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71节

  献给皇帝的茶?

  每人送十斤?

  太监和禁军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

  朱国祥愿意送茶,就肯定不会为难他们。

  一旦皇帝爱喝此茶,价钱必定暴涨,他们每人手里的十斤红茶也能赚上一笔。

  禁军们毫无心理负担,忙不迭大喊:“俺们听朱相公的,都是那方懋在使坏!”

  朱国祥说:“这方懋不但沿途索贿,到了大明村,也想索要金银。听说有万年灵芝,竟欲割下一块自己服用,诸位只能把他先捆了!”

  “对,这方懋狼子野心,居然想要长生不老。”一个太监当即附和。

  另一个太监说:“朱相公都说那灵芝,还有三年才能变成不死灵药。方懋却不肯等,也不知道回去禀报官家,竟逼着朱相公提前把灵芝采了!”

  又有太监说:“方懋还对官家不敬,咱催促他赶路,莫要耽搁官家的差事。他却说,官家的差事不急,多捞些金银才是正道。他还说离开了东京,官家便是瞎子聋子,咱无论作甚都不怕官家知道。”

  一个禁军士兵说:“方懋这厮,还打算回程的时候,索要洋州特产带去东京售卖,完全不记得官家让他快去快回!”

  又有太监说:“方懋还对咱讲,官家看走了眼,说朱相公定是在招摇撞骗。他就没想着奉命征辟,早打算把朱相公捆去东京。”

  这些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全都在给方懋安罪名。

  而且越说越离谱,甚至有个禁军,怒骂方懋欺男霸女,强索良家妇女做妾。

  有的话,方懋确实说过。

  有的事,方懋确实做过。

  但大部分都是瞎编的,反正把方懋说得越坏越好。

  方懋嘴里塞着破布,五花大绑躺在地上。他嘴里支支吾吾想要反驳,身体扭来扭去,却根本挣扎不开,到最后只能一个劲儿的流泪。

  郑泓全程目睹,心中不禁感慨:“朱相公果然不凡啊,颠倒黑白的手段已炉火纯青!”

  休息一晚,步行赶路。

  太监和禁军士兵们,全都自愿做搬茶苦力,兴高采烈沿着褒斜道前进,似乎已经变成了朱国祥的手下。

第171章 【得道高士朱院长】

  第171章 0166【得道高士朱院长】

  “那阉人回来了!”

  关楼上一声喊,虢川镇就乱起来。

  守卫此地的军官,还有栏头的税吏,皆叫苦不迭,完全停下手中活计,组织起所有人前去迎接。

  前线在打仗,陕西两路大员,都在为征集军需而忙碌。

  方懋那个死太监,当然不敢勒索陕西的转运使、常平使,一旦搞出乱子耽误军机,童贯极有可能直接把他弄死。

  于是,陕西的地方小官和税收重镇就倒霉了!

  就拿虢川镇来说,被方懋索要五百贯,将近全年总税额的七分之一。

  贾中孚和曹述,一个负责守关,一个负责收税,此刻都跪在道旁,等着恭迎太监路过。

  前方的队伍越来越近,曹述渐渐张大嘴巴:“快……快看!”

  贾中孚本来趴跪于地,埋着脑袋问候太监的祖宗,闻言也抬头向前望去:“谁个恁大胆,竟把阉人给捆了?”

  却是邓春手提棍棒,走在最前方开路。

  几个大明村的保安队员,押着方懋催促赶路。这太监依旧被捆着,只有双腿能动,走起路来歪歪倒倒。

  曹述仔细观察:“除了方懋,其余阉人都未被缚,殿前军士也悉数皆在。为首之人,该是前面那个布衣男子,他不但抓了钦差,竟还能指挥阉人和禁军!”

  贾中孚震撼无比,说道:“方懋是奉皇命去征辟异人的,听说那异人是探花郎之父。那布衣男子,该不会就是探花郎的父亲吧?”

  曹述惊叹道:“不愧是异人,果真有手段!”

  朱国祥拿出供状查看,走到前方问道:“虢川镇栏头可在?”

  曹述连忙跪行向前,回答说:“小的在此。”

  朱国祥道:“尔等跪我作甚?快快站起来说话。”

  众人连忙起身,贾中孚问道:“敢问先生,这是怎生回事?”

  朱国祥说:“宦官方懋,欺君罔上,吾已将他捉拿。此人在虢川镇勒索五百贯,可为事实?”

  曹述眼珠子一转,回答说:“并无此事,先生务须多虑。”

  朱国祥冷笑:“当我要贪那五百贯?你们把钱拿回去,在收契上签字便可。”

  大明村保安队员,把价值五百贯的金银拿出。

  曹述不敢置信,这些钱居然拿得回来,天底下竟还有不爱钱的?

  曹述说道:“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朱国祥说:“姓朱,名国祥。”

  曹述又问:“可是探花郎之父?”

