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202节

  袁绍有袁绍的盘算,张燕也有张燕的应对。

  反正赵基不着急,他的想法就是抓住高干。

  哪怕袁绍大破张燕,可他保不住外甥高干,为了高干的命,也为了挽回名誉损失,袁绍就必须上表朝廷请罪。

  先打一架,再请罪,那袁绍还能维持基本盘,甚至还能历练队伍,增加对朝廷大义的抗性。

  若是听闻朝廷讨伐就低头请罪……这才会崩。

  刘协思索着这些事情,忍不住问:“朕听闻河北多有智杰之士,岂会对张燕无备?”

  “有备又能如何?”

  赵基忍不住露笑:“袁绍从来都不怕张燕,现在若是出兵与张燕锐气之众交战、厮杀,待臣与陛下督兵出井陉,袁绍如何应对?陛下不可自轻,当天子旌旗出井陉之际,燕赵震动,袁绍如何抵挡?”

  只有干净利索击溃数量很多、士气又低的黑山军,才能强化袁军上下对朝廷大义的抗性。

  听赵基这么说,刘协也露出笑容。

  近世以来,皇帝绝嗣都是从河北诸王谱系中推选,帝室姻亲也多是河北人。

  就如刘协的母族,就出自邯郸王氏。

  如果袁绍这里稳不住,当皇帝旌旗出现在井陉口、真定时,那袁军各部极有可能纷纷倒戈!

  赵基要做的就是……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如果袁绍这里表现的足够稳定,赵基才敢放天子出井陉,给袁绍上点劲儿。

  天子亲征,给地方官吏的心理压力太强了。

  而这些人的压力,也将转移到袁绍与他主要的支持者身上。

  这些人抗压成功,就如淬火一样,肯定会变的有些不一样。

  袁绍都这么的难堪,更别说他的外甥高干。

  高干最大的失误,就是高看了自己的重要性,也高看了上党的重要性。

  就高干这点影响力,还想鼓动上党吏民与天子亲率的王师对抗?

  自出征以来,汉室历代先帝的魂环就悬聚在赵基所督兵马上空,太原宗贼尸体还没有腐烂干净,现在谁敢对抗?

  除非高干现在立刻自刎谢罪,否则不管最后怎么处理,陈留高氏的门声就会因此败坏,难以收拾。

  可高干这里顶不住压力自杀,那袁绍身上的压力立刻剧增。

  所以赵基真的很担忧袁绍这里会像玻璃一样瞬间碎裂一地。

  袁绍固然解脱了,可就轮到自己为难了。

  赵基的沉稳,让刘协羡慕不已。

  自他记事、懂事开始,就对军队有一种恐惧。

  哪怕强如蹇硕、何进,也被人反手诛杀;还有董卓,处理军事时也往往会用杀戮的方式来震慑敌人。

  集中处死降兵用来威吓公卿百官,甚至抓住关东叛乱的郡守、将军们会当众烹死。

  而赵基这里行军打仗一切都井井有条,就仿佛不是打仗,而是去上党巡视。

  就连目前聚集无数人精力的真定战场,赵基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姿态。

  这种淡定、从容心态,刘协是真的羡慕。

  当年董卓看似接连攻破关东联军,可对孙坚存有恐惧,派人求和、联姻,就差拉着孙坚结义为兄弟,拜孙坚为大哥了。

  那时候董卓像赵基这么沉稳,想来也就不会有迁都一事了。

  他不是赵基,无法理解赵基的心态。

  现在各方军队对天子的神圣性还有一种难以消除的虔诚……如果这次一拳打碎袁绍,那这股神圣性立刻暴涨,赵基自己也要跪。

  所以袁绍不能碎,纯粹就是带着皇帝来旅游。

  袁绍别太过分,赵基也不会把袁绍往死里逼。

  拖着袁绍,给公孙瓒争取时间。

  到了九月下旬以后,才是公孙瓒表演的时刻。

  张燕不过是开胃菜,黑山军各部若无法迅速突破袁军防线,那么降雪前肯定会撤兵返回各处山谷。

  他们撤走,公孙瓒的幽州汉胡联军杀过来,这样袁绍的生活也能充实起来,不至于无聊枯燥。

  这样自己也就有精力介入中原,去瞧瞧曹操裤子下面究竟有多大。

  至于天子的神圣性……多带着天子遛几圈,各方适应后,也就那么一回事了。

  再把天子放回雒都,才能扼杀朝廷迅速扩张的可能性,免得挖出一个大坑将自己埋了。

  思索着这些,赵基垂目看看手里的鱼竿,面无表情。

  邀请自己一起钓鱼……自己有这么好收买?

