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278节

  李友闻说:“我见你们还带着十多匹马,马儿最好走嘉陵江。剑门关的北坡太难行了,不擅爬山的马匹,极有可能在半坡就体力耗尽。”

  “还请李太守派一位向导。”朱铭说道。

  李友闻笑道:“此事易耳。”

  于是队伍一分为二,朱铭要去亲自领略剑门之险,白胜、李宝带着马匹物资走嘉奖江。

  众人在昭化县的桔柏津分开,向南可坐船,也可沿嘉陵江而行。走到半路再折向西,翻山越岭可绕过剑门关,这就是北宋灭后蜀的来苏小径。

  张锦屏跟着朱铭走,来苏小径虽然可绕路,但实际上路途遥远也是不易。

  前后两辈子,朱铭第一次到剑门关。

  站在北坡之下,仰望前方雄关,朱铭终于知道啥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终于知道李友闻为啥说马儿不好走。

  这特么上山的道路,接近90度直角!

  别说组织军队攻打关城,体力不好的,爬到一半就腿软了。

  不可能正面强攻。

  剑门关从建造完成那天起,就没有被正面攻破过,一次都没有。

  北宋灭后蜀得绕过去,解放军入川也得绕过去。而可以绕道的来苏小径,同样寨堡关卡林立,同样需要翻山越岭,必须顺着山川绕一大圈。

  张镗咋舌道:“今日方知何为险关!”

  “过关吧。”朱铭笑道。

  张锦屏早已脱下宽袍大袖,穿着一身短打衣服。爬了一段便觉气喘,感觉左手被握住,她扭头朝朱铭甜甜一笑。

  折腾好半天,来到关城前,一大半随从已经累瘫了。

  过了剑门关,又行两日,虽然依旧要翻山越岭,但沿途景色变得极为赏心悦目。

  这一段叫翠云廊,古道两侧种满柏树,遮天蔽日犹如绿色长廊。

  众人在青强店等待十二天,白胜、李宝他们终于绕过来汇合。

  白胜见面就吐槽:“路不好走,还遇到贼人。”

  “可有伤亡?”朱铭问道。

  白胜说:“伤了几人,没有大碍。来苏小径的走私商贩好多,还有巡检兵公然勒索,俺拿出官府公文才被放行。”

  复行半日,景色更加优美。

  朱铭笑道:“歇息一阵,补充体力。”

  张锦屏已经彻底不顾仪态,直接坐在道旁的拦马石上,她望着如同隧道般的绿色长廊,笑着说:“虽然一路辛苦到了此处却心情愉快。”

  “辛苦过后的享受,总是更为难得。”朱铭拿出豆饼和盐水,给聚宝盆补充体力。

  魏应时、曾孝端两个士子,正在脱鞋观察脚底板,水泡早就破掉结出一层茧。

  “噫吁嚱,危乎高哉……”魏应时突然开始朗诵诗歌,他此时也畅快得很,仿佛自己已经征服蜀道。

  一群背茶的役夫从这里过去,前后还有官差押送。

  来自洋州的亲随,立即收起笑容,用怜悯的眼神看向役夫。这些活生生的人,明年能回来一半,就算他们运气好了。

  待运茶队伍过去,朱铭介绍说:“他们是被强征的役夫,把川茶运去河湟换马,死者往往在五成以上。”

  魏应时惊道:“死一半?”

  朱铭说:“也有可能是六成。”

  张镗难以置信:“他们就不知道逃跑吗?”

  朱铭说:“这些人都有家眷,沿途还有军士押送。怎么逃跑?就算逃了,家人怎么办?老老实实背茶,或许还能活着回家。”

  李宝问道:“再怎么路途艰险,也不可能死六成啊?”

  朱铭说:“累死的,病死的,摔死的,还有被打死的。越接近河湟,这些人的命就越贱,死在半路上还能省些粮食。以前都让厢军运茶,押茶的官差,连厢军都敢折磨致死。招募一批厢军运茶,两年时间就死光逃尽,最后只能强征民夫。”

  “朝廷就不管?”曾孝端问道。

  张镗说:“天子必被奸臣蒙蔽了。”

  朱铭摇头:“皇帝是知道的,至少,同意让民夫押茶的那位先帝肯定知情。”

  李宝气愤道:“真就不把百姓当人看!”

  朱铭说道:“若是能用人命换来战马,那也就罢了。可每年死去许多背茶役夫,边军的战马却没增加多少,油水都被都大茶马司的官吏捞去。”

  张镗默然不语,他联想到濮州老家,虽然残害百姓的方式不同,但朝廷都是同样的昏庸无道。

  歇息片刻,继续赶路。

  过剑州(普安镇)、武连、梓潼、绵州(绵阳)……路途终于平缓,可以雇佣马车前进。

  在孝泉镇歇脚之时,朱铭碰到一队商贾,随口问道:“近年来生意可好做?”

  商贾拱手见礼,说道:“生意还好,就是课税涨了。”

  朱铭又问:“自泸南夷平定之后,这成都府路可还有什么乱子?”

