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41节
为了保住未来的皇位,甚至不惜对结发枕边之人下手,他的心真就狠辣到这个地步?
自己即便拥有了万里江山,可是后继之人,都是这等短视昏聩之辈,当真是失望之极……
……
宁荣街,伯爵府,贾琮院。
凌晨天还没亮,贾琮便早早起身,五儿已准备好浴桶热汤,服侍他沐浴净身,又帮他梳洗束发。
芷芍取了晴雯新作的一身湛蓝素袍,帮他穿束归置整齐,前后都看了一圈,都觉妥当才作罢。
五儿一边帮贾琮梳理发髻,一边说道:“三爷,昨日我听西府出门采买的婆子说,这两日赵王妃去世,消息在城里传的厉害。
还说……还说赵王妃之死,还与三爷有些关系,事情要是真这样,三爷还上门拜祭,那赵王会不会……,依我看还不如不去。
贾家的爷们有人去了就成,二老爷或者宝二爷都成,干嘛三爷一定要亲自去。”
贾琮说道:“以往可以这样,如今可是不行的,眼下我承袭了荣国世爵,是荣国府家主。
赵王妃过世,朝中高管勋贵,四王八公,都会派人上门吊唁,贾家如果只让老爷或者宝玉出面,我这家主却偷懒,未免太不恭敬
赵王毕竟王爵在身,我和他是同辈之人,又是彼此相识的。
书房里那把宝刀,还是赵王赠送的呢,于公于私都要上门吊唁,不然未免托大了。”
一旁的芷芍好奇问道:“三爷和赵王妃都没瓜葛,怎么人家王妃没了,还能扯上我们三爷?”
贾琮微微一笑,说道:“五儿这么一说,我大概猜到外头是个什么说道,不外乎我在金陵缉破大案,赵王妃兄长因此落网而死。
赵王妃是因兄长亡故,忧伤过度而亡,不过这事听着很是不通,王妃即便伤心兄长亡故,怎么也不至于因此丢了性命。
即便她是因此而死,也和我难扯上关系,我下金陵是奉旨办差,王妃兄长身犯国法,需要明正典刑,这是天理正道。”
贾琮捏了捏五儿的小手,笑道:“所以你不用瞎担心,赵王毕竟堂堂皇子,难道连这点国礼轻重都不知。
我上门不过随个礼数,不算什么大事,一时三刻也就回来了。”
五儿这两日在西府,因日常管理家务,听多了那些婆子的闲话,又牵扯的王爷王妃这样的大人物,生怕自己三爷吃亏。
听贾琮一番解说,也算放下心思,等到帮贾琮归置完衣着仪容,几人又一起用过早饭,又目送贾琮出了内院。
……
神京北城,裕隆街,赵王府。
贾琮坐着马车进入裕隆街,赵王府门口白幡飞舞,素白灯笼高挂,王府率卫列位王府门口戒备,身上衣冠武器刀柄,都绑白色孝带。
王府门前空地上已停满了各家车马,王府门口更是人头攒动,各色人等进进出出。
既有身穿蟒袍的皇室贵胄,也有坐轿入角门的内眷贵妇,还有不少人是穿官服的在衙官员。
今日赵王正妃过世,赵王又是皇长子,按照规制礼数,朝廷上四品以上高官,都会登门吊唁。
皇室之中同辈的亲王、公主、驸马也会亲临吊唁。
长辈亲王虽不会亲自到场,但也会派世子或嫡子代为到府凭吊。
贾琮上门地上名帖,接待的家人看了名帖,神情微微一变。
倒是让贾琮觉得有些古怪,难道真的被五儿说中,王府竟因王妃之死而迁怒自己,看了自己名帖,准备另眼相待不成……
好在那家人看了名帖,虽有神情变动,但礼数却没折扣,一边让人进去通报,一边客气的将贾琮请入府中。
贾琮进入王府,人群之中看到很多熟面孔。
北静王水溶、镇国公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一等子柳芳等、齐国公之孙陈瑞文等四王八公老勋。
