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95节
大慈恩寺的营造进度十分顺利,只是近几日云气蒸腾,未来几天会有雨天,但对营造进度影响不是很大。
说完正事,秦业和贾琮就要告辞,但宁王却单留下贾琮,秦业也已习以为常,便独自告辞。
宁王因贾琮提供的信息,让龙潭港一案取得进展,但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事情重新陷入僵局,连重要的人犯汪恩都被人灭口,说不得他就要无功而返了,如何向一贯信重自己的父皇交待。
前几日贾琮那种抽丝剥茧,直指关窍的敏锐思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异乎寻常的特质,常在杨宏斌这种沉浸侦缉的公门老饕身上出现。
如今他一筹莫展之际,总是不放过任何突破的可能,突然想听一听这少年的建议,或许能像上次那样带来好运。
第140章 三段击之法
杨宏斌将近几日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贾琮思索片刻,说道:“当日初到金陵时,便听人说起龙潭港血案的过程,作乱的浪人分成两股,一股与官军对峙牵制。
另外一股伺机将二十万贯的洋货劫走,驾船逃入长江水道,卫所水监司大肆出动竟搜寻无果,当时在下就觉得有些离奇。”
而事发过去一月时间,市面上出现倾销这批洋货的行迹。
这些东瀛浪人不仅能这巨额洋货隐匿无踪,事发之后,还能通过本地货商渠道发卖这批洋货。
如果没有金陵本地的势力和人脉在支撑,几个逃命都来不及的浪人,怎么会有这种运筹有余的本事。
前几日王爷刚找到周素卿这个紧要人物,抓捕时却扑空,杨评事刚才说派人乔装,在周素卿住处守候了数天,这人都没再出现。
是否可以猜测,在出发抓捕之前,周素卿可能就得到了消息,这才提前逃走,让我们扑空,所以再也没有返回住处。
等到杨评事想到找汪恩探查周素卿的下落,却立刻有人早一步在锦衣卫大狱中将人灭口。
这等能力和手段,可不是几个蛮夷浪人能具备的。
龙潭港发生祸乱,在下感觉已不单单是几个东瀛浪人在杀人作乱,背后还隐藏了我们还看不清的人和事。
他们好像事事能洞察先机,抢先一步将我们能探查的线索截断。
这件事始末,水监司、锦衣卫都牵扯其中,其中扑朔迷离,波诡云谲,这金陵城内王爷能信用之人好像并不太多。”
宁王和杨宏斌听了贾琮一番话,各自心神震撼。
这少年不仅心思敏睿,想法眼界跳脱大胆,异乎于常人,乍听之下实在有些振聋发聩之感。
但他说的一点没错,背后之人能提前洞察先机,让他们步步落空,甚至连关在锦衣卫大牢的嫌犯都能灭口。
哪里是几个东瀛浪人能做到的。
而且贾琮话里的意思非常大胆,认为水监司、锦衣卫都有牵扯,都不可尽信,或者说整个金陵官场可以信重之人都寥寥无几。
这话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但仔细想一想整件事的始末,又觉得贾琮的话并不是无的放矢。
不管是宁王,还是杨宏斌,他们从神京来到金陵,他们的着眼点在龙潭港东瀛浪人祸乱一事。
他们的目的是严惩汪恩等渎职之人,将作乱杀人的东瀛浪人绳之以法。
先入为主之下,龙潭港一事在他们认知中,只是一件肃贪剿匪要案,眼界和视角自然就被局限。
直到汪恩被杀,才让他们产生更多的疑虑。
但贾琮却生来就是这世间的异数,这个时代思维上常规、框架、局限,对他来说都是淡薄并能轻易突破。
所以在这种时候,他才能跳出屏障,看到宁王、杨宏斌等人没看到的全局。
