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14节

  只待大理寺卿韦观繇话音刚落,不过两个呼吸之间。

  都察院江南道御史、吏部稽勋司郎中、刑部尚书陈茂舒等官员纷纷出列附议。

  皆言金陵甄家子弟私造火器,罪同忤逆,必要纠察到底。

  甄应嘉身为三品高官,治家不严,教子无方,难辞其咎,似乎也参与其罪,需三法司严查明辨……

  官员列班之中的贾琮,目睹不断有官员出班附议,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似乎就在那一瞬间,满堂官员都变得义愤填膺,正气凛然,嫉恶如仇。

  他的心中泛起古怪感觉,实在没想到自己第一次上朝听政,就能见识诸多实力派同台大戏……

  他心中生出一凝重,甄家算是彻底败了。

  玉阶龙椅上的嘉昭帝,看到上奏严办甄家的官员,群议纷纷,异口同声,双目凝然,波澜不惊,神色笃定。

  说道:“众爱卿明辨是非,维佑朝廷纲纪,乃公允持正之举。

  锦衣卫查证之嫌犯证供,即日移交三法司复审,大理寺卿韦观繇担责主审,但有涉案之人,一律严惩,不可姑息。

  金陵体仁院总裁甄应嘉,治家荒谬,教养无方,亲子犯忤逆之罪,其人难承官爵之重,即日革职查办,交有司稽查定罪!

  三法司各派遣干员,下金陵复核人犯证供,十五日之内,清查落罪定案,以待圣谕诏示……”

  ……

  随着嘉昭帝离座退朝,一众早朝官员列班走出奉天殿,贾琮心情有些凝重,随着散朝人群离开大殿。

  离殿官员之中,刑部尚书陈茂舒和韦观繇,放慢了脚步,走在人群最后。

  陈茂舒说道:“韦大人,昨日你我都看过锦衣卫稽查宗卷,那甄世文被杀已有半年,相关线索只怕都已湮灭。

  想要挖出此案始末,只怕极为困难了。”

  韦观繇凝声说道:“甄世文死于外室家中,男女二人同时被杀,且发生金陵火器私造工坊查抄次日。

  锦衣卫言甄世文为火器私造主谋,但是你我都清楚,他最多就是从犯,最终还被人灭口。

  圣上执着翻查此案,找到幕后主谋只是其一,世家豪族生觊觎之心,才是圣上耿耿于怀之事。

  自威远伯贾琮首倡火器之术,以千人火枪兵之威,鏖战辽东,一举平定女真,了结朝廷数十年心腹之患。

  圣上由此认定,火器之威,镇国之器,并在五军营加设神机营,不过数年时间,兵员已过万。

  犹如天罚,惶惶之威,当年贾琮平定女真,不过用了千人火枪军,如今圣上十倍以之,威服四海,绰绰有余。

  最近城外火器工坊戒备森严,朝野都传出风声,威远伯似乎又造成新式火器,且威力巨大,远胜往昔。

  此等形势之下,圣上绝不会容忍,他人觊觎染指之心。

  打掉一个甄家,给旁人以告诫警示,才是圣上心中当务之事……”

  ……

  荣国府,凤姐院。

  粉油大影壁之后,院子里东墙边的梧桐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葱,投下大片清凉树荫。

  午后阳光偏西,青灰色的屋檐,在院中青砖地面落下阴影,透着几分惬意的幽静

  西窗墙根下摆放的盆栽花卉,大都竞相盛放,红黄粉嫩,鲜艳绚烂,给小院平添几分富丽之气

  透过西窗下琉璃窗棂,能看到王熙凤倚靠卧塌的身影,房中还有不少人影走动。

  平儿从旁边耳房出来,穿白色薄绸偏襟袄子,外罩菊纹缎面交领背心,下身藕荷色绸裤,行走轻盈,姿容俏美。

  手中端着黑漆茶盘,里面放一盏粉彩釉茶盅,她走到正屋之前,掀开门帘进去。

  房中正座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是城中回春堂有名医婆,精通养胎保育之道,也是城里有名的接生婆。

  王熙凤怀胎将近九月,已到临近分娩之期,早半个月时间,她已诸事不管,全部交托给五儿和平儿打理。

  好在前面半年时间,她们两人跟着王熙凤,日常受其耳提面授,对大宅管家诸般窍门分寸,都已十分熟络。

  加之两人都是聪明灵秀之人,做事清爽干练,且都和贾琮定了名分,都是他房头之人,不过时间早晚罢了。

  因掌管自己男人的家业,自然比寻常更尽心十分,即便王熙凤不能理事,她们依旧将西府里外,打理十分妥当。

  ……

  贾母虽然专宠宝玉,但作为家中老人,对后辈子嗣血脉,一贯很是重视。

  虽然贾琏发配充军,但王熙凤分娩在即,可能会生下荣国府长房曾长孙,贾母对此很是期盼。

  今日一早,就让林之孝家的去请有名医婆,给王熙凤搭脉看胎。

  贾母自己是过来人,知道女人分娩是生死关,王熙凤又是头胎,更加多些风险,自然要万事妥当,不敢马虎。

  正房之中,平儿端了茶盅进来,看到那妇人对王熙凤搭脉望气,询问日常,摸腹倾听,好一顿折腾方才停下。

  平儿连忙端了粉彩茶盅递给医婆,问道:“陈大娘,我们二奶奶的胎相如何,可是一切妥当。”

  那医婆笑道:“姑娘放心,二奶奶血气充盈,气脉流畅,胎位也很正,到了落地之日,必定是顺畅,一切妥当。”

  王熙凤颇有期待的问道:“听说大娘有门绝技,只要搭脉看相,便知怀胎是男是女?”

