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87节

  却见李邦彦穿着一身休闲服出来,坐定之后说:“当今官家,学究天人,开创日心之说,直追三代圣王。今日设宴,不为别的,只是请来诸君讨论天文。以前的天文属于禁学,而今的天文却是天子之学,诸君不必担忧什么,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

  李邦彦扯了扯衣襟抓痒,露出脖子下的纹身,笑着说道:“精彩的发言,俺会让人记录下来,整理之后进呈到官家那里。所以啊,你们说的话,有可能被官家看到。”

  此言一出,众人振奋,都想好好表现。

  “啪啪!”

  李邦彦拍响巴掌,乐队开始奏乐,几个男女演员进场,却是先观看李邦彦创作的杂剧。

  这货狗改不了吃屎,身为大明阁臣,不但坚持剧本创作,而且还充斥着大量荤段子。

  杂剧演到欢乐处,各种下三路荤笑话,把正在喝酒的宾客逗得哈哈大笑。

  范浚哭笑不得,他第一次领教到李相公的恶俗趣味。

  酒足饭饱,演员退场。

  李邦彦提着灯笼说:“诸君,且随我去观月。”

  大部分宾客,都还没用望远镜看过月亮,兴致勃勃跟着李邦彦来到院中。

  很快场面就变得更加热闹,一些宾客甚至扼腕呼喊:“呜呼,广寒宫不再,嫦娥仙子却往何处寻?”

  “月亮之上,为何有恁多大坑?”

  “定是上古之时,有仙人在月亮上打架,那些大坑是用法术打出来的!”

  “月亮可观,那能否用天文望远镜看太阳?”

  “哈哈,有人看过太阳了,被强光刺得差点眼瞎。”

  “……”

  渐渐的,终于有人讨论太阳系行星。

  范浚在旁边听了一阵,感觉大失所望,因为全是皮毛,远不如他在天文院请教所得。

  忽然有人说道:“诗有诗社,不如俺们也组个天文学社如何?”

  “此言大善!”立即有人响应。

  李邦彦也听得眼前一亮,他入阁已经一年多,在内阁越来越没存在感。

  甚至,有时候处理公务都吃力,还得依靠中书舍人帮忙。

  他以前拉拢提携的官员,也有很多改换门庭,再这样下去就彻底边缘化了。

  而皇帝推广天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他得紧紧跟随皇帝的脚步,把东京民间的天文学搞得有声有色。

  嗯,这件事他不能亲自参与,免得被人弹劾结社组党。

  他只需在旁边引导,暗中给予一些帮助,然后把情况汇报给皇帝,这样就能获得皇帝的赏识。

  “咳咳!”

  李邦彦咳嗽两声,微笑说道:“诸君热衷天文,想要组建学社,那自是极好的。但须记得一点,不可有谤君之言。俺建议,伱们平时讨论研究天文,可以把成果写成文章。便如诗社搞诗词选集一样,也弄一个天文集子。每半年弄出一集……半年太长,每三个月弄出一集,俺会帮你们呈交给陛下过目。”

  有阁臣支持,还能被皇帝看到文章,在场众人顿时兴致高涨。

  “茂名兄可要入社?”旁边一人问道。这是范浚刚认识的朋友,今年的三甲进士汤松年。

  范浚想了想,点头说:“也好。”

  说完,范浚又去李邦彦身边,自报家门后建议:“李相,诸君不懂天文者多,更不明白官家的日心之说。这天文学社的创社集子,不如请天文院出面,写一些最基础的文章,让社员们认真学习领悟。”

  “这个主意好!”李邦彦立即答应。

  他想的当然是讨好皇帝,天文学社第一期社刊,如果全部刊载基础理论,那就等于在向大众科普皇帝的学问。

  皇帝肯定会很高兴的!

  (唉,都开了一个单章了,还是有好多大兄弟没看明白啊。)

  (中国的十二星次,最初是沿赤道划分的,至唐代才开始沿黄道划分。周天虽然分成十二等份,但一周天被设定为365.25度。而西来的黄道十二宫,被粗暴设定360度。这完全就是两套系统。)

  (明末制定历法,为了计算方便,才把两者混为一谈。)

  (这两套系统,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天文观念。把黄道十二宫说成中国发明的,不但不能为中国古代天文增光添彩,反而是在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根子。)

  (其恶果从明末就开始显现了,现在很多所谓的风水、星相大师,依靠跟西方混合后的黄道二十八宿加岁差来推演。走的是周天360度的路子。这跟明末之前的中国天文风水是背离的,那时采用的是赤道二十八宿,走的是周天365.25度的路子。)

第605章 【朱院长教大家如何治民】

  第605章 0600【朱院长教大家如何治民】

  对于东京城内外掀起的天文热,群臣确实是忧心忡忡。

  他们不仅担心天子和朝廷失去威严,更是联想到当初宋徽宗痴迷各种杂学。

  而眼下这位皇帝的表现,已经“痴迷”于农学、数学和天文。

  为何要用痴迷来形容?

  因为他不但自己私下玩,还试图在民间推广开来。前一种行为谁都懒得去管,后一种行为却极有可能影响社稷。

  最严重的就是道统问题!

  学术思想已被冲击得乱七八糟,现在又把日心说给搞出来,必然导致学术思想重构。皇帝还强行搞学派缝合,更是加剧了这种混乱。

  今后谁才是儒家正统?

