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68节

  那边婆媳俩,笑容也一直没断过。

  严大婆双手合十感谢佛祖,一直念着阿弥陀佛,眯眼笑道:“俺早就看出来,大郎不是寻常人,迟早是要做进士的。这孩子孝顺得很,二娘你就等着享福吧。”

  沈有容抚摸着肚子说:“该享福的是姑母。”

  严大婆激动得走来走去:“要跟祺哥儿说,让他多学学大哥,今后也去考进士。不说考探花,能中四五甲也成。”

  沈有容道:“相公说祺哥儿很聪明,是个读书的料子,今后定能高中的。”

  “能考上便好。”严大婆说着说着开始抹泪,似乎又想起自己的亲儿子。

  当天傍晚,报喜官差在客店歇息。

  却见一个又一个村民,拿着各种礼物来道贺。

  有鸡蛋,有蔬菜,有粮食……

  朱国祥不愿收,他们把礼物放下就跑,甚至还有人磕头祝贺。

  两位官差,面面相觑,再看向朱国祥时,眼神里多出几分敬佩。

  能让村民发自内心拥戴,这位朱相公肯定是真正的大儒。

第168章 【元璋公】

  第168章 0163【元璋公】

  西乡主簿张肃,听说朱铭考了探花,立即带人亲自前去道贺。

  至于真实目的嘛,是想去看看大明村,搞清那里究竟有多少隐田隐户!

  张肃虽与朱国祥很聊得来,也对朱国祥极为敬佩,还请朱国祥在全县推广玉米和红薯。但是,大明村疯狂吸纳人口的事情,已经传到张肃的耳朵里,总让他感觉有点不对劲。

  西乡县山多地少,人口分布很零散,一个村落顶多几百人。

  上千人的大村,全都位于县城周边。

  所以,超过1500人的大明村,就显得那么惹眼,想要隐藏都非常困难。

  北宋由上到下的单位,大概是这样的:

  中央——路——府州军监——县——乡——里管团耆都保村。

  里、管、团、耆、都、保,全都是人为划定的,用于征收赋税和维持治安。这些单位,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废弃不用,有的互相等同。反正混乱得一逼,经常把历史学者给搞晕。

  村,属于自然聚落,跟行政区划无关。

  再来说乡,这玩意儿已经变虚了。

  王安石变法之前,“乡”无限接近实体政务区划,且乡界并不固定,按照实际征税情况而不断调整。

  王安石变法之后,“乡”成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用于实行保甲法。乡界渐渐固定,以山川河流走向而划。

  “乡”的虚化,并非对基层控制力减弱,反而属于大大的加强。

  因为“乡”的权责,进一步下放到“里”。

  虚乡实里。

  张肃虽然还没有让胥吏彻底服帖,但基本已经比较听话了,便是阳奉阴违也不敢做得太过分。

  于是,他想重新划定乡界。

  这是符合中央政策的,王安石规定500户为一都,蔡京下令改为250户为一都。以此加强对农村基层的管理,更方便朝廷向农民征税。

  张肃打算以重划乡界为名,摸清全县的真实户籍,把一些隐匿户给清理出来,顺便清查出部分隐田(他不敢彻查隐田,否则必然激起剧烈反抗)。

  船上。

  张肃负手而立,望着前方江面:“划定乡界之事,还须白押司多多出力。”

  白崇武说道:“卑职一定尽心尽责,只恐不能让主簿满意。”

  “尽心便可。”张肃知道乡下是啥情况,他也没想过能够一步到位。

  白崇武一脸讨好笑容,心里却怪张肃多事儿,好端端的重划啥乡界啊。

  张肃说道:“上白村、下白村、大明村,还有更下游的回水村、望乡村,我打算以大明村为中心,将这五个村划定为大明乡。大明乡辖下的都和里,按照实际户籍重新划定。”

  “是!”

  白崇武一个劲称是,其实不打算配合,顶多扔些隐户、隐田出来凑数。

  “张主簿,为何独自去大明村啊?”

  一艘官船追来,却是向知县在爽朗大笑。

  向知县最近心情很好,他已经跟新来的贺知州搭上线。暗中贿赂两千贯钱,请贺知州帮忙申请提高选人等级,为年底的考满和铨选铺路。

  这是符合流程的,选人等级三年一评,需要上级主官帮忙申请。

  向知县觉得自己肯定能升官,政绩摆在那里嘛,先是剿灭反贼,如今又大力推广新作物。而且,还给上官送了钱!