另外一人身穿月白五团龙袍,头戴簪缨银翅王帽,长身玉立,气度华贵,看到贾琮到来,眼神十分和蔼温和。
这人正是曾和贾琮在金陵共事,当今嘉昭帝次子宁王李重瑞。
贾琮和水溶等人一一见礼,宁王微笑道:“当年和玉章在金陵共事,如今想起恍如昨日。
玉章再下金陵,本王却无法恰逢其会,倒有几分遗憾,听说玉章忙于春闱下场,等到科举之后,还请驾临鄙府,共叙往日之情。”
宁王比起赵王少了几分英武锐气,不过却多了几分和蔼平易,毫无王爵骄奢之气。
他和贾琮又是金陵旧识,言辞之间更叫亲近,只是当年两人在金陵侦缉水监司大案相识,这段旧情却不好现在多说。
因为当年的水监司大案,和去岁的金陵卫军大案,是一脉相承之事,而后事导致张康年伏法,才有今日王府之丧。
贾琮和李重瑞在这个当口,自然不好多谈此事……
几人正在一起寒暄,突然有王府家仆引着赵王过来,众人都有些微微奇怪,因为方才宁王等人到府,赵王已与他们见过礼。
这回是专门冲着贾琮而来,在场的宁王、北静王等人,心中都有些异样,因为赵王妃的死因,早已传扬开来。
其中追根溯源,和贾琮多少有些关系……
赵王走到贾琮面前,抱拳为礼,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精神清明,目光温和,并无异样,面对贾琮也毫无怨怼之色。
语声温煦的说道:“本王闻听玉章即将下场春闱,一向闭门读书谢客,今日拨冗到府吊唁,本王承情高义。”
贾琮见他言辞和暖,话语中感谢之情,真挚平和,毫无作伪之状,心中微微有些凛然。
连忙回道:“王爷客气了,王妃蜕羽仙去,令人扼腕,还请王爷节哀顺变。”
一旁的宁王李重瑞、一等伯牛继宗等与贾琮交好或熟悉之人,见赵王和贾琮见礼,言语通达,并无异状,倒是都微微松了口气。
这时府门处有家仆急步过来,说道:“启禀王爷,外头来人通报,乾阳宫来人悼念王妃!”
赵王听了脸色微微一变,说道:“快带我去府门迎候!”
一旁的宁王等人听说是乾阳宫来人,都品味出必定是出于圣意,也都不敢怠慢失礼,都跟在赵王身后到府门迎接来人。
第558章 拨云现深危
神京北城,裕隆街,赵王府。
赵王李重瑁听说乾阳宫来人拜祭,心中多少有些忐忑。
自从张康年在金陵失败伏法,父皇对他的和睦和信重,一下变得急转直下。
他虽想过许多办法补救,但却举步维艰,似乎难以挽回什么。
此时王妃过世,乾阳宫突然来人到府祭奠。
宁王等人能想到,赵王自然也能笃定,来人必定是得了父皇授意。
这让赵王心中生出惊喜,难道因王妃过世,终于让父皇心生怜悯,就此回心转意……
但是赵王知道自己这位父皇,一向谋略深重,心思阴沉难测,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揣测。
不仅是他满腔忐忑迷惑,即便是跟在赵王身后宁王、贾琮等人,也是心中好奇,不过毕竟事不关己,他们跟着不过是应个礼数。
等到一行人到了王府门口,看到门口正停了两辆马车,上面有宫中司礼监的徽号。
头前那辆马车下来一个年近四十的太监,正是宫中内侍副总管郭霖。
后来那里马车下来几个小黄门,鉴赏还挑着两担上等的香烛、冥币、草人等祭奠之物。
如今宫中内侍总管虽是欧阳彬,但是太上皇退居深宫之后,欧阳彬也跟随太上皇归隐,宫中内侍大权尽交付给郭霖。