  “正是。”朱国祥点头道。

  曹述确认朱国祥是皇帝要征辟的异人,连忙巴结说:“五百贯不值什么,朱相公尽管取用。”

  朱国祥呵斥道:“此乃朝廷税收,怎可私人取用?快快签字把钱拿走!”

  曹述见朱国祥不似作假,而且容貌伟岸、一身正气,不禁自惭形秽,缩着身子奉承:“朱相公大公无私,在下实在惭愧。公且稍等。”

  这货让税吏取来笔墨,写了张收条再拿回钱财。

  朱国祥带着众人去镇内休息,排队等着过税卡的商旅,开始议论纷纷各种猜测。

  有几个来自洋州的小商人,迅速成为信息中心主任,他们吹牛逼说:“这位朱相公,是探花郎的父亲,俺们都称他作元璋公。洋州三县,谁人不晓元璋公大名?他老人家创制君子茶,又传授给百姓仙粮,现在好多大户都在种红薯玉米。等到明年,便是小民也能种,山地都能收几石粮呢。”

  另一个洋州小商人说:“朱家父子都是征君,探花郎去年被征辟,却不愿做那幸进官,硬要凭本事科举,一举便考中了探花。元璋公也辞了官家征辟,不去东京做官,宁愿留在洋州传授耕种之法。”

  “官都不做,那不是傻吗?”

  “你懂得什么?这叫视富贵为粪土!都是真君子呢。”

  “他们若做了官,便有两个好官,总比全是贪官更强些。”

  “这话在理……”

  贾中孚和曹述麻溜跟随,让手下去准备酒菜。

  却听朱国祥说:“不必备酒,有点肉便可,饭钱我会照付的。”

  贾中孚连忙道:“些许饭菜,不值几个钱。”

  趁着送饭的时候,他们派人打听具体情况。

  那些太监和禁军,一个个开始瞎扯淡。

  什么早就看方懋不惯,又说朱相公怎么被欺负。

  再说方懋把朱相公惹得怒极,朱相公一声怒喝,便把方懋吓得跪地求饶。他们也被喝得清醒过来,觉得以前做错了事,于是联手把方懋给捆了。

  傍晚,贾中孚和曹述得到这些信息,惊讶得面面相觑。

  贾中孚骇然道:“朱相公必是得道高人,恐怕真个会道法。否则怎一声怒喝,便让那阉人下跪?还能把皇差给喝醒,让他们去捆缚上官?”

  曹述点头说:“定然如此,官家知晓朱相公道法玄妙,这才派人前去征辟的。方懋那厮不晓事,竟敢得罪高士,活该他倒大霉!”

  当晚,他们帮忙联系船只,次日送朱国祥登船离开。

  朱国祥留下一些饭钱,随便给的,其实并不够。

  不管饭钱够不够,依旧令人敬佩。

  曹述说道:“能遇上这等清廉高士,也算俺们的福气。”

  贾中孚望着船只远去,心中感慨不已。

  他们两个平时也贪,还会勒索商贾,但不妨碍他们敬佩清廉之人。

  虢川镇是重要的商业枢纽,关于朱国祥的各种事迹,随着来往商旅迅速传播,甚至传到了关中和河湟。

  而且越传越玄乎,朱国祥俨然可以呼风唤雨,一声怒喝便能让坏人痛改前非。

  同样的事情,在斜谷镇也来了一遍。

  此后不断重复,太监和禁军们的故事,编得越来越圆润,互相补齐彼此的漏洞。

  说得多了,连他们自己都开始相信……谁愿承认自己被拿着锄头的农民给俘虏?

  被高人呵斥而痛改前非,传出去至少更有面子。

  来到关中,朱国祥的前进路线,跟朱铭当初略有不同,他去了一趟长安。

  因为长安官员,也被太监敲诈过。

  除了转运使、常平使等地方大员,只有永兴知军没给过钱财。

  听说朱国祥捆了太监,一路归还金银,永兴知军席旦主动来拜访。

  关中那一大片,有时叫永兴军路,有时叫京兆府路。

  长安及周边,有时叫永兴军,有时叫京兆府。

  永兴知军,可以理解为长安知府。

  席旦带着酒食来慰问,见面就说:“先生真乃高人也,一怒便将那阉竖给捆了!”

  朱国祥笑道:“多行不义必自毙,那阉人众叛亲离,其实是被自己的下属抓住的。”

  席旦哈哈一笑,根本不信朱国祥的鬼话。

  他也被方懋敲诈过,当时一通怒斥,怎不见太监的手下幡然醒悟?

  朱国祥必然用了什么手段。

  席旦不仅治理地方得力,而且还有战略眼光,年轻时候的殿试策论,就能写出:“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请宋神宗谨慎发动战争,没考虑好怎么收场,就不能轻易动兵戈。

  在中央做官时,他不但弹劾太监,还阻止宋徽宗改立太后。

  被贬去成都做官,以怀柔手段,改善经济民生,不费一兵一卒,彻底平息四川叛乱。

首节 上一节 171/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