这只是一个人思维藩篱上的差异,足立是境,观想自然不同,与人的聪明才智无关。
……
宁王和杨宏斌还在回味贾琮刚才那一番话。
贾琮又说道:“王爷,我听闻东瀛浪人个个武艺精强,倭刀锋利,面对卫所官兵时常能以一当十。
龙潭港一战,不仅死伤许多卫所官兵,甚至一位姓刘的千户也当场遇害。”
宁王叹道:“当年太祖立国之时,大周将士追亡逐北,将灭国无数的蒙古铁骑逐出中原,从此不敢向南牧马,是何等雄壮。
如今没过百年,卫所兵将战力便羸弱如此,真是愧对先人。”
贾琮说道:“王爷也不必气馁,我大周承平日久,兵将疏于战备,血勇消退,战力自然也就打折了。
我听闻东瀛如今南北割据,幕府混战,这些东瀛浪人很多都是战败放逐之人,日日苟活于生死血光之中,自然比常人更加凶残。”
既然一时近战无法力敌,那就想办法智取,那日杨评事在周素卿的住所发现二十只鲁密统,倒是让我想到致胜的法子。”
杨宏斌笑道:“奉议郎是以火器来对付东瀛浪人,火器初发虽声势吓人,但实战却多有不足,奉议郎可能对现今火器了解不深。
就以鲁密铳而言,以点燃火绳激发,击发威力的确很强,生铁都能打出痕迹,但每发一弹需装药填弹,两弹之间需六息时间。
如果面对东瀛浪人使用火器,兵士来不及发第二枪,就会死在东瀛浪人的倭刀之下。”
贾琮奇道:“难道你们不知道三段击吗?”
杨宏斌和宁王面面相觑,都是一脸茫然,问道:“何为三段击?”
果然他们还不知道什么三段击,至少在大周的土地上,三段击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不然杨宏斌对火铳的使用认知,就不会还停留在这种僵化观念上。
于是贾琮和他们详细解释三段击的使用方法,只要士兵练习娴熟,三段击可以让鲁密铳两弹间隔,从六息缩短到一至二息。
再加上密集阵型发射,或两个三段击叠加,再骁勇的东瀛浪人也只能做活靶子。
贾琮关于三段击的讲解,听得宁王和杨宏斌热血沸腾,世上还有如此机巧之法,如果以此法使用火铳,在战场上岂不是所向披靡。
他们再看向贾琮,目光已流露出惊骇,这少年不仅睿智缜密,还有这等奇思妙想,当真叫人叹为观止。
贾琮离开后,一封关于金陵龙潭港血案的分析推演,及鲁密铳三段式使用方法的奏章,从宁王行在快马送出,直奔神京。
宁王也在第一时间,从金陵卫所的武库中调来了十支鲁密铳,加上从周素卿住所缴获的二十支鲁密铳。
开始在自己的亲卫中演练三段式使用方法,并让人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详细记录,以备推敲弥补。
宁王这人也有几分果敢,既然金陵龙潭港要案,背后扑朔难解,金陵城中各方势力也难以尽信,他也不能一味被肘制坐蜡。
贾琮提出的三段式使用火铳之法,虽为奇思妙想,但实际操练却并不复杂,他这次带了百余名亲兵,这些才是他最信重的力量。
三十支鲁密铳,已够他在短时间内,习练出一支熟悉三段式法的火枪队,以备不时之需。
第141章 奇思达天听
神京,大周皇城,乾阳宫。
嘉昭帝正在御览宁王从金陵八百里加急上呈的奏章。
上禀金陵龙潭港一案办理进展,其中诸般疑窦阻碍,及奉议郎贾琮关于此案的分析推演之论。
宁王被皇帝派到金陵协理金陵龙潭港一案,并不是让他事事亲为,而是让他以皇子之尊,协调各方,任人用事。
以宁王所站立场,自然不会去掩饰贾琮之功,做为皇子,全局筹谋,用人知人,才是父皇最看重的才能。
嘉昭帝脸色阴沉,金陵乃大周陪都,国事之要址,富庶半盖天下,如今不仅兵将羸弱,还生出这等云诡魍魉之相,真是无法无天了!
