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72节

  三人开始闲聊,主要谈些考试内容,还各自给了下榻地址,约好考试结束一起喝酒。

  陆陆续续搜检完毕,李氏兄弟前往三省考场,闵安国却是去了普通考场。

  李公鉴打着灯笼清理考号,贡院很久没用了,估计还有蜘蛛网什么的,运气差的甚至还会遇到蛇鼠窝。

  很快他就发现,号子已被清扫过,李公鉴嘀咕道:“新朝对举子倒是贴心。”

  把防水布小心钉好,李公鉴站在号子外伸懒腰。

  隔壁的考生也在呼吸新鲜空气,两人随口打招呼认识,李公鉴的隔壁号却是胡铨。

  又过一阵,还未天亮,却有巡场军差过来。

  “当当当当……”

  军差一路敲锣而行,大喊道:“还有半个时辰开考,莫要站在号外,都进号子里等着!不得再交谈,不得再喧哗……”

  敲锣军差的身后,还跟着其他军差。

  李公鉴发现居然有军差过来给炭,忍不住问:“礼部试还给举子发炭吗?”

  “不准言语,”军差呵斥一声,却还是回答,“今年有倒春寒,官家体恤举子,每人都给炭取暖。莫把号子封死了,当心会中那炭毒。”

  “当当当当!”

  敲锣军差大喊道:“南方举子听好了,莫要封死号子,否则会中炭毒!”

  胡铨自己带了炉子和水,点燃炭火开始熬粥,顺便烘烤已经冰冷的白面馒头。

  终于熬到天亮,考试官和监试官都到场了。

  一份份誊抄好的考试题目,被贴在巨大的木板上,由二三十个军差举着,从考场的各处缓慢走过,一边走还一边念诵那些题目。

  为了保密,无法提前印刷试题。

  甚至连今天的考试题目,都是昨天讨论确定的。

  而下一场考试的题目,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定,只是由主考官们商量出大致范围。

  大明新朝的科举规矩极严,不像旧宋的礼部试,主考官居然能中途请假离开贡院——很容易泄题!

  考试内容也大大增加,不仅添加了数学、物理、实务,就连传统经义题也有所变动。

  比如今天的内容,旧宋只考《论语》和《孟子》,大明却还要考《大学》和《中庸》。

  当然,八股文依旧没有兴起,只有类似八股的几个套路。

  李公鉴听军差念着考题,不时探出脑袋去看木板。

  木板上的考试题目,是用了标点符号的。

  今年考生在礼部领票号时,礼部官吏再三强调,答题时必须使用标点符号。如果符号多了记不住,至少要使用逗号和句号。

  这个对考生而言很简单,因为他们从小就学“句读(逗)”,那是老师传授知识的核心部分。

  一口气行完,称为一句。

  行气过程中的停顿间隔,称之为读(逗)。

  士子们平时读书,会自己标记句读,朱铭只不过把句号和逗号变得更规范统一。

  李公鉴先把题目全部誊抄,上午答完《孟子》和《论语》。

  至于《大学》和《中庸》,李公鉴显得有点慌乱。

  这两个玩意儿,在旧宋不是必考内容,虽然早就名气很大,但也有许多考生没学过,或者只是简单学习过。

  李公鉴来到东京之后,专门购买了太子注疏的《大学正义》、《中庸正义》。他一直关在客栈里面背诵,文章不长能够背下来,但此时此刻却有些已经忘了。

  幸好朝廷也知道这种情况,《大学》和《中庸》仅各考一题。

  并且,不必按照太子的注疏作答,避免没认真学过的考生被拉分太多。

  总的来说,这届科举只是一个过渡。

  李公鉴搜肠刮肚,好歹把两篇文章写完,反复修改之后感觉没问题,这才小心翼翼誊抄上去。

  傍晚,天色越来越暗,还有考生在奋笔疾书。

  不给蜡烛,直接收卷。

  因为现在的蜡烛价钱很贵,不像明清两朝那样便宜。

  北宋初年,寇准在家只点蜡烛,不喜欢点油灯,竟被欧阳修批评生活作风有问题。

  妥妥的奢侈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根据质量的好坏,一根蜡烛大概价值100文到500文。

  两根品质上佳的蜡烛烧完,等于一贯钱就没了,就连官员也不敢天天用啊。

  晚上就在考场睡觉,吃喝拉撒都在这里。

  翌日继续。

  今天考五经,考试内容不变。

  第三日,考数学、物理、公文写作。

  李公鉴先把公文写作搞定,看着数学和物理一阵头疼。

  可以用皇帝、太子的新式数学解题,也可以使用自古以来的传统算术。

  第一道题,鸡兔同笼。

  李公鉴虽然学过传统算术,也仅限于九九乘法表之类。他脑子都给搞炸了,反复给出不同数据,一组一组计算对比,硬生生把答案给凑出来。

  第二道题,计算不规则土地的实际面积。

  李公鉴已经抓瞎。

  正方形、长方形面积他会算,不规则土地咋算啊?

