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5节

  当日如不是王善保家得了贾赦吩咐,到禀库院谩骂逼迫芷芍,也不会激得芷芍万念俱灰跳了河。

  对贾赦邢夫人,贾琮还有些许顾忌,只能等合适机会发作。

  但王善保家的这恶奴却不用在意什么,既然还活着,就让她有命偿命!

  赵嬷嬷又说道,王善保家的知道芷芍跳河死了,将她吓得不轻,因心中有鬼,此后每晚都做恶梦,苦不堪言。

  所以想找神道来给自己驱邪,因听城东柞霓庵的马道婆有些灵验,且他还是宝二爷的寄名干娘,又和赵姨娘交好。

  便去求了赵姨娘,让这马道婆过来给他做法驱邪,这事传的东路院不少人都知道。

  马道婆!贾琮心中一跳,不就是红楼中挑唆赵姨娘,以巫蛊纸人之术,差点害死凤姐儿和宝玉的神婆。

  他像是想到了些什么,便将这事记在心里。

  ……

  荣庆堂。

  贾母心中还是有些忐忑,那孙子自小不得自己待见,也没在自己跟前几次,要说亲近自然是半点没有的。

  这段时日就他出了多少事情出来,就知道这孽障不比家中寻常子孙。

  他明知他老子厉害,拼着打得半死,也要顶着他老子,家中那些子侄没一个有这么大气性的。

  听前头知道事情的婆子说,他被老子打得快断气,硬是一声不吭,总不求饶,这心是够硬,也够冷的。

  虽让二儿子去和他交代那番话,又配了个俏丫鬟圆他的心,但这孽障看着也不是好捏把的。

  他要是还像拧着他老子那种德行,心里含着怨气,依旧在外人面前把事情嚷了出来,这会子也没办法拦着他。

  贾母心中正郁怒不安,就见自己二儿子回到了荣庆堂,便忙问前头见客的情形。

  贾政又将贾琮见客时言语周到,顾全大局的事情说了一通,脸上很有些老怀欣慰的意思。

  王夫人见自己老爷那神情,也圆着气氛说了一句:“老太太还请放心,那孩子虽说有些倔,但还是知道分寸的。”

  贾母听了这才松了口气。

  又问道:“柳衍修那老倌,怎又生出让他去什么书院读书的事。

  贾家有祖宗传下的族学,又何须去外头读书,说出去算个什么意思。”

  贾母之所以有这一说,是贾家自初代国公便创立族学,专供给家中子弟开蒙读书。

  除非有黉门监的余荫名额要用,才会让子弟出族学,去国子监读书。

  往年东府的贾敬、贾蓉,西府的贾珠都是这类旧例,只不过贾敬和贾珠是真心读书,一个中了进士,一个中了秀才。

  贾蓉之辈就是纯粹去混个国子监生的名头。

  但贾家的黉门监名额只在嫡子中传序,贾琮这样出身不显的庶子就不要想了。

  所以按正常的途径,贾琮这样的是要去自家族学读书。

  如果擅自去外面的书院读书,那把祖宗留下的族学又置于何地,那就是不孝之举,是要上祠堂领家法的。

  贾政苦笑道:“老太太可能不知,年前大兄就通知学里的代儒太爷,革除了琮哥儿在族学的学籍。”

  “静庵公就是知道了此事,他又觉得琮哥儿是可造之材,怕他耽误了学业,才举荐了他去青山书院读书。”

  贾母一脸纳闷:“好好的,干嘛要革他学籍,不准他去学里读书?”

  贾政也是神情尴尬,想来都觉荒唐,说道:“大兄说他不配念书,才去革了他学里的名字。”

  总算贾政还顾自己大兄脸面,堂上又有贾母和不少女眷在,没把贾赦说贾琮卑劣下流、白耗费读书银子等话说出来。

  贾母心中觉得一阵阵无力,那小子能写一手好字,还做了人人都说好的词,就这样还算不配念书。

  自己儿子到底是怎么蠢出这荒唐念头的,生生将他从族学开革出去,倒让外人抓了机会,张罗个大书院给他去读书。

  这不是让人活生生打贾家的嘴巴子吗,说贾家有眼无珠,而且这打嘴的源口,还是自己儿子自个儿送上去的。

  贾母无力的拍了几下绣墩,一腔子郁闷,气得有些想掉眼泪。

  “真是冤家不聚头,以后这等没脑子的事,我是不想再听了,随他们闹去。”

  贾政忙说道:“老太太千万不要多想,静庵先生身为一代学宗,能举荐琮哥儿去青山书院读。

  那可是他人求也求不来的好事,实是给了我贾家很大体面,老太太只管让琮哥儿去读书就是。”

  贾母又没老糊涂,当然知道这也算好事,只是这好事,为什么让人受得这等便扭窝囊。

第52章 清芷偏院

  王夫人见贾政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知道贾琮进青山书院读书很得自己老爷的意。

  将贾琮放在西府养也称了他的心,只是琮哥儿那个出身,就算去什么书院读书又能如何。

  将来就算考个状元出来,顶了天也就是个穷翰林,到头还不是个出府别居的路数。

  而且看老太太的模样,并没有因为他有些能为,就改了心意,反而对他爱闹事情的脾性很是头疼嫌弃。

  这样也好,凭他那个出身,怎么都盖不住我的宝玉。

  王夫人对她觉得没威胁的人,一贯都是乐善好施。

  又见贾政对贾琮的态度,总是要托一托自己老爷的脸面。

  不然又怎么能得宽厚仁心、举案齐眉的好名儿。

  况且老太太已点头让贾琮到西府来养,这事已成了定局。

  于是说道:“老太太,老爷既说是好事,总是没错的,那位柳先生既帮了忙,总也是一份人情。

  这几日我也打听着,看备那些雅致礼物合适,这人可是个大读书人,礼品太热闹倒显我们俗气。

  等琮哥儿伤好了,就打发他送去。”