还有就是贾琮,原先以为就是书读得好,风仪胸怀也有几分不俗。
没想此次到金陵不久,又显露出峥嵘,这等年纪,居然对政事实务也是目光如炬,洞如观火,还真是难得。
这份奏章再往下看,便写着贾琮因金陵兵将羸弱,无法与东瀛浪人正面力敌,便提出以鲁密铳三段击之法克制倭寇。
奏章中又将贾琮的三段击操练之法进行详细记叙。
数年之前,有识之士,便上书西洋火器之犀利,提出因远洋海贸,使西洋火器流入大周,暗藏隐患,应对火器流通严加管制。
所以嘉昭帝对火器并不陌生,也清楚火铳之类击发间隔过长,实战中存在致命弊端。
可看到贾琮提出的三段击之法,及详细演练规程,让人顿时豁然开朗,似见往日未尝窥探之天地。
嘉昭帝心中涌起一股激荡狂喜,如以此法推广演练,往日有些鸡肋的火铳,将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
宁王在三段击中看到的,只是兵将羸弱无法正面抗衡,折中对付骁勇浪人的一种方法。
但嘉昭帝位在九五,精研国事,胸藏天下,目光深远,他从三段击之中,延展出来的东西就要深邃宏远许多。
对他来说,贾琮所献的火铳三段击之法,实乃镇国安邦的良策,由此触类旁通而引发的前景难以估量。
嘉昭帝思索片刻,便对侍立一旁的郭霖说道:“传内阁大学士蔡襄、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进宫见驾。”
没过多久,被皇帝传召的三位大臣,先后被殿外内侍引入乾阳宫。
内阁大学士蔡襄年轻时两榜出身,以书画达于禁中,受太上皇的关注而发迹,几十年宦海起伏,慢慢熬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
市井传闻蔡襄有睚眦必报的毛病,多年来与他政见不合的,或有过龌龊的官员,落在他手上的都没个好下场,在官场上有枭士之称。
虽然他不是内阁首辅,只是六个内阁辅臣中的一员,但这人思虑老辣,多谋善断,被嘉昭帝视为参赞智囊。
忠靖侯史鼎当年有扶助从龙之功,是嘉昭帝在军中的心腹之臣,现任京军五军营中军都督之职。
兵部尚书顾延魁是年过六十的三朝老臣,年轻时曾戍边十载,如今已坐镇兵部多年,勇毅果敢,为嘉昭帝看重。
“宁王自金陵八百里急报上奏,奏报中述及多桩要务,所以宣诸位爱卿入宫咨政。”
嘉昭帝说完,便对郭霖挥了挥手,郭霖会意将那份宁王奏章捧给几位大臣阅览。
蔡襄飞快的将奏章看了一遍,目光闪烁,将奏章递给了两位同僚。
顾延魁对奏章中龙潭港诸事并不关注,草草略过,当看到鲁密铳三段击之法,立刻两眼泛光,脸上显出激动之色,颌下银须微微颤动。
史鼎沉浸军伍,对练兵强军素有章法,当看到奏章中三段击之法,这位军中宿将即刻想到,如在五军营建一支三段击火枪队,必能极大提升五军营的战力。
又看到通篇奏章多处提到贾琮的名字,对金陵龙潭港大案的剖析,还有火枪三段击之法,居然都是贾琮之言。
这贾家少年当初夺雍州院试案首,被以身世污损之由举告,引动了多少朝堂风波。
多名朝官因此受挫或贬斥,听说连那位幸进的京营节度使都吃了圣上的挂落。
最后皇帝借此事发力,将为生母建寺安灵之举扭转为礼法正溯。
还特旨封那少年八品官身,让他去金陵为宪孝皇太后抄经,引的朝野上下侧目。
如今人去了金陵没多少时间,居然又这么快上达天听。
三段击这种机巧应变之法,亏他能想的出来,贾家还真是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
想起月前自己夫人去给姑母拜寿,回来就说了一通轶事,对这少年的品貌气度更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