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680节

  钱次山愣愣听着,随即抽风一样点头。

  完颜宗干说:“别想着回了明国,就从此不再出海。半年内不来传递消息,我就派人去开封散播,让明国皇帝也知道你勾结大金。”

  “万万不敢,万万不敢!”钱次山哭泣道。

  把这人给打发走,完颜宗干等待片刻,就有侍从过来报告:“两条船的船员都审过了,姓钱的经常自吹自擂,说自己的族兄是户部尚书。但他的心腹伙计说,这些都是吹嘘的大话,姓钱的跟明国户部尚书血脉关系很远。”

  完颜宗干笑道:“能用就行。”

  那个钱次山,在回到看押宅院之后,一直是魂不守舍的样子。

  直至夜里,心腹伙计才摸过来问:“能不能逃?”

  钱次山低声道:“能逃,让我们做内应。你怎么说的?”

  心腹伙计道:“我说你在胡乱吹嘘,并非钱尚书的近亲,他们估计是信了。”

  钱次山冷笑:“今后寻个机会,我到要去金国的上京看看,让今天那个直娘贼给老子下跪!”

  钱次山确实是钱琛的族弟,刚刚出五服那种。

  登州港开阜之后,始终没有民间商船敢去高丽做生意,于是钱琛就写信回家,把这发财路子告诉亲兄弟。亲兄弟对做海商没兴趣,于是又告诉族兄弟,并且愿意出资入股,两家人合伙买了一条船。

  石元公一直想往高丽派探子,可登州港没有民间海商。

  由于去年对金作战连连大捷,今年终于有海商敢去高丽做生意。石元公派出的情报人员,第一时间就选中钱次山,而且还写信回京告知了钱琛。

  这个所谓的心腹伙计,却是高丽情报站的总负责人。

  次日,看守人员喝得酩酊大醉,钱次山带着一众船员,趁机逃回船上赶紧开溜。

  而金富轼派来的使者也到了。

  一个中年官员躬身跪拜:“小臣金阜,忝为高丽国殿中侍御史,拜见大金天朝宰相大人。”

  完颜宗干怒喝:“你们好大的胆子,臣服大金换取保州之地,却又叛乱发兵偷袭父国!”

  金阜说道:“宰相大人,发兵叛乱之事,乃西京贵族蛊惑我国陛下所为。而我开京贵族,却始终是忠于大金的,就连我国出兵的消息,也提前派人通知大金防备。”

  完颜宗干闻言不再生气:“是你们写的信?”

  “正是,”金阜说道,“开京贵族一向忠于大金,这次已经铲除背叛大金的西京人,从此之后高丽世世代代遵大金为父国。”

  完颜宗干问道:“高丽那个国主呢?”

  金阜回答说:“国王陛下尚且年少,需要大儒教导,今后打算潜心读书。陛下又纳了四个侧妃,皆为开京大族之女。有大家闺秀做贤内助,国王陛下今后肯定更沉稳,不会再做出兵攻打父母之邦的事情。”

  完颜宗干说:“虽然你们暗中报信,但高丽出兵反叛属实,我又带着许多兵马过来。人吃马嚼,粮草得由高丽负责。”

  “请宰相大人说了个准数。”金阜说道。

  完颜宗干狮子大开口:“一百万石粮食!”

  金阜为难道:“这许多粮,就算我们愿给,也一时间筹不出啊。”

  完颜宗干道:“先给二十万石,剩下的每年二十万石,若不答应我一直打到开州去!”

  “小臣……小臣实在做不得主,须回去跟大臣们商量。”金阜说道。

  “那你快回去商量吧。”完颜宗干道。

  金阜离开之后,完颜宗干开始在平壤疯狂抄家。

  这里是高丽的西京,是高丽的商业中心城市。大同江下游冲积平原,还是高丽的主要农业粮仓之一。

  金国能抢到无数钱粮!

