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60节

  商贾说道:“崇宁年间开始的,至今已有十二三年。初时还算好,而今愈发贪得无厌了,俺们运炭商的利润一降再降。可若不照办,便过不了税场,只能任由官差拿捏。”

  朱铭又问:“石炭事所司是谁在做主官?”

  商贾左右看看,低声说:“蔡相公的人。今年之所以盘剥得更狠,就是王相公做了户部尚书,也往石炭司里安插人手。咱区区商贾,要同时应付两位相公,那里受得住这等手段?”

  蔡京和王黼,真是生财有道啊。

  又聊了一番,朱铭支付饭钱离开,那商贾也迅速跑得没影儿。

  朱铭打算回家写奏疏,不直接弹劾蔡京、王黼,而是弹劾石炭事所司的官员。如果宋徽宗看不到,那就再写一封密疏,请薛道光帮忙递上去。

  这事儿办成,既能降低煤价,为东京百姓造福,也能给自己的生意铺路。

  其实朱铭不出手,明年也会有人出手——大理寺卿王革,转迁开封府尹,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弹劾石炭司。

  这事儿影响太恶劣,毕竟百官也要烧煤炭,立即就有大量官员跟着弹劾。

  宋徽宗也怕东京城内出事,于是下中旨勒令改正。

  整改效果有一些,但也仅此而已,只让煤价下跌了一两文,贪官污吏依旧趴在煤堆上捞钱。

  回到家中,把马儿交给白胜。

  白崇彦笑盈盈走过来:“有一个喜讯,王黼的爹死了,他得丁忧守孝。”

  朱铭摇头:“这可不是什么喜讯,没了王黼牵制,蔡京的权势更大。”

  此时此刻,蔡京几父子,已在弹冠相庆。

  他们打算前线兵败之后,再去弹劾王黼,拿回户部财权,没想到王黼突然死了亲爹。

  这种高层斗争,朱铭没法掺和,自去书房写弹劾奏疏。

  只要顺利干翻石炭司,朱铭必然名声大噪,因为包括官员在内,东京几十万人都能受益。

  明天,开始研制蜂窝煤。

第161章 【还没领工资,就被罚没了】

  第161章 0156【还没领工资,就被罚没了】

  看着朱铭以煤屑和泥,家中人等都跑来围观。

  朱铭和了三堆,每堆使用不同配比,每种配比还认认真真称重记录。

  厨娘叫做潘巧娘,是个寡妇,已经三十多岁。从陆宰手里买来,还剩六年半的契约期,只花了三十贯钱。

  她见朱铭用木模压制成蜂窝煤,忍不住问道:“相公做的炭球为啥有洞?”

  朱铭愣了愣:“市面上已有炭球了?”

  潘巧娘说:“有啊,不但有炭球,还有炭饼呢,用炭屑和泥做的。”

  “呃……”

  朱铭愣在原地,心灵遭受巨大打击,又问:“家中为何没用炭球与炭饼?”

  潘巧娘说:“炭球、炭饼都做得很大,酒楼、铁匠铺的大灶才好烧,城外的砖窑、石灰窑也用这个。”

  朱铭听明白了,煤屑数量就那么多,制作成煤饼煤球之后,主要卖给手工业者和冶炼场所。

  至于成块的煤炭,自然不可能砸碎了做煤球。

  砸煤需要人工,制球也需要人工,还不如直接卖煤块呢。

  朱铭扭头问白胜:“你们那天搬回来的炭灰,有没有给钱?”

  白胜说:“给钱了啊。”

  “你怎不说?”朱铭责怪道。

  白胜解释:“相公说那东西没用,可以白捡。俺让店家白给,他却不干。俺寻思着,那东西也不贵,便自己掏钱买了些回来。”

  朱铭:“……”

  算了,没啥好说的。

  朱铭吩咐:“立即去买两块炭饼、两只炭球回来!骑马去!”

  聚宝盆早就不抗拒白胜,因为晚上的夜草,主要是白胜在喂它。

  一阵快马来回,白胜把东西买来。

  这玩意儿果然挺大的,直径接近二十厘米,适用于冶炼炉和酒楼大灶。

  而且,皆为模具压制,并非手搓出来的。

  “唉!”朱铭暗自叹息。

  初期白捡炭屑做原料是不可能了,而且一旦蜂窝煤畅销,竞争对手分分钟就能跟风。

  必须改变经营策略!

  第一,打响品牌,树立口碑,可用“探花煤”的招牌。(煤字在宋代,并不专指煤炭,木炭也可以称煤。)

  第二,兼做煤炉生意,“探花炉”与“探花煤”配套。

  第三,摸索改进原料配比,让自家的“探花煤”,比别家的产品烧得更久。

  第四,尽快找到长期供煤商,现在的东京煤市属于供不应求。若无稳定的原料供应商,只能去官办场高价拿货。

  剩下两天假期,朱铭都在做对比试验,煤屑原料不够了就去买。

  三天小假,一晃而过。

  朱铭又骑着马去上班,顺便将弹劾奏疏递上去。

  宋代的奏事机构,有进奏院、银台司、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

  来自各地的奏疏和公文,先要发给进奏院,进奏院再转送给银台司。在京官员,可以直接交给银台司。

  进奏院和银台司拒收的进状,可以呈给登闻鼓院。如果登闻鼓院也拒收,可以呈交给登闻检院。如果登闻检院也拒收,官民则有权“邀驾”,即当街拦车告状。(这一段的操作,也适用于普通百姓。)

  朱铭骑马来到银台司,只允许在外厅呈交,任何官员都不准入内。

  “探花郎?”

