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54节
“可是历朝历代还是在愚民、弄民。”
“而他们也无法做到与百姓共青,根本不明白,吃的饱饭与压榨,永远都是两回事。”
“只是我大明不同,陛下穷苦出身,诸位勋贵,也都是贫苦出身,所以自然能明白。”
朱棡摇了摇头。
“可如此一来,百姓之无不知,若生异心,岂不是会颠覆王朝统治?”
李善长却在此时轻声开口道。
他并不是觉得朱棡说的没有道理,只是作为掌权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而非百姓。
“家非一人之家,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
“如果能吃得饱,穿得暖,不再流连失所,客死他乡,谁会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你以为百姓不明白,你以为限制了他们,他们就能不造反?”
“错了,一旦有朝一日,活都活不下去,王朝末年,百姓积怨放大,该造反还是会造反。”
“而李伯伯你看看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纵然是盛世之下,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吃不起饭的百姓,仍然是比比皆是,那他们为什么不造反?”
“因为一己之力,又如何能煽动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反?”
“至于寥寥几百人,不过是一小部分的武装起义,弹指间就能镇压。”
“所以王朝考虑的依旧是大势所趋,但却不会从根本上考虑问题。”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要大部分的百姓能够过活,能够三餐温饱,就不会升起造反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盛世。”
“毕竟我将史书翻烂,纵然是盛世之下,各地也会有小动乱,小部分的百姓起义,但却是溅起的水花,根本无伤大雅。”
“至于让他们通晓了知识,明白了道理,他们就会不满于现状,想要更进一步,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天下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纵然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可若是大明有四万万人口,那天才也有四万人。”
“四万人的竞争,就已经是头破血流,更别说十万中无一的人才,百万中无一的人才。”
“所以能做到朝廷三品大员,就已经是人才中的人才,这就会形成门槛。”
“可是人注定是要活下去的,纵然感叹命运多舛,还是得为生计奔波,因为在如此国策下。”
“真正的天才只会心向朝廷,有一番大作为,那剩下的人又怎么敢去造反?”
“又怎么能造得起反?”
“终其一点,无非就是富有阡陌之田不是造反的缘由,贫无立锥之地才是起义的根本。”
“所以,这也是大势所趋。”
“亦是,天地循环,王朝更替,周而复始亦不过如此。”
朱棡的话音落下,便是端起一旁的酒盏,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道。
“看似是诡辩,但实则句句有道理,句句通人心。”
“晋王殿下,才是天下大才。”
李善长缓缓起身,微微一礼道。
“咱的儿子,从小就嘴皮子利索。”
朱元璋也是得意的笑了笑道。
“您这可不像是在夸奖我。”
朱棡倒是直接翻了翻白眼儿道。
“还是继续刚刚那个话题吧。”
“接下来泰山封禅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功过,没必要再拉出来讨论了,可以说是少年英才,晚年糊涂的典范。”
“那我们就聊聊这位唐高宗李治。”
“灭西突厥,平定高句丽与百济,从而扩大了唐朝疆域,当有开疆拓土之功。”
“至于内政,也是无可挑剔,大唐永徽之治,也是延续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清政。”
“所以不管从对内对外,这位都没有诟病的理由。”
“当然从私德上而言,唐高宗迎娶了自己的小妈,而且他这个小妈还成为了华夏历朝历代以来,唯一一个登基称帝的女皇帝。”
“这也的确能诟病,但我还是那句话,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
“那唐高宗的泰山封禅,不仅仅彰显了自身的功绩,更是有他老爹李世民的影子在其中,倒也是德配其位。”
“至于最后一位,宋真宗赵恒。”
“前期的宋真宗,论功绩,咸平之治,也是稳定了国家,也算是欣欣向荣。”
“只不过这位配不上泰山封禅的原因,大家其实都明白,檀渊之盟,华夏之耻。”
“还有后期的后宫干政,使得经济政治衰退,再加上宋真宗东封西祀,劳民伤财,宋朝军事更是软弱不堪。”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宋真宗赵恒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前往泰山封禅。”
“打赢了仗,却向敌国赔款,美名其曰和平,还恬不知耻地前往泰山封禅,以彰显自身功绩。”
“他有个屁的功绩,也就是一个咸平之治,只不过这是他的责任,还算不上功绩。”
“而且后期,后宫干政严重,政治经济衰败,所以对内他根本没有功绩。”
“至于对外,他可以称得上是华夏之耻。”
“唐太宗李世民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引以为耻,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几年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跳舞,还有天可汗。”
“可纵然如此,李世民也未曾前往泰山封禅,反而是由他的儿子唐高宗前往了泰山封禅。”
“由此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宋真宗赵恒究竟有多么的无耻。”
“所以不管您的功绩,有多么的盖古,可是只要前往了泰山封禅,您就相当于和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这个泰山封禅,您还去不去?”
话罢,朱棡又是似笑非笑的看向朱元璋。
“不去不去。”
朱元璋连犹豫都没犹豫,便是连连摇头。
开什么玩笑?堂堂洪武大帝,明朝开国皇帝,驱逐鞑虏,光复中原,这是何等的盖世奇功。
岂能与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不是在羞辱洪武皇帝朱元璋?
“不过胡惟庸的提议,也不是没有道理,以您的功绩,倒也配得上封禅。”
“只是这地方不能选择泰山。”
朱标却是罕见的抬起头道。
而这番话的言论,倒是有点儿在为胡惟庸说话的意思。
毕竟提出泰山封禅的,就是这位右丞相胡惟庸。
“可是除了泰山,还有哪里可以封禅?”
朱元璋微微皱起眉头。
泰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王朝,东方代表春天、生命与开始,而泰山位于东方,因此被视为万物更生和阴阳交替的象征,是与天沟通的神圣之地。
再者,泰山地处中原地带附近,易于古代帝王及其随行人员到达。
同时,其相对较高的位置也符合古人对高山作为天人沟通媒介的认知。
还有就是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选中来统治人间的代表,封禅泰山是他们向天展示政绩、强化君权神授观念的重要手段。
借此向世人宣示其统治的神圣性和正当性。
说白了,也就是政治宣传与合法性强化,通过泰山封禅,帝王不仅向天祈福,也是向臣民展示其治国有方、国家强盛,以此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原王朝的强大,具有重大的政治宣传价值。
所以只要是有功绩的皇帝,都会到泰山封禅,用以表明自己统治合法性和祈求国泰民安的礼仪。
“您起于微末,又何必拘泥于泰山。”
朱标看向朱元璋躬了躬身道。
泰山封禅,最大的原因,最大的价值,就是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还有祈求国泰民安与政治影响力。
那朱元璋是皇帝,是现在中原唯一的皇帝。
那只要能展现这三点,只要这三点能被所有人认同,只要大明足够强横,致使万国来朝。
那何处不能是泰山?
说白了,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只要威加于海内,荡平于寰宇,令四方称臣。
应天府紫金山,也可作为封禅之所在。
而这一番话出口,别说是朱元璋,就算是老谋深算的李善长,也都是陷入了沉思。
好一个何必拘泥于泰山。
这就是皇帝,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权柄,只要你拥有震慑海内万国的实力,何处不能是泰山?
也就是类似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只是因为权柄,万万人之上的权柄。
“大哥说的不错,强大是根本,要不然就是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成为笑柄。”
朱棡也是一脸赞同的点了点头。
“那就再等等吧,咱不着急。”
随后,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脸上也布满了笑容。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