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26节
潘筠颔首,轻声道:“我已经通知广信府的管事过来了,你们到时候跟着他走,官府要是问起来,就说组了商队。”
王小井担忧不已:“我们的路引能办下来吗?”
他们这些人都要算敏感人群。
潘筠道:“别担心,我托了武林盟的人帮忙,等你们去到广信府,路引会送过来的。”
王小井:“我们直接去泉州吗?”
“对,管事会给你们准备货物,你们就负责把货物都押运到泉州港,”潘筠道:“我有三条船在那里,你们到了地方直接装船,跟着船上的人离开。”
王小井有些紧张:“你不去?”
潘筠道:“在你们起程前,我会赶到的。”
王小井松了一口气。
“怕什么,就算我不上船,到了地方王璁也会接住你们。”
王小井:“可从泉州港到倭国……”
“顺风顺水十日便可到达,近的很,比你从这里走陆路去泉州耗费的时间还短,”潘筠道:“你们有六百余人,分散到三条船上,每条船也有两百余,只要你们团结一心,只有别人怕你们的份。”
王小井若有所思的点头。
潘筠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趁机多与家人说说话吧,此一去,可能要好几年才能回来。”
王小井应下。
村里的五个青年选择决定跟着王小井去倭国。
一来,他们都在衙门的名单上,不离开,衙役隔三差五上家里来,只怕父母亲人不得安生;
二来,他们跟着去,并不只是因为王小井,更多的是因为潘筠和王璁。
他们相信潘筠和王璁的能力、品格,去了,不会吃亏,说不定还能闯出一番天地来。
家里人一听说他们要跟着王小井走,顿时一片骂声,待听说是跟着潘筠和王璁干的,家里人又安静了,最后道:“去就去吧,既然跟着潘筠,那就好好干,可别再惹祸了。”
他们没敢多说,只是一味的点头。
家里人这才放他们去睡觉。
第二天,整个三清山和汾水村的人都起晚了。
潘筠反而起得最早,因为她没喝酒,身边还睡着一个同样没喝,但醒得早的小十一。
潘筠拎着她去厨房煮粥。
等王费隐困倦的眯着眼睛来漱口刷牙,她就让小十一给他倒水。
王费隐摸了摸她的脑袋,和潘筠道:“我昨晚上和王老丈说好了,小十一和小妹差不多大,可以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养,我们出粮食就行,一个月二十斤。”
潘筠:“菜呢?还有衣服鞋袜的钱。”
王费隐挥手道:“都不重要,菜她能吃多少,隔三差五送两颗菜下去就行,王家也不介意这点,至于衣服鞋袜……”
王费隐低头看只过他膝盖的小十一,和蔼的摸着她的脑袋笑道:“小十一啊,你已经会端水了,可以学拿针了,我教你缝制衣服好不好?”
潘筠无语的盯着他看,默默地转身回厨房继续煮粥。
果然,二师兄不在,把孩子寄养在山下是正确的。
妙真和妙和一听说小十一还要自己做衣服,俩人立刻翻箱倒柜的找起来:“我们小时候的衣裳都送人了,倒是去年穿短的衣服还在,我们改一改,就可以给她改出三件来,就够换洗了。”
她们穿的全是道袍,款式单一。
潘筠在小十一身上比了比:“又是一个小道士。”
比着比着,她叹息一声。
妙真:“小师叔是想她的兄姐了吗?”
潘筠:“那么多孩子,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于婆婆的儿子一家也不知去向。”
妙真:“我给他们算了一卦,但显示分散各地,就单算了小六,显示她在北。”
潘筠:“玉山县之北,大半个大明呢,上哪儿找去?”
她眉头紧皱:“也是不凑巧,正好是叛军入城最乱的时候,谁也没看到他们被谁带走了。”
一定是有人强制带走了他们,不然以小六的为人,他们不会丢下小十一不管的。
妙真:“乱势之下,皆是身不由己。”
潘筠心中一动:“玉山县的消息不及龙虎山,也不知道薛韶怎样了,现在江南这一块乱糟糟的,倭国银山的事不会被搁浅了吧?”