  负责接收奏状的是个文吏,提醒道:“若非太学之事,胡乱进奏要杖八十。”

  朱铭说道:“为民请命,愿杖八十。”

  不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强行上疏也可以,但按律要打八十大板。

  这顿板子,宋代一般不执行,而是改为贬官罢官。

  所以历史上,王革在做大理寺卿时,没有上疏弹劾石炭司,那不属于他的管辖范围。转任开封府尹之后,立即上疏,因为石炭涨价,关乎东京民生,开封府尹有权奏事。

  朱铭递出奏疏的第二天,就被给事中吴时看到。

  吴时立即拿去交给翟汝文:“公巽,你那半个门生,刚做学正几天就奏进了。”

  翟汝文是省试的副考官,非常欣赏朱铭的省试策论,力保朱铭的卷子不落榜。他看完朱铭的奏疏,点头微笑:“果然是我辈中人,一心为民不惧奸佞!”

  吴时说道:“他一个太学学正,却上奏弹劾石炭司,事逾其职,恐怕会因此贬官外放。”

  吴时也是个不怕事儿的,做郑县知县的时候,就敢得罪转运使,坚决不给违规征收的三万斛粮食。

  又做永兴军路提学使,路学校长举报说,地方士子非议皇帝,做臣子的都不忍心听。吴时直接把举报信烧了,怼回去说:“做臣子都不忍心听,那伱还让君父听?”

  后来,蔡攸、王黼撺掇征辽,吴时坚决反对,遂被扔去管理道观。

  此人属于张商英的党羽,遭罢相事件牵连,先贬知州,又贬通判。吴时一把年纪,可不想累死在路上,干脆赖在京城不走。

  宋徽宗得知情况,不但不处罚,反而升其提举河东常平。一去就遇到饥荒,因赈灾得力,现在被召回朝堂做给事中。

  吴时和翟汝文讨论一番,拿着朱铭的奏疏,去找方会签字。

  如今的给事中就三人,方会资历最老。

  方会已彻底躺平了,谁都不愿得罪,照章签字之后,便不再沾染这份奏疏。

  吴时和翟汝文二人,却各自联络老伙计,让有权弹劾的一起上疏。

  几天时间,凑齐了八份,经门下省流程,一并交给皇帝。

  宋徽宗在修道之余,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阅读了八份奏疏。

  事关开封民生,宋徽宗得知情况非常惊讶。他即便再昏庸,也明白炭价高过米价是啥意思。万一几十万东京市民,因为没钱买炭煮饭而造反咋办?

  当即批注道:“着令有司查办,若有再犯者,以违御笔论。”

  再犯者,等同抗旨,措词极为严厉。

  至于朱铭违规上奏,宋徽宗只当没看见。

  事涉石炭司,跟户部有关,宋徽宗有些糟心,问道:“王黼丁忧去职,真人以为,谁能胜任户部尚书?”

  薛道光回答:“贫道只知修行,不察朝堂之事。”

  宋徽宗一时不知怎么任用,干脆拖着不办,户部尚书的职责,暂时让户部侍郎代理。

  可此时正是对西夏作战的关键时候,军饷军粮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户部尚书还给亲爹守孝去了,户部侍郎被搞得头大无比,钱粮拨发之事更加混乱,就连领军在外的童贯都看不到后续粮草。

  这种情况下,要么一鼓作气进攻,速战速决。

  要么拖到明年再说,只要大军不动,就能节省粮草撑过去。

  童贯选择速战速决,先拔掉西夏的要冲城市再说……

  银台司不止有给事中,还有其他官吏。

  八人弹劾石炭司的具体情况,很快就被蔡京知道。他拿其他七人没办法,却抓住朱铭违规奏事的把柄。

  “这厮欺人太甚!”

  蔡攸怒道:“一个小小的太学正,先敢拒婚,又来奏劾,真当我蔡家是纸糊的?”

  蔡京摇头:“薛道光圣眷正隆,朱铭也被官家所喜。便弹劾他妄奏,也顶多罚俸三月,不可能真个贬出京城。”

  “只是罚俸也要弹劾他!”蔡攸咽不下这口恶气。

  蔡京说道:“须从别处着手,那陈渊没再讲学,却又赖在京城不走,今后定然还有动作。盯着此人,多言必失,他总有一日会讲学违制,到时候再以元祐党羽为名抓捕!抓了陈渊,就能抓朱铭,一并打为元祐奸党。”

  “父亲英明!”蔡攸拍马屁道。

  不像影视剧里演的那般精彩,什么在朝堂上互喷口水。

首节 上一节 160/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