所以,郭霖虽是内侍副总管,却是大周宫廷名副其实内侍第一人,并且是当今圣上最信重的亲信,日常随侍皇帝左右,寸步不离。
赵王见到父皇派来祭奠王妃之人,竟然是副总管郭霖,可见他对此事何等郑重其事,心中思绪翻涌,不由得一阵激动。
因为在赵王看来,父皇既会派他最亲信的内侍,来拜祭王妃,便是给予王妃最大的哀荣,也是对自己丧妻的安慰,和以往嫌隙的谅解。
这不就是自己亟待得到的吗?赵王想通了这一节,心中不由涌出一阵狂喜。
……
即便眼下正面临丧妻之痛,但赵王看到郭霖出面,脸色还是露出笑容,说道:“原来是郭总管莅临,小王有失远迎,还望海涵。”
郭霖有些皮笑肉不笑,说道:“王爷客气了,圣上听闻赵王妃过世,称王妃贤德持重,诸子正妃中堪称楷模,淑仪可盖同伦。
如今年不过双十,因小疾微恙,终至沉疴,天不暇年,圣上心中甚是惋惜。
往日王妃进宫朝拜皇后和皇太后,咱家和赵王妃有数面之缘,王妃待人和善重礼,令人钦佩。
今闻王妃薨逝,圣上特准老奴告假,至王府向赵王妃致悼。”
一旁宁王感叹:“小王也闻听大王妃很受父皇母后器重,果然是没错的,只是淑年早逝,当真是令人惋惜。”
赵王李重瑁听了郭霖一番话,口中虽然称谢,心中却极不是滋味。
往日节庆之日,他带王妃入宫朝拜,父皇并没对王妃并无过多赞誉,却没想到心中对她如此看重。
父皇还称她为正妃中楷模,淑仪可盖同伦,这已是极高的赞誉,甚至有未来母仪天下之态。
赵王身为皇长子,深知皇家权谋伎俩,历来九五之尊,一语千金,言出法随,帝王之话皆深思熟虑,绝不会信口而言。
自己父皇谋算深沉,言语之间更不会无的放矢。
郭霖是父皇贴身心腹,更是十分老辣的人物,他说的这些话,也绝不会随口胡诌,而是含有深意。
赵王原本以为王妃过世,自己和江陵张家的亲缘联系淡化,父皇心中因张康年而产生猜忌疑虑,会因此逐渐淡化,对自己却是好事。
如今听郭霖所言,自己似乎将事情想得简单了……
……
郭霖继续说道:“圣上还说当年尚在潜邸之时,便与江陵张氏家主启廉先生有旧,虽只是君子之交,也算往年故人。
启廉先生晚年痛失嫡长孙女,必定心中悲痛,王爷该去信执礼,以为抚慰,代王妃以全孝礼。
圣上还闻张家子孙张康文、张康永二人,皆为王妃同脉兄弟。
二人曾在工部和鸿胪寺为官,虽无卓绝之效,但都还算兢兢业业,如今被调往偏州为官。
圣上念及赵王妃淑德之姿,江陵张家乃贤善之家,应予以推恩,已谕令吏部,量才而用,将他们调任京都官衙为官,以慰王妃之灵。”
在场的北静王水溶、一等伯牛继宗、一等子柳芳等人闻听此言,都随声附和,大王妃虽故去,但得到圣上慈悯推恩,也当瞑目无憾。
一旁宁王看向赵王的眼光,甚至有无意隐藏的羡慕……
其实想想也在常理,人虽然没了,亲族阖家依旧圣眷不衰,在旁人看来,这是皇帝给了赵王和王妃极大的体面。
赵王连忙向南拱手,说了不少皇恩隆重的话,原本就有些哀伤的脸色,似乎更变得更苍白几分,旁人看不出来罢了。
此刻他心中有些茫然,在旁人看来是何等的皇恩慈和,可在他内心深处,却激起巨大的错落和忧惧。
眼前的一切,已经完全背离了他心中的设想。
他将张家子弟迁出神京,他的正妃又轰然而薨,正将张康年带来的颓势,消解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