  金人凭本事抢来的财货和粮食,自然不算高丽赔偿的军费。

  又磨磨蹭蹭半个多月,完颜宗干已经抢得差不多了,金阜终于回来讨价还价。

  双方和谈结果如下:

  第一,高丽国王必须上表,承认自己的罪过。

  第二,高丽须赔偿金国100万石军粮,今年首付15万石,剩下的分五年付清,每年不得低于20万石。

  趁着高丽大臣们筹粮期间,完颜宗干继续沿着大同江劫掠城市乡村。

  同时,把保州一代数万渤海人,强行迁徙到辽东充实人口。

  高丽保州守将李孝先,也带着军队归顺金国,被任命为盖州守将兼知州——那里的城市已经被明军烧了,郊外百姓也多被耶律余睹带走,李孝先是带着军民过去填补白地的。

  足足持续一个多月,平壤连带大同江下游,被完颜宗干抢得遍地饥民。

  而高丽的开京大臣们,竟然真的搜刮来15万石粮食,把干尽坏事的金兵礼送出境。

  高丽派往大明的使者,则在开封跪地哭嚎:“大明圣天子皇帝陛下,我高丽为了归顺大明,已经与那金国决裂。我国陛下,还御驾亲征金国,可惜被打得损兵折将。如今女真蛮夷大举入侵,还请大明册封国王,然后发兵相助痛击女真!”

  高丽的开京贵族们,自然没想过大明真会出兵。

  这些家伙的真实意图,是趁着金国入侵之机,表示自己彻底与金国决裂,然后请大明派使者册封高丽国王。

  朱国祥只要派出使臣册封,就等于承认开京派对高丽的掌控。

  到那个时候,他们就等于获得了明金两国皇帝的支持。

  接下来再坐山观虎斗,谁赢他们帮谁。

  如果是大明获得决定性胜利,高丽就把剩下的应赔军粮赖掉,甚至还会趁机扩张国土。然后再来开封哭诉,说他们为了帮助大明,被金国勒索得有多严重,国内饿殍遍地请求大明给粮赈济。

  朱国祥看着嚎啕大哭的高丽使臣,突然问道:“上次出使大明的妙清法师怎没来?”

第703章 【请神容易送神难】

  第703章 0698【请神容易送神难】

  妙清和尚当然是死了,他常年跟随国王左右,开京派软禁国王之时,把妙清斥为妖僧一刀砍死。

  但郑知常却惊险逃了出来,因为有好友文公仁给他报信。

  文公仁出身落魄家族,由于长得英俊帅气,又精通诗词文章,被高丽前宰相崔思诹招为女婿。

  崔思诹是“海东孔子”崔冲的孙子,这个家族连续六代人做高丽宰相。

  文公仁身为开京豪族女婿,却与西京派的郑知常交往密切。就连一代妖僧妙清和尚,也是文公仁推荐给高丽国王的。

  金富轼派来的使者,刚刚离开此间大殿,郑知常就从偏殿走出,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陛下,这些开京贵族只知争权,不惜勾结女真泄露军情,竟然还目无尊上软禁国王。如今他们更是胆大包天,居然又来哄骗大明圣天子。请陛下发兵高丽,将这些妖邪全部剪除!”

  朱国祥问道:“金国由于去年吃败仗,今年到处闹饥荒,而平壤又是鱼米之乡。金兵既然占了平壤,高丽的西京贵族还能剩多少?”

  郑知常一时间难以回答,估计整个平壤地区,都被金国给抢成白地了。

  开京派必然趁机清理朝堂,大举屠杀、流放西京派官员。这等于开京派和金国联手,从朝堂到地方疯狂清洗西京派,平壤势力从此在高丽一蹶不振。

  至于郑知常的家属,男的流放荒岛,女的充为官奴。

  这位状元出身的高丽第一才子,已经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

  朱铭突然踱步走过来,问道:“郑先生是否愿做中国人?”

  郑知常似乎听明白了,悲愤质问道:“煌煌天朝上国,竟也要趁人之危,兼并下国疆土吗?”

