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382节
很快,分布在淮南两路的兵马开始运动起来,并且各种军情文书也通过官方渠道,陆续送达了中枢。
先是靖难大军在淮西发现了金国水军的残部,上书表示那一天在裕溪并没有被烧光,还有几艘大船,外加数百金贼在大江上游荡。
因为此时裕溪依旧被堵塞,所以在巢湖中的宋国水军难以进入大江,而靖难大军手中没有战舰,所以需要朝廷派遣水军前来围剿。
建康水军总管张广发挥依旧稳定,听闻有金军在江上游荡,也不管是不是残部,直接在大江上戒严,一说就是要保卫官家,保卫建康。
若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这些金贼狗急跳墙,进攻建康该如何是好?
随后就是东平军自告奋勇,自称舰船多,可以剿灭这股盗匪。
宰相陈康伯还是比较有水平的,他敏锐的发现,靖难大军与东平军同时上书,似乎是巧合,也似乎是在配合某种事情。
出于对外军最基本的戒备,陈康伯下令,东平军与靖难大军各自稳定两淮局势,不准乱动。
尤其是东平军,淮东那几股金贼闹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清除掉,如何还能分兵到长江上?
陈康伯敲打了几句之后,赵构出面嘉奖,张白鱼平定民乱有功,加官进爵。
中枢知道是张浚闹出来的岔子,致使东平军将主要精力放在淮北民乱上,至今没有剿灭那几股小规模流窜的金军属实情有可原,非战之罪。
算是打一巴掌,发一个甜枣。
而靖难大军依旧要稳定淮西的局势,同样不能妄动。
至于谁去收拾那股在江上游荡的金军?
建康水军总管张广,就决定是你了!
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将大江清扫干净!
面对由官家与相公亲自下达的旨意,张广无论如何都不敢违抗。
但他也是真的害怕金军,即便金军已经是残部,张广依旧是畏惧异常,这时候他心中又没官家与朝廷了,不顾建康是否会空虚,调动了三十艘主力巨舰,向着上游龟速行去。
于此同时,靖难大军的数支兵马也在向江边汇聚,这些骑士大多只有数十人,却都是精悍异常,为首的军官都是山东人,家眷田产也都在山东,属于刘淮最为死忠的力量。
两淮暗流涌动,然而作为此时还没有任何职权的太子,赵眘的心情还是十分不错的,以至于脸上的笑容都没有停过。
史浩在一旁提醒道:“殿下,这次是视察殿前司兵马,应是彰显天子之威,而非殿下之恩。若是殿下如此得意忘形,恐有祸事啊。”
赵眘立即肃容:“若是不恩师提醒,今日又要重蹈覆辙了。”
史浩满意点头。
自己这个徒弟就这一点好,十分听话。
当初完颜亮南侵初期,赵眘年轻气盛,直接上书赵构主战,想要亲自率兵作为前锋,与金军大战。
史浩得知之后,立即就劝说赵眘:“皇子怎么可能为大将带兵呢?这是犯了天大忌讳!春秋晋国申生率兵在外,国内就有奸人诋毁,到最后只能自杀而亡;而唐肃宗率军脱离唐玄宗了之后,立即就能在灵武继位。这种事情难道陛下不知道吗?谁能接受这两种后果?”
赵眘立即就被吓得不得了,连忙请求史浩能给指一条明路。
然后史浩替赵眘写了第二封奏疏。
这份奏疏中只是承认了文法错误,跟赵构说要率军作先锋的意思是跟随陛下御驾亲征,护卫左右,正所谓:‘请扈跸以供子职’。
事实正如史浩所预料的那样。
赵构看到第一份奏疏时勃然大怒,甚至都动了杀心,然而看到第二份奏疏的时候才怒气消融,同意了赵眘的请求。
这事还没完。
殿中侍御史吴芾在赵构抵达建康的时候,在朝会时请求任用太子为元帅,去视察军队,以鼓舞士气。
这次史浩还没等赵构发怒,就立即出言:“太子身居在宫中,不曾与诸将接触,各个属官也都是道德先生,如何能办的成这种事情呢?”
