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53节

  “既然朕已经明白说明中书之权,也不再就政事咨询中书。那么日后凡是进出宫中的文件,皆从中书传递,西阁、东阁也是一样。”

  曹睿此话一出,书房中瞬间安静了下来。

  其实曹睿设立西阁、东阁之时,就是为了让军事、政事都出自宫中,先让朝中适应这一制度,再慢慢收拢权利、使权责极重的大将军和录尚书事,成为类似阁臣一般的角色。

  只是没想到,徐邈今日竟就此事而发起抨击。曹睿也就顺水推舟,说出了这一建议。

  让西阁、东阁的政令由中书发出,这已经是名义上的令出于上了。

  虽说不可能让曹真、司马懿真的成为皇帝助理一般的角色,但若是曹真、司马懿日后不在宫中了呢?其他人再来西阁、东阁,是不是就可以继续顺水推舟了?

  集权之路漫漫,且慢慢来吧。

  曹真和司马懿等人,脑中并未有‘内阁’这种机构的概念,也从不把自己当成皇帝助理一般的角色。因而听闻皇帝的话后,第一反应只是诧异。

  此时的司马懿,脑海中已经转了不知多少圈,还是隐隐发现了一丝不妥之处。

  司马懿拱手问道:“陛下,臣有一问,虽然不太妥当,但还是想请陛下允许臣讲。”

  曹睿笑道:“司空怎么还如此客套起来了?想说便说。”

  “是。”司马懿说道:“陛下将文书出宫和入宫的权责都归于中书,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但若中书从中过一手、恐怕会耽搁事务。”

  司马懿说的委婉,但曹睿瞬间就听懂司马懿的潜台词了。

  什么耽搁事务?司马懿这是担心,西阁和东阁的政令,会被中书阻挠、甚至封驳。若真如此,中书的权利反而增大了,西阁东阁也就如傀儡一般。

  曹睿笑着说道:“对于西阁东阁之事,无论文书进宫上报、还是政令出宫传达,中书省只有立即传递之责,不可对其有半分干涉。”

  司马懿拱手道:“若如此这般,臣没有问题了。”

  曹睿问道:“大将军、卫尉、卫师傅,你们有无问题?”

  从这三人的视角来看,无非是以往让宦官传递文件出宫进宫、现在改成中书省了,又有何妨?

  曹真、董昭、卫臻三人纷纷表示,没有任何意见。

  曹睿面带笑容的看向徐邈。对于这个不知为何、给自己打了一记漂亮助攻的御史,曹睿还是十分满意的。

  “徐卿上表中所说的,朕都一一给你解答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徐邈躬身下拜:“臣没有问题了!陛下圣明烛照、英姿睿断,真乃不世之圣主也!”

  曹睿嗤笑一声:“还不世之圣主,徐卿,收一收,莫要这般浮夸了。”

  “陈侍中,替朕记一下。”

  陈矫闻得皇帝召唤,连忙起身走到以往中书拟旨所用的桌案前。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邈清尚弘通、服勤尽节,国之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曹睿口中说完了之后,笑着说道:“稍后将此语送至中书去,让中书下诏给御史台,朕要当众褒扬徐御史。”

  徐邈今日在宫中的心态几次波折,此时又得了这般褒扬,属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司马懿神色如常,却也完全搞不清皇帝是如何想的。

  徐邈只得躬身行礼:“臣谢陛下恩典。”

  在御史台的治书执法徐邈离去后,并未有半点停歇,曹睿立即将高柔唤了进来。

  高柔方才在院中,已经看到了徐邈出来时、看向自己的那种颇为古怪的眼神。当他自己走进书房中,却更为惊讶了。

  怎会有如此多的人在场?

  简单的问候之后,依旧是辛毗问话。

  辛毗说道:“请问廷尉,在此前的上表中廷尉曾说,校事在黄初年间多有不法,是如何不法的?为何待陛下将校事权责转走之后,方才上表?”

  高柔拱手答道:“禀陛下,臣先说洛阳校事都尉刘慈一人。臣这两日已经整理了刘慈引起的冤假错案,共计近千。”

  “臣已经让廷尉监王观随臣一起来,将大致案情写的清楚,现在是否要呈于陛下?”

  起初,曹睿以为高柔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这时候说,是有意要搞掉校事。

  但现在看来,校事这些年所为并不干净?

  曹睿思考了片刻。

  若是不知这些细情,捏着鼻子继续用校事还是可以的。

  但若是知道了校事的不法事,却还装着没看见一般继续用校事探案,那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天下是谁的?哪有自己糊弄自己的道理?

  曹睿轻轻点头:“将案情带过来吧。”

  钟毓出门去引王观进来,待看了王观所呈的资料后,曹睿也不由得连连摇头。

  若用三个字来概括校事做的冤假错案,就是“没水平”!

  其中大部分案件,都是涉及一些小吏和平民百姓的。真正牵扯到洛阳两千石大臣的,除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之外,竟然没什么大事。

  只盯着小官和百姓做什么?倒是盯着大臣和贵戚们啊!

  既然校事犯罪、惩戒就是了,曹睿还用不着废什么心神。

  曹睿要留下的只是校事这个机构,并非里面的某个人。若其中有些人做的过火、甚至犯罪,按律惩罚便是!

  曹睿缓缓说道:“触目惊心啊!校事做下的冤案错案如此之多,廷尉,按律该当何罪?”

