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380节
但刘淮如何能让他们轻易的当上知州?
还没有考察,就要吸纳进政体之内,岂不是取祸之道?
而且以宋国的体制,边地的知州通常文武一把抓,除了中央分配的转运使掌握财权,已经无限接近于唐朝的节度使了,刘淮不可能让外人来当这个职位,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哪怕是张孝祥,刘淮最多也只能先让他当一州通判,负责一下民事,过上一年半载,考察通过之后再委以重任。
至于其余没有什么名气的士子,刘淮准备直接将他们吸纳到军中,当一任参谋军事。
这是唐朝时的老办法,当时的科举制度还不健全,如果文人不能从正常流程中做官,往往会到边地参军,协助各路节度使管辖兵马,收拾后勤。
历练上几年,再有节度使向中枢进行报功与推荐,而此时中枢一般就会任命他们当亲民官了。
其中道理是很简单的。
你能管好数千大军的后勤,能协调好边地地方与军队的关系,那么你管辖一个县是没什么问题的。
刘淮虽然有这番安排,但依旧显得过于托大了一些。
别人不论,这可是张孝祥啊!
你将他带到北地,让他当通判?是不是过于羞辱了一些?
然而张孝祥似乎也是早有准备,继续拱手表态:“大郎熟知北地,文武之事皆是十分在行,自有全盘规划,我只是一介书生,自然要听从刘大郎的军令。”
山东与两淮此时算是边地。
虽然这句话十分难绷,但对于南宋来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边地什么最重要?
当然是军事!
这是要时时刻刻发生战争的地方,将军的职权近乎无限大,也因此,张孝祥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去拿低作小。
说句难听的,如果张孝祥非要争这个主导权,大家一拍两散,还说不定是谁吃亏呢!
张孝祥既然表态,其余几名士子即便心中有些不舒服,也同样纷纷颔首。
既然将话都已经说开,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说了。
都亭驿中摆开了宴会,大家觥筹交错,互相吹捧。
刘淮自然没有什么文学素养,除了抄的后世诗词,最多也就是‘大海啊你全是水,骏马啊你四条腿’的水准。
但谁让他比其余人多了一重收复失地的经历,并且长了一千多年的见识呢?短短几句话就将这些主战派士子忽悠的找不到北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孝祥脸上都已经浮现了一丝酡红,他大着舌头,借着醉意说道:“不知道刘大郎可有婚配?”
靖难军中作陪之人齐齐噤声,并且回头看向了刘淮。
正在给张孝祥斟酒的魏昌瞬间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立即就下意识的看了看手中酒壶,思索着抡圆了砸在这厮的脑袋上,能不能将他打死。
“还没有婚配。”刘淮知道这种时候万万不能模棱两可的回答,否则别说张孝祥,哪怕是靖难大军中的将领,也会有些莫名的想法:“但已经有心仪之人,而且两情相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皆已经齐备,只不过兵凶战危,南下之时又是极为凶险,所以当时不敢成婚,生怕让未过门的妻子守望门寡。”
魏昌立即喜笑颜开。
张孝祥听明白了刘淮言语中的坚定,却依旧大着舌头,连连摇头:“可惜啊可惜,原本我还想要替大郎与张相公的孙女做媒,既如此,那就作罢,那就作罢。”
说着,张孝祥再次举杯,仿佛将此事当作一个不值一提的插曲,继续说起为官的趣事来。
但是在场的无不是人精,自然知道张孝祥不是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之人。
他跟张浚最多只是上下级的关系,私交不甚秘,又不是登堂拜母,托妻献子的交情。如果不是张浚请托,他可能知道张浚有几个孙子,但如何能知晓张浚家的女眷?
更何况还是未出阁的女眷?
刘淮捏着酒杯,笑容晏晏的眯起了眼睛。
张浚这一步可是臭棋。
竟然想用这种办法来谋求荆襄、江淮宣抚使的位置。
这厮难道不明白,到时候山东、荆襄、江淮连成一块是如何庞大的一股势力吗?
不过由此看来,张浚确实是有些急了。
淮北产生的民乱虽然在靖难大军与东平军共同努力下,已经将危害降到了最小,却依旧是震动朝野。
如果张浚再不努力,莫说当什么宣抚使,甚至起复之事都要告吹了。
想到这里,刘淮没来由的感到一阵烦躁。
虞允文为什么还不发动?
第530章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虞允文不发动的原因很简单。
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现在主战派虽然势大,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主守派,他们并不是想要北伐,而是想要在两淮与荆襄建立稳固的防线,从而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为首之人就是当朝宰执陈康伯。
而剩下的主战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张浚复相,主持荆襄两淮;另一部分则是支持巢县之战的帅臣虞允文,希望他的出镇两淮,与山东配合进行北伐。
主战派的势力再大,这么碎成一地,也不可能正面击败主和派。
更何况还有赵构拉偏架。
所以,虞允文是不能直接进攻张浚的,他在等主和派进攻,从而浑水摸鱼。
虞允文也是着急,但他知道,在主战派的势力越来越大的今日,主和派肯定更着急。
而在三月二十一日,虞允文所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
湖北、京西宣谕使汪澈受诏入京,抵达建康,并且宣麻拜相,为参知政事。
汪澈今年五十四岁,正是政治生涯的黄金时代,而他的派别同样十分明显,乃是如假包换的主战派。
事实上,如果汪澈不是主战派,那么在完颜亮南侵的时候,他就不会被派往荆襄,成了一路帅臣,居中调动成闵与吴拱了。
作为在十年前就提出要搞军备,整顿两淮荆襄兵马,并且与汤思退互为政敌的铁杆主战派,汪澈的拜相使得朝野震动,弄不清风向究竟在何方。
难道汪澈要成为江淮宣抚使了?
