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33节

  虽然是一把小破弓,而且是近距离射击,但对士子来说颇为不易,往年都是选择投壶代替的。

  上一次有解元射箭,还得追溯到百年前。

  朱铭放下弓箭落座,杨知州举杯说:“今日为国举士,行乡饮酒礼,诸位乡贤与举子,请满饮此杯。为大宋贺,为官家贺!”

  “为大宋贺,为官家贺!”

  众人齐声喊道,悉数举杯畅饮,就连那位96岁的老先生都喝了一口。

  酒过三巡,知州、州判竟然开始送钱。

  这属于官员个人资助,并非朝廷对举人的优待。

  由于洋州产金,铁钱又太过沉重,两位主官居然直接送金钱。说是金钱,其实属于金铜合金(另含杂质),纯金的质地太软了。

  杨知州给每位举人资助五贯,李通判给每人资助四贯,其余乡贤则资助一两贯。

  朱铭总共收到四十多贯钱,若是吃住得差些,已足够他在东京混到科举结束。

  看在送钱的面子上,朱铭决定以后造反时,可以对这些乡贤下手轻点。

  多么知恩图报啊!

  ……

  兴元府那边,同样在举办鹿鸣宴。

  洋州几百考生选八人,录取率还不到2%。

  兴元府的漕试录取率,却高达30%,李含章轻轻松松考上举人。

  射礼之后,转运使也举杯敬酒。

  众人喝下几杯,提学使陆荣突然笑道:“今日为国取士,吾有一物助兴,且拿上来!”

  十多个杂役,捧着食盘出现,大老远就传来一股香味。

  食盘上垒放着煮玉米,为了方便食用,还在玉米芯插了筷子。

  等每人面前都摆好两个玉米,陆荣颇为自得道:“此海外仙粮也,晶莹如玉,唤作玉米。如今尚且鲜嫩,或煮或烤,皆美味异常。等再过些时日,完全成熟之后,也可磨成玉米粉食用。请诸位长官、同僚、举子、乡贤品尝!”

  转运使早就知道陆荣在种新作物,此刻闻到香味,已然食指大动,抓起穿入玉米芯的筷子问:“直接啃吗?未免有碍观瞻。”

  陆荣说道:“也可剥粒食之。”

  转运使于是不顾微烫,剥下十多粒玉米放进嘴里。

  虽然不是“甜玉米”,但依旧甘甜可口,口感糯糯的,可谓唇舌留香。

  “此真仙粮也!”转运使大赞。

  剥着实在太费劲,转运使吃了一会儿,干脆直接上嘴开始啃。这感觉又不一样,比刚才爽多了。

  在座之人,纷纷品尝,都被煮玉米的味道折服。

  一个乡贤问道:“敢问学官,此物亩产几何?”

  陆荣说:“据西乡县朱先生所言,若净种在肥田之中,玉米亩产该有四石以上。但最好是间种豆子、红薯,亩产至少也有两三石。而且此物不择地,贫瘠山地也能种,亩产一两石左右。”

  转运副使惊叹:“如此高产之物,当推行于天下!”

  另一个乡贤问:“老朽冒昧,能否求得一些种子?”

  陆荣笑道:“既是仙物,有才德者可先种。今日鹿鸣宴,吾也不送金银,只送每位举人三斤玉米、十斤红薯。在座的乡贤,每家可购得十斤玉米、二十斤红薯。另有西乡朱先生所作农书,写明了玉米红薯种植之法,诸位可誊抄回家。”

  “提学仁义!”乡贤举人们喜出望外。

  陆荣又说:“红薯收获之际,已经入冬了,距离现在还早得很。各位可以先来誊抄农书。”

  众人品尝到煮嫩玉米的美味,还以为这是啥好东西,猜想磨成玉米粉也很好吃。

  估计两三年之后,等新鲜劲过了,有钱人就只吃嫩玉米,不会再去吃玉米粉做成的食物。太过粗糙,口感不好。

  又有乡贤好奇道:“传闻那位朱先生,从海外得来仙粮,可真有遇到过神仙?”

  陆荣笑答:“吾也不知。”

  李含章说道:“晚辈却与朱家父子有交情,朱先生学究天人,万物之理无所不通,那君子茶便出自朱先生之手。便连江南名儒陈先生,还有修道高士薛真人,都被朱先生的学识人品折服。如今二人留在山中,日夜请教朱先生学问。”

  “果真是世间高士!”转运使不禁赞叹,“陈知默(陈渊)与我同乡,陈氏一族在百年前,曾经父子十登科,家学源远流长。陈知默又拜大儒为师,学问更是精进。他甘愿留在山中,向那位朱先生请教,可见朱先生的才德何等广博高远。恨不能当面请教!”

  有一曹官说:“此等高士,漕使应当荐举。”

  转运使摆手道:“不可打扰高士修行治学,其子朱成功都已辞辟,难道朱先生会接受征辟吗?此等世外高人,荣华富贵在其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陆荣说道:“然也。吾与朱先生交往,他闭口不谈经义,就连诗词都藏拙,显然是不想做官。但朱先生也并非避世,他所言所行,皆注重民生。不但在海外求来仙粮,还精于农学一道。听说他为乡下地主管理的水田,亩产能增加两三成,此法也写进了农书里。”

  在场的乡贤闻言大喜,迫不及待想要誊抄农书。

  陆荣反正就是可劲儿的吹,把朱国祥吹得名头越响,玉米红薯的推广就越顺利。

  鹿鸣宴结束之后,转运使单独拜访陆荣:“那玉米和红薯,能否匀些与我?”

