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剑走偏锋的大明

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37节

  曹吉祥拢眉。

  潘筠连忙道:“曹大人,我可不是让你学王振呀,我的意思是说,您就不是那虚伪的人,没必要学他,您就如此耿直挺好的。

  这也是您的特色嘛,将来陛下只要想用这一类型的人,想起的必定是您。”

  曹吉祥:……

第746章 让薛瑄回来吧

  也就是说,他一辈子也做不成王振那样的宠臣,一辈子也替代不了王振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

  曹吉祥搭拉下眉眼不说话。

  潘筠继续道:“话题拉回来,曹大人,福建邓茂七的这场造反是不是情有可原?”

  曹吉祥耷拉着眉眼诚实的道:“的确是情有可原。”

  “是嘛。”

  曹吉祥:“但其中亦少不了有浑水摸鱼之人,就说那叶宗留,那是什么东西?”

  “他想学太祖高皇帝嘛。”

  曹吉祥尖声道:“就他也配?”

  “他不配,所以我掐指一算,他将命不久矣。”

  曹吉祥一听,脸色和缓了许多。

  薛韶这才开口:“叶宗留是死不足惜,但跟着他的矿工,还有邓茂七等人却都是情有可原。十五万大军,每日的消耗不少,打起来,不仅互有伤亡,还会波及当地百姓,与其强剿,不如招安。”

  潘筠连连点头。

  曹吉祥:“刚才你们也说了,我远比不上王振,又被排挤出宫,与我说这些有什么用?”

  潘筠:“您是越不过王振,但您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不低啊,王振是第一人,您就是第二人!”

  “是,”薛韶亦谦恭起来:“且曹大人在陛下心中的信誉未必比王振低,只要您开口,陛下总会多在意几分。”

  曹吉祥沉思。

  潘筠道:“据我所知,朝中有近一半的大人偏向招安,而另一半人中,不过是摄于王振之威,曹大人,您都被排挤出京了,与王振已经是不可弥合之势,一退再退,您将再无可退之路,不如奋勇向前,算起来,不论是名声,还是能力,您都堪比三宝太监。”

  薛韶袖子下的手臂鸡皮疙瘩顿起,他不由看了潘筠一眼。

  潘筠只当不知。

  曹吉祥却被吹得飘飘然,雄心壮志起。

  他想,他未必不能与王振一争,争不到皇帝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他便做皇帝心中最能干的内宦!

  心绪激动之下,曹吉祥答应了两人。

  等反应过来他答应了什么时,曹吉祥唯有苦笑。

  他还在心里怨皇帝爱听奉承之言,不听他的直谏,结果,他也迷失于甜言蜜语之中。

  不过,即便知道自己落进了潘筠和薛韶的算计之中,曹吉祥还是让薛韶写一封折子给他。

  答应的事总得完成,这是承诺。

  薛韶朝曹吉祥躬身一礼,立即下去写折子。

  身为前江南巡察御史,薛韶对江南的情况熟悉不已,加上这段时间的调查和了解,薛韶从各个方面为邓茂七等人求情,又从当下的局势中分析平反和招安的利弊,极力劝诫皇帝招安。

  其实很多话,薛韶在大朝会上应对时都提过,只是当时人声混杂,而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在倭国银矿和江南的风灾水患上,他的招安之论只是被谈了谈就放弃了。

  主要是,当时皇帝和朝廷都很有信心,觉得地方不能平叛,让刘聚领大军去平叛总没问题了吧?

  结果,刘聚一败再败。

  此时,薛韶的招安论终于被人看到,不过朝中敢提的大臣不是很多了。

  毕竟王振主战,便是为了避其锋芒,大家也要苟着。

  所以,曹吉祥代替薛韶递上的招安折子便很显眼了,于谦的折子也同时到达内阁。

  皇帝看着案上并排摆着的折子,沉默不语。

  王振一看他便知他动摇了,他垂眸敛住眼中的锋芒,将一盘点心轻轻地放在皇帝手边,轻声道:“陛下,不论是太祖、太宗还是先帝,皆以武称颂,最忌招安之举。”

  皇帝手指轻点桌面:“可于谦和薛韶所言亦有道理,东南沿海一岸才经历风灾水患,加之海禁之策有变,正是用人用财之时。”

  “平叛与这些事并无冲突,甚至很有助益,”王振低声道:“陛下,江南那群士绅官员阳奉阴违的还少吗?这次矿工造反背后少不得有他们挑唆,他们私占银矿太久,自不愿朝廷重开银矿。

  甚至,连倭国的银矿,他们都不肯放弃,锦衣卫回报,此次搭乘潘筠海船出去的人中不乏当地的士绅官员,所占人数比曹吉祥派出去的还多,他们想干什么?”

  皇帝脸色一沉,拳头微紧,是啊,他们想干什么?

  王振见他听进去了,又道:“倭国银矿,潘筠已经上贡给朝廷,那就是陛下之物,岂能由这些人染指?依臣看,曹吉祥还是太宽容了,这才去了泉州多长时间,已经能和当地的官员士绅同桌同食,将海船的大半名额让给他们。”

  皇帝皱眉,片刻后摇头:“曹吉祥为人耿直,他不是那等贪财好逸之人,恐怕是不得为之。”

  皇帝叹息道:“户部的王质去江南快一年了吧?”

