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22节
王小井就咬咬牙道:“我爹娘还年轻,待我回去就让他们去山神庙求子,再生一个。”
潘筠:“……你倒是会给我找事。”
王小井:“我是二当家,我本来就不能留家里,不然县衙三天两头的上门找麻烦,我家哪顶得住?还不如跟兄弟们一起走,说不定还能在外面闯出一条生路来。”
潘筠垂眸,沉吟片刻后道:“我手上倒有一条路。”
王小井急切的问:“是海贸吗?”
潘筠不由笑:“是宋大林让你来探我口风的吧?”
王小井低头不好意思的笑。
潘筠点头道:“是海贸,我手上有三条海船。”
王小井挠了挠脑袋道:“可是,不都说朝廷禁海,连渔民都不能下海,商船可以下海?”
“别人或许不行,但我行,”潘筠道:“我在倭国有一个半的港口,我可以和水师合作,光明正大的来往两地。”
王小井呆住:“你,你在倭国还有港口?”
“是啊,你去问问宋大林,他们愿不愿意跟着我……跟着璁儿干。”
王小井眼睛大亮:“是跟着王璁哥干的?”
潘筠点头:“你是知道的,我们三清山的这些俗务一般都是璁儿在管。”
王小井想也不想道:“我们跟!”
“你还没去问过宋大林呢。”
王小井跳起来:“我这就去问。”
宋大林倒是答应了,只是疑惑:“不对啊,就因为在倭国有港口,水师就跟潘道长合作,允准她自由来往两国了?”
王小井傻乎乎的点头:“对啊。”
宋大林皱眉:“感觉不对,倭国有港口关我大明什么事?朝廷禁海,不是因为不想其他人做海贸生意吗?怎么会因为潘道长在倭国有港口就答应她?”
王小井一呆:“朝廷禁海不是因为倭寇吗?”
宋大林横了他一眼道:“现在海禁了,我也没觉得倭寇少多少。”
王小井疑惑的挠着脑袋。
宋大林挥手道:“算了,不管这些,我信得过潘道长,你跟潘道长说,上刀山,下火海,只要她能给兄弟们一口饭吃,我们都跟着她!”
王小井小声问:“四百多人,我们全带上?”
“这事不强求,一会儿潘道长走了,你把兄弟们叫来,我们谈一谈,愿意走的走,愿意跟着我们的,就跟着我们。”宋大林道:“毕竟海上很冒险,尤其我们都没出过海,大多还不通水性,我听说,在海上生活久了,会得病。”
王小井点头。
“你再去问问潘道长,我们多少人她都能收吗?三条船,一条船也要不了多少人吧?”
潘筠却是想在倭国打造出一股自己的势力,银山的事,朝廷到现在都还没拿定主意,唉,官府的办事效率一如既往的慢。
但他们拖得,她却不愿意拖。
不管他们之后怎么弄,她势必要把七尾港和那半个温泉津町港牢牢把握在手里的,银山,她大可以自己先开采!
所以不管来多少人,她都吃得下!
从民间招募,她怕他们去了不安定,但从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叛军里挑人,来多少,她就可以收多少。
这也是她不愿意让于谦登记造册名单的原因之一。
真的统计在册了,她还怎么把人呼啦啦带走?
果然,宋大林一统计,矿场里的三百多人全都选择跟他走,除此外,曾被衙役找上门,知道自己在名单上的人也有三分之二选择跟着宋大林。
而不在名单上的一千多人里,亦有一百多人选择跟着宋大林。
他们都是回家了,也待不下去,不得不另寻生路的人。
第二天中午,宋大林最后交上来的名单有六百四十八人。
潘筠收下了单子,和妙真道:“你跟着钱粮一起过去,让他们明天直接到三清山的东侧面去,那里有大片的山洞,也有水源,让他们先在那里待两天,等于谦走了,我再去把他们送走。”
妙真应下。
潘筠又写了一封信交给陶岩柏,道:“派人送去广信府,交给璁儿的管事,让他立刻带上手底下的人过来。”
陶岩柏应下。
妙和凑上前,急切的问道:“我呢,我呢,小师叔,我做什么?”