  那医婆笑道:“倒有这么回事,因看过的妇人多了,接生的孩子更不少,天长日久也就有些奥妙心得。

  虽说不能十成把握,但到了妇人分娩之前,总能看个七八成准。”

  平儿听了好奇问道:“陈大娘,你看我们二奶奶怀的是男是女?”

  平儿是王熙凤贴身丫鬟,自然最明白她的心思,虽如今二奶奶有三爷扶持,在西府掌管家业,过得稳妥。

  但琏二爷要充军十五年,一去就是半辈子,二奶奶形同活寡,很想能生下西府曾长孙,以后也多一层倚仗。

  那医婆听了这话,笑道:“而奶奶脉象沉稳,胎动有力,嗜酸腹尖,照我看来这胎必定是个公子。

  所以,二奶奶尽管放宽心,好好养胎,生养宜男,指日可待。”

  那医婆一辈子就做这事,各种场面都见惯,自然一肚子好话吉祥话,说起来十分顺溜真诚。

  平儿听了笑意盈盈,王熙凤更是喜动颜色,说道:“平儿,你去支十两银子,送给陈大娘做礼,讨她这番吉言。”

  那医婆心中欢喜,只觉荣国贾家,国公豪门,出手当真阔绰,她接了平儿的银子,又说了几句好话,欢欢喜喜走了。

  ……

  王熙凤心情大好,正和平儿说着闲话,林知孝家的掀门帘进来,手中还拿着一份书信。

  说道:“二奶奶,方才邮驿快马过来,送了金陵娘家太太的书信。”

  王熙凤听了有些奇怪,说道:“如今非年非节的时候,怎么突然就来了书信。”

  于是随手接过书信,拆开取出细看。

  金陵王家虽是江南望族,却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因此王熙凤出嫁之前,大字不识一个。

  但到了贾家之后,因替王夫人做管家之事,日常少不了接触文书契约,她本就是聪明之人,磕磕碰碰也就记住许多字。

  阅读日常书信并不作难,但是写字却依旧不会,遇上书写之事情,以前都是让小厮彩明代写,有时也家中姊妹帮忙。

  因此,金陵娘家的这份书信,她倒能顺溜的看完。

  平儿见王熙凤看过书信,神情有些古怪,心中不免好奇,问道:“二奶奶,太太在信中说了什么要紧事?”

  王熙凤说道:“以前没听说太太和甄家有来往,怎么现在大老远写信,帮着甄家大太太说情办事?”

  平儿听到和甄家有关,心中不禁一动,自然而然想到一人,那位和三爷有过婚甄三姑娘。

  王熙凤说道:“太太说甄家大太太上门托情,让我给他们家帮忙。

  看来甄家要出大事,竟千里迢迢送金银财宝过来……”

第676章 堪问当年事

  荣国府,凤姐院。

  平儿一听王熙凤之言,心中大惊,大概是贾琮和甄家姑娘的渊源,平儿下意识之中,也不希望甄家出事。

  问道:“二奶奶,甄家大老爷听说在金陵做高官,品阶比我们三爷还要高。

  甄家三姑娘自小在宫中长大,不仅得甄老太太宠爱,还得太上皇看重,特意赐了皇陵守孝的恩典。

  这些都是我们老太太亲口说的,他们这样的人家,怎么还会出大事?”

  王熙凤说道:“太太在信中说,甄家大房三少爷,牵扯私造火器大案,人也死的不明不白,总之说起来很吓人。

  但是即便人都死了,锦衣卫还不肯放过此事,一直在找甄家的错处,还封了甄家的店铺,搜了甄家大宅。

  这事听起来就很凶险,甄家只怕真要出大事了。

  不然他家大太太不会这些邪性,收拾十多箱细软,千里迢迢往神京送。

  如今外头真是乱糟糟的,在金陵那个地界,连甄家这样的人家也要遭难了,还有哪家能万事顺遂,听着就是心慌。”

  平儿好奇问道:“二奶奶,不是说金陵最有名四大家,就是贾王史薛。

  其中有我们家,还有奶奶娘家,老太太娘家,宝姑娘他们家,这其中并没有甄家,奶奶怎么说的甄家比四大家还利害?”

  王熙凤微笑说道:“你是半路给了我的,并不是在南高官大,所以不知道金陵的事情。

  我却是从小常听家里老人说典故,所以知道甄家一些底细。

  据说甄家祖上也是开国之臣,也曾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太祖立国的之前,他家老祖宗突然解甲归田,不再当官了。

  或许正是这样原因,等到太祖立国之时,甄家并没有赶上好时候,另外四大家都封官封爵,甄家倒成了白身。

  但是,甄家上几辈出了不少出众子弟,即便是闺阁之中,也有甄老太妃这样的人物。

  后来皇家念甄家祖上之功,还是赐了他家金陵世袭官职,只是经这一波折,他们家的威风,却也赶不上贾王史薛几家。

  我们家到了大老爷和二老爷这辈,只能靠祖宗福荫承袭官爵,维持家业不倒。

  可是甄家在这上头,却比我们贾家厉害,他们家好像每一辈都能出顶尖人物。

  甄三姑娘你是知道的,差点就做了我弟媳妇,这可是个能干的姑娘,一个姑娘家可管着一大家子生意。

  甄姑娘之所以出色,多半也是家学渊源,因为她有一个更出色的爹。

  那位甄二老爷据说年轻时也是个才子,不到二十就中了秀才,倒是有我们三弟几分排场。

  后来也不知出了什么变故,受了什么刺激,突然就不读书考学了,居然跑去做起生意来。

  这件事情当年成了金陵各大世家笑柄,说甄家养出败家子,明明有科举做官的本事,却自甘堕落,去操持商贾贱业。

首节 上一节 714/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