  商贾连连摇头:“客人从外乡来,不晓得这边路数。当今圣天子喜好武功,平定泸南夷之乱的文官武将,一个个都破格升迁。自打那以后,蜀中官员都想要效仿,他们故意盘剥激起夷人叛乱,那些收夷货的行商可吃苦头了。”

  “乱子很大吗?”朱铭问道。

  商贾说道:“闹得不大,但到处都在闹,各部夷人头领,还劫杀汉民报复。去年,朝廷设了个石泉军。”

  军是州府一级的行政单位,知军跟知州差不多。

  看来四川官员得逞了故意挑起民族矛盾,故意激得夷人叛乱,然后派兵镇压“开疆拓土”,竟然平添一个军级衙门。

  去年,从绵州(绵竹)划出两个县,从茂州(茂汶)划出一个县。三县相合组建石泉军,军治设在石泉县(北川县西北),辖地之内颇多羌人。

  朱铭继续打听,方知整个四川,大部分地方官都在这么搞,一个个生怕少数民族不闹事。

  如果是生夷,开疆拓土自然值得肯定。

  但地方官哪敢招惹生夷?

  他们欺负的都是熟夷,很多熟夷日常说汉话,除了风俗和穿着不同,已经跟汉人没什么两样。

  这些熟夷,已然教化成功,官员却非要挑起事端用武力镇压。

  一群虫豸!

  “熟夷……”朱铭决定今后要拯救这些熟夷。

第280章 【遍地蛮夷】

  第280章 0275【遍地蛮夷】

  秦汉时期的成都城,形似乌龟,又叫龟城。

  唐宋时期的成都城,因为把龟城包罗在内,又叫罗城。

  据不准确考证,北宋城市人口数量,开封第一,洛阳第二,成都第三。

  距离城墙还有好几里,朱铭就看到大片房屋,城外也已经形成街市。由于缺乏规划,稍微显得杂乱,进城之后就规整了。

  成都的城市中轴线主干道,街面宽达八米,全部铺了地砖。

  地砖是凸起的,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下水道虽然不如东京,但也深一米多。

  城墙周长12公里,底厚8米,高度8米,城内面积7.3平方公里。

  朱铭仰望八米高的城墙,不由撇了撇嘴,这玩意儿得智取啊。

  从城市中心穿过,很快又发现城墙,原来成都还有一座内城。即便外城被攻破,内城还能继续防守。

  魏应时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不由惊叹道:“吾所见城市,只有东京比成都繁华。”

  张镗说道:“不愧天府之国,但洛阳还是比成都繁华一些。”

  宋代的商税很有意思,它有一个额度,而且是浮动额度。

  随便以一个县举例,计算该县前五年(初为三年)的实收商税,每年同比增加的商税取中数,每年同比下降的商税取高数,通过计算来确定今年的商税新额。

  这种新额,又是今后数年的祖额,形成一个商税标准,从而判定官员的政绩。

  所以宋代的商税很稳,且稳中有升,不像明代那样越收越少。

  朱铭在金州的时候,农业税虽然收得不达标,商税却是超额贡献。私栏被取缔之后来往商船明显增加,官府收到的商税也大大增涨。

  若以商税考评政绩,朱铭能判个优异。

  《宋会要辑稿》在熙宁十年,完整统计过全国商税额度。

  若只论单个城市商税,东京40万贯排第一,杭州8.2万贯排第二,楚州(淮安)6.78万贯排第三,成都6.75万贯排第四。

  若论州府商税,即把县城、市镇也算进去,开封府排第一,杭州府第二(18.6万贯),成都府排第三(17.1万贯)。

  商税大体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的繁荣程度,淮安单个城市商税奇高,那是被盐运给推上去的。把县城市镇也统计在内,还是杭州府和成都府更能打。

  方腊搅乱杭州府,若再有人占了成都府……可不止是商税问题,还有田赋和其他苛捐杂税。

  ……

  亲随们有些带着家眷,朱铭让他们在成都玩几天。

  趁着机会,朱铭亲自骑马出城,去探知本地的乡间民情。

  很快他就发现,成都附近的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同时似乎又不怎么严重。

  说严重,是土地多被一些大姓占有。

  占地最多的,除了王、范、宇文三家,还有杨、李、郭、张、赵、刘、房、杜、勾龙、周、宋等等家族。

  说不严重,是这些家族不断分家,土地也不断分出去。

  这些家族的历史太悠久了,以至于产生大量的小地主和自耕农。碍于同族同姓,主宗非但不能强占,还得给他们提供帮助。

  两相结合主户比例居然很高。

  成都再繁华,目前也跟朱铭无关,在此逗留十天便继续前行。

  一路坐船而下,经彭山至眉州,再向西去雅州(雅安),最后翻山越岭来到汉源县。

  此时已是冬末,天气寒冷,但没下雪。

  汉源此名由来,是因为贯通全县的流沙河,古代的时候一直叫汉水。

首节 上一节 278/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