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82节
潘筠:“我知道,您怕我不能接受父兄家人老去,走火入魔做出有违天道之事嘛,您就放心吧,《道元法则》我倒背如流。”
王费隐:“说到《道元法则》……”
“哎呀,这个,那个,天是不是要黑了?”潘筠立刻起身,冲还在打扫卫生的妙真喊道:“妙真,看看村里有没有人卖肉,我们买一块做晚饭。”
妙真应了一声,放下抹布,走到门边觉得不对,回头问道:“小师叔,你怎么一脸心虚?”
“胡说,我怎么会心虚?”潘筠擦掉额头上的汗。
王费隐无语的看着她,冲妙真挥了挥手,等妙真离开了才道:“哼,心虚什么?我是想告诉你,天师府要在《道元法则》上多加几条,邀请天下各名观去龙虎山讨论,我二月就要离山去龙虎山。”
潘筠呼出一口气,然后皱眉:“怎么还加?都这么多条规矩了,加上《学宫守则》,我头都快秃了,以后出门是不是还得先翻一下两本书,看看是先迈右脚,还是先迈左脚?”
“你少抱怨,规矩再多也不耽误你犯事,我问你,上次在常州府,你犯了几条法则和守则?”
潘筠摸了摸鼻子不语。
王费隐哼了一声,挥手道:“你也去吧,去村里找一下小十一,把她带到山上吃顿肉。”
“哦。”
小十一被寄养在王小井家,只是几个月不见,不仅被养得白白胖胖的,还开朗了许多,差点都不记得潘筠了。
小六子等人在她脑海中的记忆也在不断消退,再过几年,她可能就不记得这些哥哥姐姐们了。
她年纪太小了,不记事。
而且,那次差点饿死之后,她醒来就忘记了很多事情。
潘筠知道,人对于自己较为痛苦的记忆,大脑会特意去遗忘,去模糊。
明明应该是很记忆深刻的事情,但就是会沉到记忆深处,即便刻意去翻找,也变得模糊,甚至,直接就找不到。
所以她没说什么,只是抱着她上山,一山的人围着她玩了一阵,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又将在吉安县买的新衣服新鞋子给她,然后就把她扛在肩膀上送到山下去。
潘筠站在山口看她向小井娘奔去,被牵住小手后一蹦一跳,心情也忍不住飞跃起来:“她这样也不错。”
王璁:“小师叔,我已经让商号把小六子他们的画像带到外地,还翻了好几个人贩子的窝,目前都没找到人。”
潘筠声音低落:“把画像带上,商队所到之处都问一问,能把人找到最好,找不到……”
她顿了顿,到底是自己资助了好久的孩子们,声音低沉:“再看看吧。”
王璁应下。
他抬头看了一眼山顶,提议道:“不如请薛韶帮帮忙吧。”
他道:“他叔叔是大理寺少卿,当官的要是认真去找人,还是有很多渠道的,而那些渠道都是我们摸不到的。”
潘筠若有所思:“倒是可以一试。”
对薛韶,潘筠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她直接就和他说了。
薛韶直接就答应了,这又不是坏事,且打拐也属于大理寺职责范畴。
“不过你别抱太大希望,去年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玉山县乱得很,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被人抓去了,还是自卖自身,或是……当时人流量大,怕是很难找到。”
潘筠:“我有心理准备。”
薛韶就给他叔叔写信。
薛瑄没想到,薛韶久不给他写信,突然给他写了厚厚一包信,打开,里面是十张画像,还有一张薄薄的信纸。
薛瑄将画像压住,先看信,一旁的长随忍不住笑道:“大公子还真像老爷您。”
薛瑄一目十行的扫过,随口道:“我可没有他这份心气,你知道他现在干什么去了吗?”
长随笑着摇头。
薛瑄叹息一声道:“他到底还是修道去了。”
长随没想到,愣了一下后道:“薛太虚这是要带坏族中子弟啊。”
薛瑄:“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子孙亦各有前程,薛韶不是三岁小儿,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想,他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老爷既然理解,为何又如此怅然?”