  朱铭问道:“郑先生可是平壤人?”

  “是。”郑知常说。

  朱铭又问:“郑先生可知‘平壤’是谁命名的?”

  郑知常说:“箕子。”

  近百年来,儒家文化在高丽日渐兴盛,高丽国内开始注重历史传统,不断碰瓷各种古代名人和强盛势力。

  箕子朝鲜和高句丽,都属于高丽碰瓷的对象。

  十六年前,高丽在平壤修建箕子墓和箕子祠,崇拜箕子的风气一时间达到顶峰。

  而这些跟箕子有关的建筑,正是西京派贵族修建的。他们把平壤视为高丽的文化中心,把自己当成箕子的子孙,以此彰显平壤才是高丽正统,并年复一年的撺掇国王迁都平壤。

  勾结金国、软禁国王的金富轼,正在用汉字编撰一部史书:《三国史记》。

  后世的韩国学者发明历史,许多奇葩观点都源于此书。

  金富轼编撰《三国史记》的根本目的,就是跟西京派的箕子崇拜打擂台。他们用一部半虚构的官方史书,证明开州和南部文化才是高丽正统,跟平壤那边的西京派抢夺正统地位。

  归根结底,南北利益矛盾。

  朱铭问道:“箕子可是中国之人?”

  郑知常说:“箕子是殷商贵族。”

  箕子率领商朝移民,在平壤定都建国,并获得周天子认可。这种史学观点,高丽国人不但赞同,还被西京派反复宣扬,以此证明平壤是高丽起源,是他们劝国王迁都的最重要依据。

  朱铭又问:“郑先生可知汉四郡?”

  “知道。”郑知常说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平壤属于汉朝的乐浪郡朝鲜县,而此时的高丽首都开州,同样也归属乐浪郡管辖。

  朱铭说道:“以前的高句丽,不过是中国治下一土邦而已。而现在的高丽国,则是高句丽境内一蛮酋窃土而建。阁下身为平壤士子,为何要效忠一蛮酋的后代?说不定阁下的先祖,是箕子之后,是汉四郡豪族之后。”

  郑知常的心情极为纠结。

  一方面,他跟平壤士子一样崇拜箕子,并把自己视为箕子的后代,以拥有汉人血脉和文化传承而骄傲,甚至还拿这个来鄙夷南方士子。

  另一方面,他又已经萌发了本土意识,认为自己属于高丽族裔,从本质上是跟大明不同的。

  他不赞同大明兼并高丽,又无法反驳自己的中国血脉。

  一旦反驳,他就失去了根本。

  见郑知常沉默不语,朱铭讥笑道:“只有蛮酋,才会在建国称制之后,让自己的儿女互相通婚。兄娶妹,姊嫁弟,侄纳姑母,这样的高丽王室,阁下居然还效忠于它?”

  郑知常满脸臊红,这种不堪之事,在高丽国内就饱受诟病,如今居然被大明太子给说出来。

  郑知常辩解说:“我国陛下也对此并不认同,陛下虽然被迫娶了两位姨妈,但扫清奸佞之后立即就休掉。”

  “他废掉两个姨妈侧妃,是因为外祖父弄权,”朱铭问道,“如果外公没有弄权,反而忠心辅佐他,即便高丽国王不愿纳娶长辈,那种情况他还会废掉两个姨妈侧妃吗?”

  郑知常很想否认,却根本说不出口,因为只要对巩固王权有帮助,高丽国王肯定愿意跟两个姨妈生孩子。

  朱铭说道:“郑先生可以畅想一下,高丽复为中国之土,大族与百姓皆沐王化。他们穿着汉家衣冠,他们读着汉家书籍,又是怎样的一番盛景?士子不但可以到开封来科举,甚至还有可能做大明宰相。”

  郑知常开始幻想那个画面。

  朱铭猛地来一句:“郑先生想在大明入阁拜相吗?”

首节 上一节 680/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