在各种渠道和圈子传开。

  所以,贾琮时常独自出入清音阁,旁人都已司空见惯。

  即便金陵城中,有人对贾琮格外关注,也不会对他和邹敏儿的关系,生出不必要的疑虑。

  因为,在常人的眼目中,才子佳人,相见恨晚,如胶似漆,本就是最容易取信于人的风流韵事。

  贾琮端起邹敏儿斟的茶,微微抿了一口,说道:“中车司在金陵的人手,能否抽调出三四个人,需要精通侦缉刺探之术。”

  邹敏儿想了一下,说道:“金陵是江南枢纽之地,中车司在这里经营多年,三四个这样的人手,还是能抽调的,你有何用?”

  贾琮说道:“我会安排五十个人手,让这些人分队带领,他们要教会我的人侦缉刺探法门,然后分别下常州、姑苏、松江等地。

  搜寻周正阳的踪迹,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

  邹敏儿听了一惊,问道:“五十人,你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手!”

  贾琮微笑道:“我奉秘旨下金陵办差,总要有所准备,难道真要单枪匹马去做事,就算浑身是铁,也捻不了几根钉。”

  邹敏儿并没有多问,贾琮这五十人的来历,她入中车司时间已不短,更受到杜清娘悉心教导。

  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讲究事以秘成的道理,贾琮没有明说,她也绝对不会细问。

  她问道:“五十人会不会太多了?”

  贾琮说道:“要不是担心动静太大,引起有心人注意,我甚至可以安排更多的人。

  根据郑小海的描述,周正阳和他的心腹手下,在常州海山渚上岸,那里离开姑苏只有半天多的路程。

  让你的人将这五十人分成几波,在海山渚到松江府之间,各选这一条路线,化用身份,沿途搜索刺探探消息。

  一旦有所收获,我们在金陵一天之内就可以收到消息。”

  邹敏儿听了这话,心中有些不信,就算离开金陵最近的常州,快马飞驰一天时间,都不一定到达。

  贾琮却说在金陵一天就能收到消息,未免有些脱离常理。

  不过她知道贾琮不是信口开河之人,既然他会怎么说,一定有他自己的独特办法。

第393章 湮灭的世家

  金陵,裕民坊,曲泓秀宅院。

  清晨,朝阳斜射火红的光芒,给院中荣盛新翠的草木,披上一层淡金色光华。

  金陵盛夏虽有火炉之称,但一天之中也有好辰光,比如卯时三刻,紫气初升,炎火未炙。

  正是武者行气练术的最好时间。

  小院之中,一道矫健婀娜的倩影,来回腾挪纵跃,两道银色光华吞吐闪烁,环绕周身。

  舞到急处不见刀形,只有银芒翻涌往复,冷厉萧杀,刺人眼目。

  就在这时,内院入口挂满藤萝的影壁后,走出一道人影。

  长身玉立,俊美无俦,穿月白软绸薄袍,腰系九犀玉带,玉簪束发,步履轻缓。

  曲泓秀停下手中刀,俏声说道:“知道你回来了,都几天了才舍得过来。”

  贾琮笑道:“府上来了两位外客,不好过于冷落,就在府里住了几天。”

  左边厢房打开门,可卿出来看到贾琮回来,脸上生出喜色,说道:“到底是什么要紧的客人,怎么把你给拌住了。”

  贾琮对可卿笑道:“那天我带她过来,她挺像一个人,你见了必定会好奇的。”

  几个人正说话,二门外粗使丫鬟过来回报,说是甄家三姑娘派了人来送礼。

  贾琮听了这话,一脸意外,曲泓秀怎么会和那位甄三姑娘扯上关系。

  这位三姑娘他自然是知道的,上次到荣国府拜会过老太太,甚至还求了一幅自己的书法。

  ……

  这时,丫鬟带了一个衣履精致,形容端正,举止利落的婆子进来。

  见了曲泓秀便笑道:“曲大掌柜,今天凤和街的店铺开张了,我们三姑娘让送一些薄礼,来向曲大掌柜致意。”

  说着便向内院门口挥了挥手,两个甄家的粗使婆子,便抬着一個箱笼进来。

  似乎甄家知道,曲泓秀的宅院里,出入都是女眷,所以过来送礼,都是老成的婆子,根本不带小厮。

  那甄家管事婆子见到贾琮,微微有些好奇,不过也不太在意,以为是曲掌柜家中亲眷,偶尔过来走动。

  那婆子打开箱笼说道:“送的虽不是昂贵物件,不过都是我们三姑娘亲自置办的,都是姑娘家日常得用的东西。

  几套用上等蜀绣绸缎做的衣裙,都是按照曲大掌柜和秦姑娘的身形,让紫云阁的大师傅定制的。

  还有一些上好的胭脂水粉,两支红宝石的累丝凤钗,两幅案头大理石紫檀小屏风,两盒东瀛过来的龙涎方香……。”

  那婆子一口气报了十多件礼品,这些礼物虽不是价值不菲,但件件精致贴心,处处可见那位甄三姑娘的妥帖和细腻。

  曲泓秀笑道:“回去替我谢谢你们三姑娘,改日我一定登门回拜。”

  那婆子客套了几句,那告辞而去,进退言辞,十分得体,手下一个办事婆子都这么细密,多少也能看出这位甄三姑娘的不俗。

  ……

  贾琮看着箱笼里的礼物,一脸诧异的神情。

首节 上一节 301/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