第235章 阳春白雪

  涅县之南,铜鞮。

  本县冠姓李氏举义兵千余人,他们甚至不敢入城驻防,而是在城外扎营。

  以此摆脱嫌疑,免得被‘王师’猜疑。

  哪怕李氏如此的谦恭,可当天子车驾抵达涅县时,对李氏的处理也通知过来。

  给了李氏两个选择,要么举族迁往太原,要么前往河雒,充实雒都。

  当然了,他们也可以选择立刻入城,据城死守,抵抗王师。

  然后等待各方豪强举兵来援,击退天子,将上党变成上党人的上党。

  “这必然是赵侯出示的活路,活路在西,而不在南。”

  李氏族老汇聚一堂,平心而论,谁都不想背离祖坟,迁徙他郡。

  可现在决断权在赵基那里,让他们迁去太原,已经是难得的慷慨与仁慈了。

  看看太原郡望、衣冠,太原郡望之家看铜鞮李氏时,就跟看山里的猴子一样。

  太原郡望衣冠不敬天子,被赵基诛杀一空,明面上谁能挑错?

  秦汉以来,以大不敬诛族,何错之有?

  李氏家族三十几个人聚在一起,一个族老提议之后,久久无人回应。

  都舍不得迁离铜鞮,人离乡贱,去了太原人生地不熟,就要被法制约束。

  从新奋斗、积攒家业,经营人脉关系网络,都是很累的事情。

  留在铜鞮这一亩三分地里,他们就是无冕之王者。

  在当死亡的王者,与辛勤的帝国小蜜蜂之间,真的很难做决断。

  至于据城而守,能有什么胜算可言?

  迁到太原,终究还有复起的一天;可若对抗,那太原衣冠就是前车之鉴。

  如果是一个月前知道是这样的安排,他们或许会积极联合乡党,竭尽一切潜力进行武装动员,然后拥护高干,下死力对抗赵基。

  这样就算投降,也能有条件投降,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窘迫。

  长久的沉默之中,一个叫李皎的壮年声音干哑开口:“我观赵侯是能成就大事的人,迁入太原,听从赵侯安置,对我家来说也是一场机缘。”

  有了他开口,立刻也有保守派开口:“是啊,太原衣冠俱灭,我等迁入,精心耕耘,未来也不失为太原著姓。”

  “然后再让另一个赵侯诛灭全族男丁?”

  有人讥讽一句,惹的许多人瞪目相视,这人悻悻做笑:“我不是不满赵侯,只是觉得上党群山之中,纵然不甚富贵,但也受用不尽。迁入太原也可,总好过迁入西河。”

  西河郡才惨,几乎各县就剩个地名,到处都是匈奴人、羌人、杂胡。

  见他提起西河郡,顿时众人再次陷入沉默。

  他们运气或许不是最好的,但也绝对不是最差的。

  如果他们交出粮食、田产、仆僮部曲、工具、武器,接受安排去太原;那么赵侯极有可能会用更苛刻的条件去处理下一家。

  想到这一茬,众人心里莫名好受了一些。

  辈分最高的族老见状,就说:“向赵侯派出使者,我家愿迁往太原。不要与赵侯索要什么条件,人活着才有机会。以老夫之见,赵侯不恤我等难处,元明公也会体谅、接济一二。”

  别看现在有义兵千余,接受赵基的迁徙条件后,大部分部曲、仆僮组成的义兵就沦为了赵基所有。

  而自由这种东西,一旦还给部曲、仆僮,再想要拿回来,那可就难了。

  在解决铜鞮李氏之前,赵基是不会离开涅县的。

  铜鞮冠姓是李氏,李氏低头后,与李氏世代姻亲、交好的豪族也会迁徙……至于与李氏不对付的那些家族,他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实在不想迁徙,往深山里躲避就可以了。

  只是上党这种地区,你放弃了田地,以后就别想拿回来。

  躲避、抗拒朝廷的迁徙,那你就是流民;以后还想抢夺田宅,那就是盗匪无异了。

  当然了,家里就三五百亩的小姓、小寒门,没有迁徙太原的资格。

  如果还经营或垄断什么产业,这种小姓寡族也会被迁徙。

  铜鞮李氏服软,带着本县豪右接受迁徙之际,赵基的迁徙令发到了屯留。

  与军令一起抵达的,还有徐晃五千大军,这五千大军抵达屯留时,已收编、纠集了各类义兵、青壮三千人。

  徐晃也不入城,就在城外列阵、扎营,等待城内著姓决断。

  屯留有郡望鲍氏、申屠氏、崔氏三族,三族联合,亦有宗兵两千余。

  因为要与旁边的壶关对抗,这些宗兵与其他义兵就在屯留城内。

  三族还没有聚集商议,申屠氏就率亲族、乡党部曲开门出城缴械。

  雁门郡守申屠备就出自这个申屠氏,申屠氏没有对抗赵基的必要,好好配合,再怎么弄也不会吃亏。

  申屠氏自己出城缴械之际,还将城门大开……鲍氏、崔氏也不想自取灭亡,只能争先恐后的出城缴械。

  徐晃督率骑士列阵,看着各家部曲、乡党缴械,忍不住就对典军王琦感慨说:“竟不想上党宗帅争先臣服!”

首节 上一节 202/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