潘筠顿时心急起来:“送走王小井他们我们就回学宫去。”
学宫山下是天师府,天师府消息灵通,。
王费隐没想到她们才回山住了没两天就要走,幽幽地道:“我是年纪大了,招人烦……”
潘筠:“你儿子现在一个人在倭国。”
王费隐立即把话咽回去。
潘筠:“我明天去送宋大林和王小井,回来准备一下,后天我们就去学宫。”
王费隐叹息一声:“走吧,走吧……”
“师兄,你再给我们炼一些药吧。”
王费隐才升起的伤感又被打散了。
他烦躁的挥手:“知道了,知道了,快走吧。”
他恨不得他们现在就走。
第735章 可有我效力的地方
第二天,潘筠去三清山的另一面送人。
宋大林领着六百多个兄弟躲在山洞里。
有的回了一趟家,有的却是朝着家的方向去,感觉到没人盯着他们以后就溜回来,这两天一直躲在山洞里。
王璁的管事也到了。
他姓丁,曾跟着王璁走商几年,前年末留下专门打理广信府的一个杂货铺。
月盈利二十余两,一年能给王璁赚二百余两银子。
他手上的钱不多,别说买货,光是把这么多人送到泉州就是一笔大花销。
潘筠看向妙真。
妙真就和陶岩柏抬了一个箱子进来,打开,里面是整齐的银锭。
丁管事和宋大林同时睁大了眼睛。
潘筠道:“这是给你们买货的钱,丁管事,这方面你熟,你带着他们采买些布匹、书籍、茶叶和瓷器,一并送到泉州港去。”
丁管事沉吟道:“布匹和茶叶的质量上下价格相差很大,不知小师叔想要什么品质的东西?”
潘筠:“布匹买几匹色采鲜艳,质量上等的,其余全部购进中等及以下品质的,茶叶、瓷器亦如此。”
那这箱银子就能买很多东西了。
丁管事瞬间明白,躬身道:“小的这就去。”
潘筠指着宋大林和王小井道:“这六百四十八个兄弟归他们两个管,你有事就找他们,他们以后都是璁儿的人,就跟从前你手底下的伙计一样,有事只管找他们商量。”
丁管事表示明白。
潘筠就拿出一个包袱交给宋大林:“这是你们的身契和路引。”
宋大林打开看。
他不认字,只能看向王小井。
王小井就和他解释:“这是活契,标明我们在王氏商号工作,月钱多少,路引则是我们跟着商号出行的证明。”
宋大林:“我们的真名吗?”
王小井翻了好几张后点头:“真名,连住址都是一样的。”
宋大林惊讶的看向潘筠:“这才几天,你能办下真路引,玉山县的县令是傻缺吗?”
潘筠笑了一下道:“商号是请武林盟的朋友帮忙弄的,你们人数太多,一半托了武林盟的人在广信府办的路引,一半则是托了县衙里的熟人,放心,合法合规,你们放心离开。”
宋大林:“于青天也答应吗?”
“于青天离开了。”
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
于谦一走,蔡晟就收到消息,他的命保住了。
因为他招安有功,虽有前过,但能招降叛军,也算将功补过。
要不是于谦在折子里痛斥他,他说不定能走动关系留用。
不过,还好,至少留住了性命,尤其在对比了被押解回京的福建布政司使宋彰之后。
蔡晟没被押解,他被当场免职,赶回家去了。
吴师爷决定参加今年的恩科,也在打包行李。
新县令没到,旧县令就要离开,玉山县现在是县尉和主簿当家做主。
俩人祖辈都是玉山县人,跟在明仁手下几年,如今蔡晟一走,他们立刻就恢复明仁在的时候的规章制度,一切照旧例来办。
玉山县县务逐渐恢复正轨。
百姓不用他们管,在几次赈灾粮下放之后,他们已经整顿好田地,虽然每天吃不饱,却饿不死,生活也恢复了正轨。
潘筠托人到县衙里办路引,县尉只是扫了一眼名单,确定这些人是要去泉州,并可能要出海,便爽快的给他们办了。
他感激潘筠,也相信潘筠,这些前叛军只要不在大明境内惹事,随他们去。
与其把这些刺头放在玉山县,还不如送去倭国。
县尉根本不会想他们是不是偷渡,出去是不是犯法,反正路引上显示他们去的泉州,又没写明他们要去倭国。
县尉哐哐给他们盖章,盖完后还道:“幸而你们只拿来了三百个,要是再多一个,我是不敢盖章的,每年县衙给出的路引都是有数的。”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