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平。
不仅仅是替赵眘表明了态度,没有染指军权的意思,更是在替赵眘卖惨。
一个太子,竟然连属官都没有配齐,生于深宫中,长于妇人手,连将领都不敢见,如何继承大统?
不知道是不是这番话起到了作用,还是赵构觉得在即便想在禅位之后还能手握大权,也还是要给太子一些权力。或者干脆是在试探。在前几日,赵构下令,让太子遍识诸将,从殿前司开始。
赵眘开心之处也在这里。
自家便宜老爹终于放权了,他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
然而史浩毕竟是有些政治斗争水准的,心中明白赵构的意图。
这位官家必然有放权的意思,否则不会让赵眘遍识诸将。
但他也必然有试探的意思,否则为何不从马上就要回山东的靖难大军开始?
而且马上就要回临安了,就算赵眘一天见一员大将,最多也就是将邵宏渊、张子盖、刘宝这种货色见上一遍,有什么用处?
虽然在赵构马上就要禅位的关键时刻,不应该再横生枝节,但史浩还是决定冒险让赵眘与刘淮见上一面,定下君臣之义。
想到这里,史浩看向了在最前方带路,并且引着军士作护卫的赵密。
赵密此时也是十分紧张。
但他紧张之处却不是因为有保护太子的重任,而是因为想要在刘淮的袭击中,将完颜亮运到临安,并且将计就计捉拿几人,将事情引到杨沂中身上,从而扳倒杨沂中。
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就像将大象装冰箱里,无非就是把冰箱门打开,将大象装进去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一旦发动起来,整件事情都有一种荒谬的困难感。
首先是人手不足。
杨沂中掌管宿卫数十年,军中全都是他的亲信,受过他的恩德。赵密的死忠本来就很少,而就算这些十分稀少的死忠,也不可能相信靖难大军会将完颜亮劫走。
这不是开玩笑吗?
赵构都不会相信的!
所以,赵密也只能用保护完颜亮的安全为借口,派遣了最高规格的防备力量。
其次,赵密通过关系,找到了刘淮曾经的战绩,从山东到两淮的战绩都有,越看越是满脑门子汗。
就凭殿前司禁军,真的能正面力敌刘淮亲率的兵马吗?
不成,还得耍阴谋诡计。
然而就赵密这种武人性情,阴谋诡计也耍的不怎么样,想破头之后,也只能想出来一招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的招数来。
至于之后想要扳倒杨沂中,那就真的只跟心腹田卓说过了,这话要是讲出去,说不得就会有人立即向杨沂中通风报信。
可这声东击西之策也不好搞啊,最起码得有一批死忠的兵马,而且连赵构也不能通知,否则杨沂中就会知道。
这其中还得冒一些矫诏调兵的风险。
想到这里,赵密不由得有些退缩,想着前日田卓所说的言语,真的不如告老还乡得了。
然而赵密脑海中又浮现起杨沂中掌管宿卫的威风之处,不由得心头又是一阵火热。
这件事是刘淮悖逆,是杨沂中赶尽杀绝,不怪他赵密!
第533章 人皆畏虎不畏羊
春元楼的最上层,杨沂中坐在靠近窗口的位置,看着楼旁朱雀大街上逐渐远去的太子仪仗,脸上泛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春元楼作为建康城中数一数二的酒楼,原本应该人流如织,络绎不绝才对,然而此时三层酒楼都已经被清场,数十甲士在周围持兵刃肃立,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原因很简单,因为杨沂中要在此地宴请金国使节高忠建。
在正式朝会之前与外国使臣先做一些交流,试探各自的底线实属正常。
但是一般来说,这种事情都会在都亭驿等地方商议。
可谁让这是建康,不是临安,而都亭驿中还住着一头猛虎呢?