  “是,内阁收到了他的折子,他与于谦一样,亦是主和。”王振疑惑道:“甚是惊奇,不论是王质、于谦还是薛韶,在京中为官时手段强硬,可怎么去了江南,各个都温柔似水了?

  都说江南是温柔乡,从前臣还不觉得,今日细想,还真是名不虚传。”

  皇帝垂眸思考。

  王振停了停后继续道:“陛下,正是那些人太过不听话,这场仗才要打,便如我们不得不打麓川之战一样。

  不论是江南的士族,还是西南的蛮族,皆畏威不畏德,就需要靠打才能让他们记住教训!”

  皇帝想到自己每每有新政,朝中大臣皆要反对,尤其是对江南的改革,迟迟不能推行。

  他想重开银矿都要商量个两三年才能成形。

  想到此处,他便觉得王振说的很有道理,当即把于谦和薛韶的折子叠在一起丢到一旁:“陈懋既然领军南下了,便等着他的战绩吧。”

  王振嘴角上翘,低头应了一声是。

  曹吉祥想借此立功回京,想都不想,薛韶比曹吉祥还可恶,王振更不想在京城看见他。

  好不容易才把他们叔侄两个都排挤出京……

  “朕想了一下,若开海禁,朝中怕是要动荡一阵,将薛瑄叫回来吧,依旧命其担任大理寺少卿,有他镇着,纷争或许能少些。”

  王振:……

第747章

  皇帝没听见声音,抬起头来,蹙眉:“嗯?”

  王振笑吟吟地给皇帝递上试好温度的茶,笑着颔首:“是,臣这就命人拟旨发到内阁。”

  皇帝见他一脸高兴,没有任何异样,也高兴起来:“先生,薛瑄脾气或许不好,能力却不错,品德亦出众,先生以后要好好和他相处。”

  王振笑着点头:“只要他一心为陛下办事,便是让臣给他擦靴奉茶,臣亦甘之如饴。”

  皇帝:“朕就知道,先生最识大体了。”

  王振微笑。

  走出大殿的王振暗暗咬着牙齿,他们叔侄两个还真是阴魂不散,走一个,来一个!

  内阁也没想到。

  想到薛韶通过曹吉祥刚递上的折子,陈循率先道:“薛瑄的确合适。”

  一个阁老表态,而作为首辅的杨傅又和薛瑄关系不错,更不会反对,其他阁老也就答应了。

  于是大章一盖,完事。

  陈循是个很有趣的人,他现在正要用薛韶和潘筠。

  尤其是潘筠,这次她的海船出行,他一直派人关注,虽然人在京城,对泉州的事却了如指掌。

  所以他将盖好的圣旨放到吏部尚书曹鼐案上,顺口就问道:“潘洪还在大同巡边吗?”

  曹鼐接过圣旨,顺口应了一句。

  陈循道:“潘洪能力出众,自他出巡,解决了边军好几个问题,且冬天快到了,不如召他回京详述北边事宜?”

  曹鼐:“潘洪是都察院的人,这事得和王文提,不过王文这人小肚鸡肠,他一直记恨潘洪,尤其现在薛瑄又要回来了,只怕更不愿将潘洪调回来了。”

  陈循笑了笑道:“他不调,吏部给潘洪换个官职就是了。”

  曹鼐:“……陈尚书是在给潘洪徇私吗?”

  陈循:“陛下已经命鸿胪寺杨善使倭,不日就要从天津卫出发,开海禁一事已有七成的可能,只要潘筠的海船能拉回第一船白银,这事就铁板钉钉了。”

  “此事为何要交给潘筠?”

  曹鼐更想由朝廷主办此事,他道:“潘筠乃民间之人,将国之重器交给她……”

  “此事不宜推迟,交给她是最好的,除了她,谁还能在朝廷未与倭国定下国书前开采银矿?又有谁肯将这泼天的富贵拱手让给朝廷?”

  曹鼐一想还真是。

  除了她,谁发现了银山不是藏着掖着自己开采,竟会上贡给朝廷,甚至为了解决海禁之策广而告之,吸引无数的人去挖矿?

  曹鼐垂眸思索:“你说,她是大忠,还是藏奸?”

  陈循不在意道:“我不管她心中是奸是忠,论迹不论心,我只看她怎么做。”

  他道:“此次江南大灾大祸,她可拿出了不少钱粮赈灾。”

  曹鼐却摇了摇头道:“如此高调,分明是在求名,有大奸之兆。”

  陈循摸了摸胡子,左右看了看,发现无人留意他们这边,就低声和曹鼐道:“杨首辅生前曾交待过我。”

  曹鼐抬头:“嗯?”

  “潘筠这人心中无君父,却有百姓,尤重义气,这样的人不是大奸之相,至于你说她贪名……”陈循顿了顿后小声道:“我曾去几座寺庙打听过,她修的可能是功德。”

  “什么玩意?”曹鼐失声,意识到自己失态,立即稳重起来:“你向和尚打听道士的修炼方法?”

  陈循瞥了他一眼:“少见多怪,他们修炼之人消息灵通,最了解道士的只能是和尚,我不去寺庙打听,难道去钦天监打听吗?

  钦天监的尹松是潘筠的师兄,我只要过去,他就能收到消息,我还能打听出什么来?”

  陈循小声道:“这个方法还是徐御史教我的,果然,那些和尚只是听了她的行事作风,便猜出她是在修功德,且在利用山神的声望修功德。”

首节 上一节 637/7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