  毕竟是在江西卷出来的举人,在磨磨蹭蹭大半个小时之后,李公鉴竟然自己悟出辅助线,把那块土地拆分成几个规则图形。

  第三道题,一桶置于无风平地,它受到了哪些力?

  李公鉴抓耳挠腮,没活人也没牲畜来碰,一个水桶能受什么力?

  李公鉴对于力的理解,大概就是人或畜的力气,再发散一些便是风力、水力。

  严重超纲了!

  第四道题,用两铁棍撬锁,一棍一尺长,一棍两尺长,哪个更为省力?

  李公鉴已经彻底懵逼,感觉出题者就是个神经病。

  老子是来科举做官的,又不是考试去当盗贼,怎么连撬锁的技巧也要考?

  数学、物理的出题者,正是为宋徽宗编道藏的黄裳。

  这位老兄已经学完《道用策》,除了农学懒得去研究,其他知识都掌握得不错。

  黄裳生怕考生答不出,因此刻意降低难度。

  李公鉴仔细思索好半天,突然有了主意。

  他拿出备用的毛笔,将吃饭的碗倒扣在桌上。把毛笔压在碗下,先用半截毛笔去撬,再用整支毛笔去撬。

  反复试验体会力道之后,李公鉴笑嘻嘻写出答案。

  胡铨常年跟着萧楚求学,乱七八糟的杂学,那是学了一大堆。近两个月,还翻阅了《道用策》,各种考题轻轻松松答出。

  李公懋虽然没有学过这些,但表现得非常神奇。

  他不像族弟那样需要做实验,完全通过脑海中的想象,再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居然也能把考题给答对。

  最后一天,考核策论。

  一道论题,三道策题,跟旧宋的礼部试相同。

  但具体内容却更实际,既有对大问题的思考,也有对现实工作的阐述。

  比如某地灾荒,题目给出剩余存粮多少,维持原本秩序需要多少粮,而逃荒的饥民又需要多少粮。饥民当中还有人想要作乱,该如何救济饥民,又如何避免或弹压民乱。

  这种题目是发散性的,可以超出所给材料答题。

  甚至可以追溯到受灾之前,说自己通过某些现象,预感到今年会有灾荒,因此提前做出各种部署等等——此类答题方式,很少有考生会想到,一旦写出来肯定得高分。

  四天考试结束,无数举子离开贡院,很多人都显得失魂落魄。

  他们快被考哭了!

第591章 【士子荣耀】

  第591章 0586【士子荣耀】

  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又或是现代的高考,批阅试卷都属于体力活。

  绝对的一目十行!

  而且优秀的卷子,还会挤占普通卷的时间。比如满分作文,一人阅卷是无法做主的,需要多位阅卷者共同通过。

  一般情况下,你辛辛苦苦写的作文,阅卷老师几秒钟就扫完了。

  古代科举全是小作文,此类现象更加严重。

  当然,最累的还是誊卷官,需要把所有试卷都誊抄一遍。

  再加上反复核对誊卷和原卷,这些流程极为耗费工夫,留给阅卷官的时间着实不多。

  阅卷官连续多日一直看文章,用不了一两天便头昏脑涨,稀里糊涂就把卷子给判了。因此才有林则徐所言:“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

  “加上句读符号,确实比以前轻松得多。”吴彦璋感慨道。

  绍兴十一年,金兀术率大军南侵,吴彦璋的职务是总领提举大军钱粮。

  这位南宋重臣,至今没在大明捞到差事,一直被扔到翰林院编书,此刻总算奉命做了科举阅卷官。

  考生须写逗号和句号,这让吴彦璋感到极为便利。

  读完一篇,吴彦璋开始给成绩,提笔在朱卷写道:“据理遣词,明白粹美,足以破群疑而归于正矣。此文当判九分。吴彦璋。”

  百分制评卷,当然是朱铭的命令。

  既是为了跟数学、物理试卷衔接,也是在保证对非经义题的重视。

首节 上一节 572/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