但事实上,赵构此举却不是为了北伐收复失地,而是为了让陈康伯与汪澈配合,使他能顺顺当当的禅位。
然而十分黑色幽默的是,主战派势力的大涨使得主和派有些应激反应。
汤思退迅速意识到,如果再不行动,那就真的没机会了。
第二日,就在汪澈还没有理清楚政局的时候,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子羽的大儿子刘珙就闹出了幺蛾子。
赵构已经想要回临安了,但他在走之前,必须得将两淮的军务安置妥当才行。
也因此,赵构下诏,以杨沂中为江淮宣抚使,但是掌管起草圣旨的刘珙却是根本不写,封驳了回去。
几次之后,内官张去为配合汤思退,前来呵斥刘珙。
而刘珙为人刚直异常,见到是张去为这厮来逼迫他草拟这种旨意,立即勃然大怒,奋笔疾书,写下了弹劾千字文。
中心意思很明白。
现在国家残破,像江淮宣抚使这种位置,应该让有本事的人出镇。
杨沂中的本事如何先不论,之前他就因为职权过重而被解除过要职,这是官家的良苦用心,意在保全于他,如何要此时前功尽弃呢?
如果认为虞允文的资历不深,那么就应该选择一个资历深,而且老成持重之人来主政才对。
这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
虽然攻击杨沂中是政治正确,但将话说的这么明白,明摆着说杨沂中没本事,那也真的算你刘珙有种。
而且,你说的老成持重资历深之人是谁?那个超过了杨沂中与虞允文之人是谁?你敢说明白吗?
没关系,你不说明白,自然有人替你说明白。
汤思退等人趁机上书,弹劾张浚结交党羽,甚至连中书舍人这等人物都能拉拢过去,让官家圣旨都无法起草,长久以往,国将不国啊!
赵构也是十分愤怒,直接找来了宰相陈康伯:“刘珙的父亲刘子羽是张浚所推荐的,刘珙这厮的行为就是为张浚张目!他是中书舍人!竟然为外臣张目!”
话说得很重,但陈康伯也是见识过大风大浪之人,他立即安抚住赵构,并且亲自去找刘珙,让他起草任命杨沂中的文书。
陈康伯亲自劝说刘珙,再这么下去,肯定要连累张浚了。
刘珙也知道自己似乎捅了个大篓子,但事到如今,若是退缩了,反而会真的害了张浚,也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表示,这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张浚!
陈康伯面对这个犟种也没法子了,只能拂袖而去。
就当刘珙回家收拾东西,准备被流放的时候,此事竟然偃旗息鼓了。
也不知道杨沂中飘了还是真的老迈昏聩,他竟然准备让赵密带着步军司到楚州去打前站。
这就有些过分了。
虽然在第二天杨沂中就亲自到赵构面前请罪,但赵构依旧对这番任命起了一些犹疑。
再加上朝臣们虽然将火引到了张浚的身上,却依旧还是不愿意让杨沂中出镇两淮,即便赵构在震怒之中,还是有人不断弹劾杨沂中,更让赵构犹豫起来。
朝政似乎在此时僵持住了。
荆襄、江淮宣抚使的职位是扯淡,但是江淮宣抚使的职位却是得给出去的,两淮残破成这个样子,如果没有封疆大吏主持,哪年能恢复过来?
而一日没有重臣主政两淮,赵构就得继续在建康待着,没办法回到临安的安乐窝。
然而现在看来,杨沂中不成、张浚也不成,似乎这副重担就要落在了虞允文的头上了。
虞允文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在主和派与张浚还没来得及集火他的时候,虞允文就迅速推举了一个人。
而这个人也迅速获得了各个阵营的认同,仅仅两日,诏书就已经下达,让其走马上任。
新任的江淮宣抚使就是我们的老熟人,在一系列政争中表现的尤其窝囊的叶义问叶相公。
虞允文也顺利当上了江淮宣抚副使,终于成了名正言顺的宣抚相公。
对于这个结果来说,无论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又或者是主守派都比较满意。
对于主守派来说,别看叶义问曾经以枢密相公的身份主持过两淮战局,并且有生擒金主的战绩,但明眼人都知道,巢县之战跟这老货没什么关系。
这厮就是个不知兵的废物,根本无力催动北伐。
对于主和派来说,叶义问成不了事情,赵眘登基之后,敢用他做北伐的帅臣,那么就等着大败亏输吧。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