  陆荣笑道:“漕使乃有德之人,自可耕种仙粮。”

  转运使说:“玉米一百斤,红薯一百斤,我让家仆带回乡里(福建)。”

  “等红薯收获之后,便给漕使送去。”陆荣心头大乐,新作物可以传到南方了。

  转运使对朱家父子兴趣大增,回到漕衙之后,又把李含章招来,问道:“陈知默真在西乡山中?”

  李含章回答:“已住下数月,每日皆随朱先生治学。”

  转运使好奇道:“陈知默已是名儒,朱先生有何可教他的?难道也是传授农学?”

  “非也,”李含章说道,“陈先生获朱氏父子点播,数月之前便有所悟,欲开宗立派发扬儒学。”

  “开宗立派?”转运使惊骇。

  李含章说:“此派承自《周易》,百姓日用即为道。缘用求仁,以道化用,造福天下百姓而利国家。又有‘我本之论’,以我为矩,以家国天下为方。我之方也,则家国天下方也。此我非小我,万民皆为我。万民若方,家国必方,则国泰而民安。”

  转运使仔细体悟,又开始问细节,李含章尽量解答,但也有些东西说不出来。

  转运使心里藏了无数疑惑,干脆写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西乡县大明村。

  他是蔡京的人,至少明面上是,在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学术上的追求。

  就不许贪官上进啊?

第135章 【令孤许的水利梦想】

  第135章 0130【令孤许的水利梦想】

  鹿鸣宴是官方举办的,士子们自己也要庆祝一下。

  保送生王昶做东道主,邀请众人前去游湖——后世洋县的金沙湖(水库),如今面积要小得多,王家的祖宅便在那附近。

  “二哥,嫂嫂,你们快点!”郑元仪已在催促了。

  “来了,来了。”

  郑胖子其实不想去,今天赴约的都是高材生,他又没有吟诗作对的才华。

  朱铭对此无所谓,就当游湖散散心。

  众人出得州城,来到汉江码头,登上郑家的一条客船。

  横渡汉江往西行驶,便进入其支流金沙河。

  金沙河两岸,皆为水田,稻谷大部分已经收割了。

  郑泓介绍说:“这些都是王家的田,世代经营百余年,只论水田就有近万亩。”

  “大地主啊。”朱铭发出感慨。

  自己的大明村,虽然也有几千上万亩地,但水田才区区两三百亩,剩下的绝大部分属于山地。

  逆流而上数里,便到了金沙湖所在。

  朱铭忍不住问:“这金沙河、金沙湖,以前难不成可采金沙?”

  郑泓说道:“王家祖上,就是靠采金沙发迹的,出了进士才变成书香世家。如今已无金沙可采,王家却站稳脚跟,攒下那许多田产做富家翁。”

  果然,地方大族多有黑历史,王家的祖宗想必是开采金沙的“金霸”。

  湖里已经停了十多艘小船,全是士子带着家人来游湖。

  另有一艘大船,属于王家的湖船,时不时就要请读书人来游船聚会。

  上得湖船,王昶热情迎接。

  一共有二十多个士子,大部分都没考上举人,他们纯粹是来免费玩耍的。

  美酒美食已经摆好,一边游湖,一边聊天。

  渐渐的开始行酒令,女眷们也参加,个个都是酒中高手,就连郑元仪都举杯畅饮。

  或许是认为朱铭的诗词水平太牛逼,大家懒得跟他攀比,居然省去了现场赋诗环节。

  耍得酒酣耳热,王昶开始说正事:“省试在二月初,过年之后再走,紧赶慢赶也来得及。但去年有大雪,听说东京积雪八尺厚,开春了郊外积雪都没化完。”

  “所以,我等商量提前出发,最好赶在大雪之前抵达东京。”闵子顺说。

  一个家境稍微贫寒的士子说:“若如此,恐要在开封逗留三月以上,食宿花销未免也太大了。”

  王昶说:“闵王二家,尽量资助,食宿无须担忧。”

  这是因为洋州的举人名额少,互相之间乐于帮衬。

  杨知州和李通判,额外举荐两个保送生,也并非全是在收钱办事。八个举人,外加两个保送考生,到了京城刚好十人联保,否则他们连考试的保人都不好凑齐。

  也就是说,即将赴京赶考的十人,彼此互为保人,资助点生活费再正常不过。

  “什么时候出发?”朱铭问道。

  王昶说:“九月正好,最迟十月初。”

  郑胖子凑热闹说:“取个中数,九月底出发。”

  “可以。”

  众人都赞同这个建议。

  谈完正事,再次耍乐,正午时分上岸吃饭。

  下午便在湖边钓鱼,朱铭对此不感兴趣,在湖边的村庄瞎溜达。

首节 上一节 133/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