  贾母听了这话眉头就舒展开了,觉的还是这二媳妇会做人,自己虽然不喜欢这孙子,毕竟是贾家的骨血。

  对外总还是一体,有人帮了他,那就是给了贾家脸面,该有的礼数都要顾到,这才是世家豪族的做派。

  贾母说道:“太太想的周到,这事就按着你的意思去办。”

  王夫人又道:“这还有一桩,既琮哥儿要接到西府来养,那外书房只能暂住养伤,还有另安排一处让他来住。”

  又问王熙凤:“这府中还有合适的地界可住的吗?”

  王熙凤眼珠子一转,说道:“东边梨香院旁边,倒有座空着的清芷斋偏院,一间主屋,五间厢房,样子也伶俐的很。

  当初太爷在梨香院荣养,那院子本是他身边服侍的人住的,之后那里一直空着,归置一下,让琮兄弟住正合适。”

  王熙心思最为细致精明,他知道贾母始终对贾琮不喜。

  所以她给贾琮安排的院子是梨香院的隔壁,虽也在内院,但却是内院北边边角处。

  离荣庆堂和荣禧堂都很远,这样住得远远隔开,也免了贾母经常见到贾琮心生烦闷。

  王熙凤又说:“那院子挨着北面的角门,出去便是后街,以后琮兄弟要去书院读书,那地方出入也便利。”

  贾母和王夫人自然知道那个地方,心里也明镜一般,当初老国公不就是在那里荣养。

  那位置是偏些,不然梨香院怎会做了薛姨妈这等外亲的客居之所,不过让贾琮住也合适。

  黛玉来荣国府只几年,那梨香院又一直空置,无人来往,她自然也不知梨香院隔壁的清芷斋在何处。

  但她却将贾琮要去青山书院读书听到了心里,她还在姑苏时,就听父亲说过青山书院的大名。

  这琮三哥能被人举荐去那里读书,自然是极好的。

  自从黛玉见了贾琮的书法,又读了那首卜算子,便知道他是个有才情的。

  这样的人物只要在书院中苦读几年,说不得就能进学。

  待取了功名,在府中也就有了立足之地,不会像现在那般过得窘迫。

  探春与黛玉不同,他自小生于府中,自然知道梨香院隔壁的院子在那里,那个地方实在也是偏了些。

  老太太始终对琮三哥还是不喜,不然不会让他住这么个孤清的所在,至于太太就不好说,她也不敢去多想。

  至少琮三哥离了那东路院,又能去书院读书,以后再也不用过的那么险,那便是头一桩好事。

  其他的倒不是最要紧的,总之以后来日方长。

  王夫人又说道:“老太太,按理琮哥儿该和环儿一个定例,但琮哥的姨娘早没了,这情形又有些不同。

  这身边倒要多安排得力的人服侍才像,一个晴雯怕是不足,还要添个懂事的大丫鬟,再几个粗使丫头也就够了。”

  贾母说道:“这事你拿主意,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就成。”

  王熙凤听了这话,以为王夫人要安插自己的人,这大宅门中门道深,想要未雨绸缪也是有的。

  说道:“几个粗使丫头倒是容易得,只是灵巧的大丫鬟却不多,太太心里可有可心的人选。”

  王夫人道:“年前我听说厨房柳家的女儿长大了,他娘要给她找个差事,可巧那日我见了那孩子一面,

  名叫五儿,样貌性子都是好的,她家又是几辈子老陈人,这等家生子儿最可靠,放在琮哥儿房里做大丫鬟正合适。”

  王熙凤一愣,才知自己方才想左了,竟猜错了太太的的心思,听这名儿是个生人,如要安插人必定要个熟路子的。

  只是这厨房柳家的素日和太太也不熟,太太怎么单单指了她的女儿去琮兄弟房里做丫鬟。

  王熙凤虽心中纳闷,却也与她没什么关碍,略想了一想,也就作罢了。

  却不知王夫人安排柳五儿给贾琮做丫鬟,却是另有缘故。

  因年前她听到些风声,说厨房柳家的养了个女儿叫五儿,样貌竟不亚鸳鸯、袭人、平儿等贾府大丫鬟。

  柳家两夫妻平时爱如珍宝,只是这五儿生来有些娇弱,三天两日的吃汤药。

  所以一直没安排下差事,只在厨房给她娘做些闲事。

  这柳家的一是为女儿打算,二也有些攀高枝的打算。

  听说宝玉房里人多事少,宝玉又是对丫鬟最上心的,就生了心思,想将五儿在宝玉房里应差。

  将来就算不能留房,放出去也有了根底,过日子也多些凭仗。

  王夫人将宝玉当成了心头肉一般,最恨有人在宝玉身上偷奸耍滑,听了这些事岂有不怒的。

  只是那柳家的在厨房多年,没出过差错,五儿眼下也没差事,却抓不住什么痛脚。

  过年前她和王熙凤查检府中各项俗务,可巧就见了那五儿一面。

  样貌确实出挑,只是形态娇弱自矜,竟有几分黛玉的神态,心中更多了几分不喜。

首节 上一节 35/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