  学术分歧,如果控制在民间还行,一旦把庙堂牵扯进来,极有可能引发剧烈党争。

  阁部大臣们,一个个都心忧不已。

  也就李邦彦这种人,才不管今后洪水滔天,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讨好皇帝。

  又是一次阁部重臣会议。

  张根刚要开口,朱国祥就打断道:“今日只谈政事,不要提及其他。”

  “是!”

  众臣围着大长桌端坐,张根也老老实实闭嘴。

  旧宋堂议,都是皇帝坐上面,重臣大佬们坐下面。

  如今再次被朱国祥改变,让木匠做了一张近十米长的会议桌。

  皇帝不再跟重臣远远隔开,而是坐在会议桌的主席位。两侧是首相和副相对坐,接着是其余阁臣、尚书、御史、侍郎……通政院的院长也有出席,并且负责做会议记录。

  活字印刷出的文件下发,重臣们拿起来开始阅读。

  朱国祥开口说道:“今天说荆襄问题。荆襄之地,唐时繁荣,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文风极盛。为何有宋一朝,一直无法恢复呢?我让人查找了唐时文献,又整理了宋时历年政令,现在基本已经搞明白了。”

  重臣们不敢再看会议资料,齐刷刷坐直了聆听。

  朱国祥却说:“可以一边看一边听。”

  “如果说荆江两岸有洪涝,遍地沼泽导致地广人稀,但南阳和襄阳为何衰落至今?那里可没有太多沼泽,而且土地极为肥沃,宋朝多次鼓励移民开垦,老百姓却宁愿逃亡也不种地。”

  “根本原因是经界问题!”

  “旧宋在荆襄吸纳移民有三种方式:一为屯垦;二为招佃;三为私耕。”

  “先说屯垦。把流民招募为厢军,再让厢军去屯田,由荆襄官府管理。这种方式,只能持续几年,那些屯垦厢军就纷纷逃亡。为何逃亡?因为他们过得猪狗不如,种出来的粮食不是自己的,靠军饷和月粮连家人都养不活!”

  “初时尚可,因为敢搞屯垦的都是能臣干吏。一旦这位能臣干吏被调离,继任者必然横加盘剥。”

  “也就襄阳城周边的屯垦持续最久,撑了二十几年才撑不下去。最后屯垦出的官田,全被官吏和豪强瓜分了!”

  大臣们下意识点头,因为皇帝说的都是实话。

  朱国祥继续说:“再谈招佃。荆襄地广人稀,在本地招佃极难,只能依靠农户、佃户自然繁衍。这也是宋代荆襄户口增涨的主要方式,但五代后的荆襄人口基数太少……嗯,就是人少,繁衍起来也慢。农民和佃户又被盘剥,夭折、逃亡者不知凡几。即便繁衍增加了好几倍,但还是显得太少。

  “再说私垦。”

  “地主招不足佃户,就不太愿意垦荒。这使得荆襄地区的开荒,都以城镇为中心,渐渐的向外辐射。而吸纳外地人口来垦荒,以及安置流民垦荒呢?经界总是出问题!”

  “有能臣干吏,许诺流民和外来户,只要他们愿意开荒,耕成之后就发给田契。可这位能臣干吏被调走,那些刚开垦出的荒地,立即就有豪强来抢夺。长此以往,哪还有贫苦百姓愿意垦荒?”

  “太子在荆襄坐镇时,就已经发现了。那里的大片荒地,其实是有主的。地主圈占土地获得田契,由于招不齐佃户,就一直荒置在那里,等有人耕熟了再出来收回。”

  “太子带着大军一走,荆襄地主们又开始故技重施了。南阳、襄阳两府的各州县,我专门派人去问了,仅去年就收到上千份诉状,都是拿着田契来打争田官司的。知州和县令,被这些田产官司搞得头疼不已。”

  “那些土地,可有很多是分给士兵的。豪强连士兵的土地都敢争抢!”

  大臣们闻言脸色一变,预感到皇帝可能会来硬的。

  如果皇帝不动手,等太子回到京城,恐怕手段会更加激烈,因为被抢夺的全是士兵赏田。

  “李含章!”朱国祥喊道。

  “臣在!”

  李含章连忙站起,他还不习惯这会议桌。

  朱国祥抬手道:“坐下说话。”

  “是。”李含章又连忙坐下。

  朱国祥说道:“你是吏部尚书,挑选三个治民强硬的官员,去担任南阳、襄阳、荆州三地的知府。不管是涉及士兵还是流民的垦荒地,通通以太子坐镇襄阳之后的鱼鳞册为准。若是有官吏勾结豪强侵占民田,不拘侵占了多少,官吏和豪强一律流放西北。”

  刑部尚书徐敷言说:“陛下,是否定一个规矩,侵占多少亩以上流放,侵占多少亩罚金、徒刑。否则,地方上会乱套的,官吏有可能趁机陷害敲诈地主。”

  “乱世用重典,今年一律流放,明年再稍微宽松些。”朱国祥道。

  “是!”

  徐敷言和李含章一起应命。

  朱国祥又说:“给各地官员下发政令,涉及流民和士兵的田产纠纷,判案时要偏向于他们,不能让地主趁机夺取田产。陈东!”

  “臣在。”陈东应声道。

  朱国祥说:“御史再增加六十人,从新科进士当中选取刚直者担任。多派御史巡视全国府县,主要就是巡视田产纠纷。一旦发现有官吏跟豪强勾结夺田,轻则罢官不用,重则流放西北!”

  “是!”

  陈东跃跃欲试。

  从去年到今年,各省都在大规模安置流民,并把无人认领的土地分给他们。

  去年下半年开始,田产纠纷的案子暴涨。

首节 上一节 587/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