  高柔缓缓说道:“陛下,刘慈此人身为校事都尉,一死是逃不掉的。但校事府其他校事,或多或少也肯定要担责。”

  曹睿无意现在将校事府做个大清洗:“既然刘慈死罪,朕自会赐死此人。校事府内部的罪责,朕也会去让三名侍中论个明白。”

  曹睿看向高柔:“朕想知道,廷尉为何现在才向朕报告校事府的不法事呢?”

  “为何不早说?”

第216章 当堂驳斥

  曹睿方才之言,可谓是诛心之论。

  若高柔借故推脱,那就无法解释在皇帝即位快一年中、高柔为何不报告,存在不称职的嫌疑。

  若高柔表明是自己的过错,则又变成了给他自己挖坑。

  无论高柔怎么答,似乎都不太妥当。

  众人的目光纷纷看向高柔,这个一向以执法严明出名的廷尉,今日也被逼到了墙角了吗?

  高柔却不慌不忙的拱手道:“陛下,臣未向陛下告明此事,也的确事出有因。”

  “讲。”曹睿只是简单的说出一个字。

  高柔说道:“自陛下践祚以来,无论内朝外朝皆感于陛下之圣明,且陛下极少动用校事,因此臣一直将校事视作无用之物,在可与不可之间,待其权责消亡便是。”

  “可臣近日却听闻,陛下将校事从中书收回、又将其分派给侍中,这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校事又有复起的迹象。”

  “因此才有了臣今日上表陛下。”

  曹睿面色平淡的问道:“那么廷尉以为朕不欲再用校事,因此就没有向朕禀报。现在见朕要再用校事,这才上表?”

  “就算朕在位的时间说得过去,先帝年间呢?”

  高柔说道:“臣是黄初四年就任廷尉的。就任廷尉后的第一年,臣就命廷尉府诸属官核查校事的冤假错案,将其报告先帝后,却被先帝否了。”

  “而后黄初五年、六年,先帝两次亲率大军伐吴,臣不欲因此事再令先帝分神、令朝中动荡,因而未报。”

  将锅甩在先帝身上就完了?

  曹睿毫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对,是先帝没理会此事。先帝都不在了,朕还能说什么?”

  “若按廷尉的这个逻辑来说,校事出了问题,先帝不管,朕也不好翻旧账对吗?先帝在时,有人敢这样说武帝吗?”

  “以为朕是圣君,发现朕用校事之后,才醒悟到朕不是了吗?”

  曹睿表情冰冷的看向高柔:“廷尉高柔隐匿不报、于其职责有失,罚俸三月。廷尉可还服气?”

  高柔躬身行礼:“此事是臣做的不妥,臣甘愿领罚。”

  曹睿面色稍微柔和了些:“廷尉,朕再问你,为何就一定要取销校事呢?”

  高柔正色道:“陛下,校事之害已经很久了。”

  “校事选用之人,皆是小吏而已,位卑而不足信。校事在外借陛下天威以为声势,在内聚拢奸佞以成腹心。朝中大臣以与其争论为耻,大多都是忍耐校事。而平民小吏畏其锋芒,往往无处伸冤。”

  “如今,外朝有公卿将校统领官员,内朝有侍中尚书综理万机。而且还有司隶校尉监察京畿、有御史中丞督查官员。”

  “若这些贤明之臣都不称职的话,区区校事小吏,又何足为信呢?若臣子们都称职的话,校事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这番话听下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曹睿出声问道:“朕不是将校事之权归于侍中了吗?朕的侍中,辛佐治、陈季弼、杨义山,难道不都是贤明之臣吗?”

  “朕用贤明之臣来统领校事,也不对吗?”

  高柔再度拱手说道:“若如此这般,难道不又是多了一个御史台、多了一个司隶校尉吗?于大魏又何益处呢?”

  曹睿这时彻底听明白了。

  说来说去,就是这个监察之权应该放在谁手里的问题。

  按照高柔的理论,监察之权有御史台和司隶校尉就够了!

  高柔没问出口的那句话应该是,你皇帝手里握着一群‘小人’组成的校事要干嘛?留着专门搞人吗?

  曹睿冷哼一声:“廷尉,朕问你,公卿将校、朝中官员,若有所为失当之处,应该由谁来监察?”

  高柔也有些骑虎难下之感,索性直接说道:“由司隶校尉、由御史台。”

  曹睿又问:“若御史台和司隶校尉有未尽之处呢?或者御史台和司隶校尉也做错了事,那么该由谁来管呢?”

  高柔拱手道:“若御史台和司隶校尉有错,陛下应该罢黜相关之人,并另选贤明。”

  曹睿用指节敲了几下桌子:“那朕该如何发现这些呢?”

  高柔冷汗直冒:“陛下天资睿断,自然……”

  曹睿带着怒气的说道:“什么天资睿断!朕有三头六臂吗?朕也长了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如何靠朕自己就能知晓那么多事情?”

  “朕难道就不需要耳目、不需要爪牙,来帮着朕盯着这偌大的洛阳城吗?”

  “廷尉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和朕装糊涂?”

  高柔听了这般斥责,随即跪在地上俯身下拜,额头也直接与地砖挨着。

  “是臣妄言,请陛下治臣之罪!”高柔带着颤声的声音传来。

首节 上一节 153/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