潘筠点了一下她鼻子,笑道:“你跟我去县衙清点朝廷补贴下来的赈济粮。”
第729章 安排
朝廷给的赈灾粮和赈灾银,于谦给他们留下一些,不过他不完全放心交给蔡晟来管理。
蔡晟估计在玉山县待不长了,为了拿到招安的功劳,保住自己的脑袋,他花出去不少钱。
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于谦走后脑残的对赈灾物资下手,或者说,他不出手,但可能镇不住下面的人。
所以为了能让灾后重建顺利些,于谦把县尉、主簿和潘筠及县中有名望的地主乡老们都请了来。
他将钱粮交给县衙,由县衙主持灾后重建工作,但潘筠和地主乡老们作为见证并监督。
也就是说,潘筠他们有权查看这笔钱粮的账册,时刻关注它的去处。
钱老爷挤到潘筠身边,悄声道:“这可算是百年一见,没成想,我这辈子还有查县衙账目的时候,这位钦差大人可真开明。”
潘筠:“于青天也不是白叫的。”
钱老爷微微点头。
有两个老人弓背过来,眯着眼睛看潘筠:“这就是三清山的潘庙祝?”
钱老爷立即热情的回应:“周老,杨老,这就是潘庙祝,王观主的师妹,山神弟子!”
一个老人凑到潘筠面前仔细看了看,点头:“好呀,好呀,年轻后生俊得很,这心也善,像她师兄,还能干,更像了。”
另一个老人则是问潘筠:“你拿出来这么多钱粮赈济乡民,你们观里还能维持吗?”
这些人年纪比王费隐还大,应该是属于大师兄的父辈,甚至是爷爷辈,潘筠不敢怠慢,很是恭敬,躬身回道:“吃饭没有问题。”
老人们放下心来,长出一口气:“有的吃就行,老话说,否极泰来,今年上半年我们玉山县倒楣,天灾人祸不断,到下半年就好了,待到明年会更好的,你让费隐别急,该有的,总会有的。”
潘筠乖巧的应下:“大师兄看得甚开。”
“他亏财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也当习惯了,”老人道:“到头来,还是山神最庇佑我们的玉山县的乡民。”
几位老人就计划重建工作完成之后去三清山给山神上香。
潘筠欢迎至极。
于谦轻咳一声打断他们的话,走过来问道:“清点得怎样了?”
潘筠道:“已经照册清点完毕,没有问题。”
于谦:“如此,玉山县灾后重建的工作就拜托各位了。”
众人连忙回礼,表示没问题。
潘筠问道:“于大人,公告?”
“我刚命人张贴出去了。”不仅如此,于谦也趁着众人都在,将招安叛贼的事公布了,至此,命令既出,驷马难追。
被邀请来做见证和监督的地主及乡老们面色复杂,叹息一声道:“挺好,玉山县免一乱,多谢钦差大人。”
众人纷纷谢过于谦。
于谦指着潘筠道:“此事,潘道长是首功,若不是她从中调解,招安一事不会这么顺利。”
众人听了,对潘筠更是赞赏不已。
蔡晟默默地站在一旁没说话。
于谦道:“这一次,招安之所以能谈得这么顺利,也有蔡县令的功劳,若不是他说服知府,满足了免除二钱银税等条件,宋大林也不会那么快答应。”
面对蔡晟,乡老们则不太能笑得出来。
叛军之乱,说到底,不还是他惹出来的祸端吗?
还是钱老爷八面玲珑,笑呵呵地朝蔡县令行礼,带头感谢蔡县令。
公告贴出,还有衙役敲着锣广而告之,不多会儿,整座县城都高兴起来。
消息跟长了翅膀一样往外飞。
正在城楼上发呆的方参将听到下面的欢呼声,不由的起身走到城楼边往下看。
就见城内的百姓跟捡了钱一样跑出家门,开心的挥舞着手臂,三三两两当街跳起舞来。
他的百户也很高兴,一脸兴奋的跑上城楼:“将军,县衙公告出了,招安已成,玉山县今年新增的劳役和银税都取消了。”
方参将点点头:“看来,于钦差要走了。”
“将军,我们什么时候走啊?兄弟们在这里都快闷死了,吃的也不好。”
方参将:“等明日宋大林的人都散了,后日我们就走。”
“那可太好了,”百户眼角一瞥,有些无语:“将军,他们的人要走了。”
方参将探头看了一眼,两个农民穿着草鞋,短衫,挑着两个空筐出城,今天早上,他看着他们进城的。
他哼了一声道:“估计是进城来确定消息的,让他们走吧。”
百户“哦”了一声,暗中打了一个手势,让底下的守门士兵放人离开。
举县欢呼,招安的消息传到哪个村庄,哪个村庄就兴奋起来,村民们纷纷跪地感谢潘筠、感谢于青天、感谢山神。
嗯,山神且排在了最后。
不过山神一点也不在意,数不尽的功德金光九天倾泻而下,到半空中时分了两半,一半飞向潘筠,一半飞向三清山。
潘筠神清气爽,走路都带着风。
一直到第二天,她都特别高兴。
一大早,一行人就并乘前往三湖村。
从县城到三湖村距离不短,快马得跑一个半时辰,所以今日他们都骑马。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