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第342节

  “恭喜宿主,十三太保由于达成斩杀条件,升级为计都一百零八卫!”

  停止战斗的第一时间。

  杨锋便呼出系统查看起两支精锐的升级属性。

  升级后的燕云十八骑,也就是现在的罗睺七十二骑属性如下:

  战斗力:SS级

  兵种适应:重甲骑兵SS级,轻甲骑兵SS级,弓骑兵SS级。

  武器配置:罗睺龙角枪、圆月弯刀、罗睺弓。

  坐骑:黑风

  铠甲:明光铠

  相对应的十三太保也就是计都一百零八卫新属性如下:

  战斗力:SS级

  兵种适应:重甲步兵SS级,轻甲步兵SS级,步弓兵SS级。

  武器配置:计都割鹿刀、钩镰枪、计都弓。

  铠甲:明光铠

  这两支精锐在完成升级后战斗力双双进入了SS级的水准。

  同时在武器装备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罗睺七十二骑保留了最原始的圆月弯刀和黑风宝马。

  同时多出了罗睺龙角枪和罗睺弓两件类似于专属武器的装备。

  计都一百零八卫则是将原来的环首刀升级到了计都割鹿刀。

  并多出了计都弓这件装备。

  最可喜的是两支精锐人数上的变化。

  以前的燕云十八骑和十三太保虽然战斗力强悍。

  屡屡在战场上杀敌建功。

  可毕竟人数太少了。

  在小规模的战斗中有着不可阻挡的威力。

  但是在超过五万人规模的团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要小的多了。

  现在杨锋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罗睺七十二骑和计都一百零八卫的人数比原来多了好几倍。

  虽说人数仍是不算太多。

  可战斗力强悍啊!

  或许是十万人规模的团战中不敢说发挥多大的作用。

  但是在五万人规模团战的时候。

  绝对是能影响到战争走势的一股战力!

  人数暴增的他们在今后的战斗中必定能拿下更加耀眼的战绩!

  这是毫无疑问的。

  召唤出系统奖励的两支精锐。

  杨锋心里美滋滋。

  他手下的将士早就对此见怪不怪了。

  主公就是有这个特异功能。

  可以撒豆成兵!

  清理完毕了战场。

  杨锋带着将士们回到了函谷关中。

  先后两场激战。

  将士们才清晨战斗到黄昏。

  都已经很疲惫了。

  杨锋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向韩遂的大营发起强攻。

  让将士们好好休息一晚不香吗?

  安排张辽接管关墙的防御值守等事宜。

  这件事本来是杨排风负责的。

  现在她跟着关羽、李元霸他们去奇袭长安了。

  杨锋便挑选性格沉稳的张辽接替了她。

  之后杨锋来到了函谷关的大厅中。

  将士们可以休息。

  他却不能。

  麾下的文武官员除了张辽和杨排风之外全部到齐。

  大家分作文武班列坐在杨锋的两旁。

  “先说说战损吧。”

  沉默了片刻。

  杨锋缓缓地开了口。

  每次问起这个问题。

  他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战损的出现就代表着杨家将的将士们当中。

  有些人再也回不去故乡了。

  大将吕布:“禀主公,先后两战我军损失约八千余人,收降西凉降兵一万五千余人。缴获武器约有两万多套,战马七千多匹。”

  杨锋默默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战场上刀剑无眼。

  既然踏上了战场。

  就总会有伤亡。

  如果不是溪子连弩这种先进的武器存在。

  恐怕将士们的伤亡还会更多。

  可知道归知道。

  每次听到折损了这么多战士。

  杨锋心里还是很不好受。

  叹息了一声。

  压制下复杂的情绪。

  杨锋把注意力了拉回到了正轨上:

  “最近收降的西凉兵要严加看管,此时不是吸纳他们的最佳时机。每天给他们两顿稀粥喝,饿不死就行。”

  韩遂还没被灭呢。

  这些西凉降兵的心里还有指望呢。

  杨锋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吸收他们加入杨家将了。

  先看管起来等击败了韩遂之后回到长安再慢慢训练他们好了。

  为了避免他们多生事端。

  每天两顿稀粥只够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

  想要闹事门都没有!

  吃都吃不饱还有力气闹事?

  老实呆着吧!

  不过这些降兵既然不能即插即用。

  那么损失的八千多兵力就没办法补充回来。

  接下来的战斗。

  杨锋只能用两万出头的兵力和韩遂对抗了。

  他从洛阳带出来的杨家将共计五万人。

  关羽他们带走了一万六千人。

  现在又损失了八千余人。

  也就是说杨锋手里的可用之兵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两万五千人了。

  再减去一些重伤需要治疗的和驻守函谷关的兵力。

  勉强能有两万人。

  西凉叛军那边虽然接连损兵折将。

  可并未伤到元气。

  算算应该至少还有十万人上下。

  兵力是杨家将的五倍开外。

首节 上一节 342/14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汉:从封狼居胥到千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