  张肃听到向知县的声音,顿时没啥好脸色,他对这个上司观感极差。

  当然,不能真的翻脸,重新划乡界的事情,还得请向知县来打报告。

  知县、主簿、胥吏们,在大明村码头登岸。

  朱国祥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去迎接,身后还跟着几个本县士绅。

  农忙时候,朱国祥经常前往各个村落,指导当地士绅种植玉米红薯。油菜育苗移栽法,控水旱育秧法,也全都传授给各村农民,显著提高了西乡县的粮食产量。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实惠,各乡士绅对朱国祥极为尊敬,甚至已经有人称其为“元璋公”。

  听说元璋公的儿子高中探花,每天都有士绅前来道贺。

  “见过向知县!”

  “见过张主簿!”

  朱国祥和几个士绅,纷纷向两位官员行礼。

  向知县虽然已经躺平,却喜欢在公开场合充面子。

  他快步走到最前面,以显示自己的主官地位,热情拉着朱国祥的手。或许是出了个探花郎,他对朱国祥更加恭敬,连称呼都变了:“元璋公,恭喜令郎考取殿试第三人!”

  朱国祥微笑道:“有劳县尊挂怀。”

  向知县又对那几个士绅说:“前年春天,本县去吃白老夫人的寿酒,也是在那里初见朱探花。第一眼便觉这少年不凡,小小年纪就贯通三经,我还上疏荐举其为神童。可惜那封奏疏,送到东京如泥牛入海。”

  士绅们连忙奉承:“县尊慧眼如炬,实在令人佩服。”

  众人商业互吹,朱国祥请他们去客店喝酒。

  张肃却说:“日头还早,久仰大明村之名,不如去村中转一转。”

  朱国祥问向知县:“县尊以为如何?”

  向知县心头埋怨张肃多事,嘴上依旧笑道:“那便去走走,也是体察民情。”

  大家顺着汉水,先往废茶山的方向走。

  张肃指着江边的茅草屋:“这些茅屋还很新,都是今年才建的?”

  朱国祥说:“皆为外地逃荒来的流民,我见他们可怜,便安排他们在江边垦荒。三五年之后,等荒地垦熟了,再去县衙领取田契。”

  只这一句话,便断了张肃想要清查隐户隐田的心思。

  朝廷鼓励流民垦荒,耕熟之后可以领到田契,而且还能减免赋税三五年。

  耕熟了再领田契,这是防止大户肆意圈地,如今却成为朱国祥推迟登记的借口。等到荒地耕熟,张肃早就调走了……

  张肃心里有些不爽,质问道:“真是外地流民?”

  朱国祥说:“主簿若是不信,可自去询问。”

  询问个蛋,肯定早就串通好了。

  张肃还是不甘心:“便是流民,也该造册。先造一个流民册,把他们开垦的荒地记录下来,三五年后土地熟了便给田契。”

  “全凭张主簿做主。”朱国祥顺口答应。

  土地耕熟要三五年,还要减免三五年赋税,十年八年就这样过去了,鬼知道那时候又是啥情况。

  期间就算换了新知县、新主簿,也别想过来搞事儿,因为大明村是合法合规的。

  硬要胡乱盘剥,就直接武力驱逐税吏,打官司打到东京城里,大明村也是占理的一方。

  前提是,有朱铭当官做后盾,大明村自身实力也足够。

  张肃认真读过朱国祥的农书,知道豆类作物可以肥田,他走到一块旱地旁边:“这些都是新开的荒地?”

  朱国祥介绍说:“前三年用来种豆,等肥力足够了,第四年改为水田。这些田土都在江边,灌溉是很便利的,村民还在沿江开挖灌渠,用寻常的筒车就能提水灌溉。”

  张肃叹息道:“多好的土地啊,之前怎一直荒着?”

  朱国祥解释道:“听说几十年前,这里也有农户居住,后来遇到天灾人祸,全都逃去山里或外地。”

  “天灾人祸……”张肃冷笑,“恐怕人祸多一些。”

  一直走到打理之后的废茶山,众人又原路返回。

  张肃问道:“这些流民垦荒的种子,都是元璋公给的?”

  朱国祥说:“皆为贫苦之人,生活实在不易。便借予他们种子和农具,年息一分。”

  张肃拱手道:“元璋公果然仁义!”

  虽然一直感觉不对劲,但张肃还是没往那方面想。

  真要造反,直接就煽动流民去打县城了,或者干脆占山为王、四处劫掠,哪有先种地慢慢蓄积力量的?

  更何况,朱铭已经考中探花。

  探花郎的父亲造反?

  这不扯淡嘛!

  回去的时候,张肃又去参观村学。

  朱国祥介绍道:“村学不收束脩,目前只有十多个学生。等明年的日子好过些,肯定还有不少村民,愿意把孩童送来读书。”

  张肃看着教室里,惊讶道:“竟还有女童?”

  朱国祥说道:“那是本村士子孟昭之女,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也让孟昭代为授课。虽说学生不分男女,但至今为止,还没有村民愿送女童来。”

首节 上一节 168/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