薛瑄叹息:“只是人生苦短,我怕他走错了路,将来再想回头,会发现时间不够了。”
他摇了摇头,苦笑道:“从前总觉得父母管教子女,想的太多,以至攥紧手中的风筝线,反倒使风筝坠地,可现在轮到我,方知,这是不由自主。
明知是不好,不该的,却还是忍不住去想,去做。知行不一……”
薛瑄摇了摇头,显然是对自己失望不已。
长随有听没有懂,决定沉默以对。
他对老爷经常这样,薛瑄也习惯了。
看完信,就拿过画像仔细看起来:“天灾人祸,人得送到安定繁华的地方出售才能赚大钱,就从京城开始找起吧,以京城为圆心向外寻找。”
第812章 开启海贸
官府办事的速度向来慢得出奇,尤其是案子。
而牵涉广的案子,只会更慢。
所以初四朝廷开印复工后,潘筠没有急着去吉安找邬县令,而是先去了一趟泉州府,顺手把王璁放在泉州。
过年的时候,王璁诚心祷告,给自己算了一卦,这一趟出海乃上上签。
妙真便根据天象给他算了适宜出海的日子,正月二十一到二月初二之间。
王璁打算提前去泉州府做准备。
既然要出海,自然不能只盯着银山的白银,王璁可是想在海贸上打下一片天空的人。
他在倭国半年的时间里做了不少调查,倭国上层阶级,如各地大名,其家族成员最喜欢的是大明的书籍、精美的绸缎、瓷器和金银饰品。
其中书籍的性价比最高。
不过,他们也不是什么书都愿意付出高价,因倭国是大明的藩属国,文字亦为汉字,且推崇唐宋文化,倭国国内的中原书籍不少。
拿过去的书想要卖出高价,要么是孤本或是重要刊本,否则,就是他们国内没有的书籍才行。
他们是看内容付费的。
王璁从回国后就在准备了,泉州府的书店都被他逛过,在吉安时也翻找了不少书籍。
这一翻,他倒是翻出了不少好书,兵法谋略,这些不能拿到倭国去,倒是可以给小师叔看一看;
唉,小师叔心肠本就不够红,再读这些兵法谋略,人性剖析,心肠会不会更黑呀?
医书、本草一类的书,王璁顺手塞给陶岩柏和妙和师妹,有多余的,就给老倭们带一本,物以稀为贵嘛,带过去的书不能太多,不然显得不珍贵。
其他的匠类书籍,他也是能带的就带一本。
讲天文地理的,他也是先给妙真和在京城的二师弟留一本,剩下的再每样挑出一本来带去倭国。
这么一通寻找,他挑出来的更多是儒家的书籍。
潘筠翻了翻后点头道:“儒家好啊,教人为善,教导人仁义礼智信,不错,不错,多带几本。”
王璁也觉得自己选得好:“我去过益田君的书房,他们甚是推崇儒家文化。”
潘筠颔首:“毕竟同出一源,怎能不喜欢?我看倭国也很应该来个变法,重新思考取才之道,我们的科举就很值得学习。”
潘筠把书都塞给王璁,道:“你可以和益田君提议一二,将来我们要与倭国常来常往,倭国越好,我们才能越好,我们是希望他们能和平昌盛,与我大明共赢的。”
王璁应下。
王璁也就在书籍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余绸缎、瓷器都很好选,直接选用当下最流行的便可。
能在江南流行开来的花色自然是最好的,到了倭国也很好推销,直说是大明今年最流行的绸缎便能卖出高价。
而倭国的中上阶层的喜好就较为复杂,绸缎、棉麻和茶叶都是他们的最爱。
而中下层,便宜的瓷器和棉麻布料最受他们欢迎。
除这些外,大明的铜钱深受倭国各个阶层的喜爱。
但铜在大明亦为管制用品,铜钱自用可以,想要出口不可能。
之前海禁,海船是走私,不少人都一船舱的往外运铜钱,只要不被水师查禁,漂洋过海,便能换回来不少白银。
所以海寇们喜欢打劫大明的商船呢,只要能截停,便能赚很多钱。
海禁未开前,王璁第一次接触到海船,老实得很,自然不可能藏匿铜钱出关;
现在海禁开了,就算是为了小师叔和三清山的风评,他也不会走私。
所以到了泉州后,他让管事们把货物都做成货单,兴冲冲的拿去市舶司报单。
刚过完年,各级衙门都很忙,只有市舶司闲得都快要长蘑菇了。
王璁是第一个上门来报单的,不仅经手的官员们热烈欢迎,就连市舶司的头——曹吉祥都跑出来亲自接待。
王璁受宠若惊,忍不住道:“曹大人,我小师叔今日不过来。”
潘筠一到泉州就跟陆知府嘀嘀咕咕去了,这两天他这个师侄都只在临睡前才能见到她。
曹吉祥笑眯眯地道:“王道长这就小看咱家了,我们这是公事公办,与潘筠无关,当然,你小师叔于开海禁一事上有大功劳,这也让我们市舶司知道,我们是一起的。”
曹吉祥暧昧的拍了拍王璁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王璁表示明白。
海禁刚开,民间蠢蠢欲动的商人很多,但目前还没人敢做第一人。
或者说,大家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但目前还未有人来市舶司报单。
所以王璁来报单,不仅在市舶司内震动,在整个关注泉州市舶司的人群中也好像油锅入水一般炸了。
他刚从市舶司出去,立即有人热情的迎面上来,拉着他去酒楼里喝酒。
没有船,想做海贸生意的,想蹭他的船出海,王璁答应了,不管是人还是货,付船资就好。
他有三条船,一条船留在倭国给小伙伴们做退路,两条他带着,而他现金少,即便有小师叔他们支援,也买不够两条船的货物。
他可一直等着他们上门呢。
也有有船的商人找上门,他们则是想跟王璁结伴出行。
谁都知道,潘筠在剿匪一战中有大功,更不要说玄妙和陶季在倭国杀寇,杀得倭国海寇是鬼哭狼嚎。
因为是民间自主行为,且涉及番邦,所以官府只是收集信息,没有对此发表看法;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