反正虞允文强烈反对将金国使臣送过去。
也因此,杨沂中也只能将他们安置在太府寺左近,就连谈事的时候都得到酒楼来方能谈的尽兴。
高忠建算是完颜雍的从龙功臣,他与完颜福寿和卢万家奴二人在完颜雍最危险的时候不顾一切的前去支援,并立下了赫赫功劳,算是雪中送炭。
这种人哪怕能力平庸,哪怕为了千金买马骨,也得加官进爵。也因此,完颜雍在登基之后就任命高忠建为都元帅府右都监,让他负责与宋国议和。
不要再打了,大家都已经快要累死了,消停一会儿吧。
然而战争什么时候开始是你说了算,什么时候结束就不一定了。
眼见杨沂中只是看着窗外,良久不语,周围的宋军甲士又皆是肃杀,高忠建只当这是给自己的下马威,端起酒盏饮了两杯之后,施施然的吃起饭菜来。
“他姥姥的,还是你们宋国有花样,俺在临潢府天天喝羊奶,都快喝吐了。蒙兀人的手艺潮的很,桶子也不刷,羊奶膏又腥又臭,里面还有羊毛羊粪,吃的时候嘴里一发苦就知道要坏菜。”
高忠建一边大嚼一边说垃圾话,颇有一种大宋不想议和,我大金也不所谓的态度。
杨沂中终于将目光从太子旌旗上移了回来,同样漫不经心的说道:“如此说来,高将军喜欢喝羊奶了?既如此,阿旺,且取一桶羊奶来。”
春元楼毕竟是建康城中数一数二的酒楼,类似鲜羊奶之类的东西虽然不多,但一桶还是能凑出来的,不多时,甲士就拎着一大桶羊奶来到了高忠建身前。
杨沂中扬了扬下巴说道:“喝光了,咱们继续谈。没喝完,我安排你去住都亭驿,听说那里有只山东来的老虎,曾经将金主都叼来了,到时候让他与你亲近一下。”
高忠建死死盯着杨沂中,他自然是听过刘淮的名声的,甚至在刘淮还没有南下两淮参战的时候,他高忠建就知道山东有只飞虎了。
否则高忠建吃饱了撑的率领部族赶到河北之后,又被吓得回到了辽东?不就是因为他们要去的益都府已经被鼎沸的山东义军收拾了吗?
高忠建坚持了片刻,终究还是金国主动派来使节来求和的,他一声冷笑,直接脱掉了身上的袍子,端起酒碗开始从桶中舀羊奶痛饮。
杨沂中就这么饶有兴致的看着高忠建喝羊奶,也不劝阻。
这一桶羊奶足有四十多斤,高忠建喝了一成就开始呕吐起来,吐完之后继续喝,如此往复数次后,终于喝完了一半,随后瘫在座位上喘着粗气看向杨沂中。
“还有一半,小旺,帮一下金使。”杨沂中见状,冷冷说道。
三名甲士上前,其中两人摁着高忠建,一人拎着木桶,向其嘴里灌去。
高忠建挣扎了两下,发觉挣脱不了,只能任由羊奶淋得满头满身。
甲士将空桶扔到一旁,随后又将高忠建摁回到椅子上,方才拱手肃立在一旁。
此时三楼已经一片狼藉,酒席已经要不得了,而杨沂中依旧是淡然说道:“高将军,现在能好好谈了吗?”
高忠建又呕出几口,抹了一把脸上的羊奶,狞笑说道:“原来这就是宋人的待客之道啊。俺今日算是见识了。”
杨沂中摇头冷笑,抱怀说道:“今日大势在我大宋,你们这些金贼此时难道还要耀武扬威?”
高忠建哈哈大笑:“若不是山东那些贼人南下,今日大金与南国就是隔江对峙了,你这厮也好意思说什么大势?”
杨沂中身体前倾,隔着狼藉的桌子对高忠建诚恳说道:“既然金主如此雄才大略,那我大宋将金主放回去可好?”
高忠建脸上微微抽搐,厉声说道:“郡王慎言,此时大金的皇帝已经在辽东登基,而你口中的那所谓的金主,现在已经被贬作海陵王!”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