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596节
小朱常洵闻言,也不由得低下头盯着大明硕大的疆域看起来。
这时候,一个金吾卫突然从一层疾步而上,拱手躬身道:“报,万岁爷,徐大人、王大人和李大人到了。”
徐光启、王象晋和李之藻终于到了。
万历闻言,毫不犹豫道:“宣。”
很快,徐光启、王象晋和李之藻便联袂而来。
三人貌似还淋了点雨,那头发都黏一起了,那官袍也有点湿了。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万历便关切道:“来人,取干毛巾来,子先、子进、振之,你们先擦擦,这里面可比外面冷多了,别着凉了。”
三人连连谢恩,随即接过干毛巾擦起来。
万历见他们擦的差不多了,这才问道:“振之,你也来过这边几回了,这边要什么时候才会降温你知道吗?”
呃,降温?
李之藻回想了一下,随即小心道:“万岁爷,这已经算是降温了,七八月份的时候这里更热,如果要等到不太热,那最少得十一月乃至十二月。”
啊?
这意思最少还得等两个多月?
万历闻言,不由微微皱了皱眉头。
徐光启却是兴致勃勃道:“万岁爷,这天气好啊,太适合种植水稻了。
微臣早就听闻琼州府那边的水稻一年能种三季了,这边看样子更没问题,这边雨水也足得很啊。”
这天热和下雨到你这竟然都变成好事了!
王象晋竟然也跟着连连点头道:“是啊,万岁爷,很多瓜果蔬菜也喜热喜雨,这边怕是能一年四季种个不停。”
这种痴迷于道的人好像再恶劣的天气都不在乎。
行吧,你们喜欢这里的天气就好。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奴儿干都司那边怎么样了,三江平原适合种些什么你们都试过了没?”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微臣试过了,那边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都没问题,而且那边地肥得很,再加上肥料充足,产量那是比松嫩平原还要高。”
王象晋也连连点头道:“微臣也试过了,那边种黄瓜、萝卜、番茄、辣椒、茄子等都没问题,还有大白菜、土豆和红薯那产量更是高的惊人。”
那就好。
奴儿干都司的开发是没问题了,只需拉人过去就行了。
万历闻言,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果断道:“那你们就在这边试种水稻和瓜果蔬菜吧。
蓬莱岛和方丈岛你们先别考虑了,蓬莱岛那更热,方丈岛太远,都不大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和瓜果蔬菜。
你们就全力开发吕宋岛,朕已经命人大致去丈量过了,从马尼拉到达古潘这一片大平原最少有三亿亩地。
我们只要能把这三亿多亩地开发起来,这里就能变成整个南洋的大粮仓了,到时候我们就不用考虑从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转运粮食的问题了。”
这里又是三亿多亩地!
徐光启和王象晋闻言,那都不由得双眼放光,连连点头。
这边开发起来其实没这么容易。
万历想了想,随即细细解释道:“这里的天气的确适合种植水稻和瓜果蔬菜,一年四季不停的种估计都没问题。
问题就是,这么种会让地里的肥力越来越低,种出来的东西产量那肯定也会越来越低。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考虑大量施肥才行,奴儿干都司那边生产的肥料就不要想了,路途太远,运过来的成本比产出的粮食价值都高。
我们只能在这边想办法造肥料,鱼骨粉的问题不用考虑了,朕已经命渔船在这附近试过了。
这附近海域的鱼很多,一天捞个几百万斤乃至上千万斤都没有问题。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边并没有大片沼泽,没有足够的淤泥,我们能大批量的造肥料吗?”
这个其实问题不大。
王象晋想了想,随即小心道:“万岁爷,其实海里的淤泥也能造肥料,而且,海里的淤泥比沼泽里的淤泥和河里的淤泥都要肥。”
海里的淤泥都能造肥料?
万历闻言,不由诧异道:“海水不是咸的吗,海里的淤泥那肯定带有很多盐啊,这海里的淤泥造的肥料施多了不会让田地变成盐碱地吗?”
这个自然是有法子的。
王象晋细细解释道:“万岁爷,这海里的淤泥其实可以洗掉里面大部分的盐水。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大河边挖个巨坑,以闸门控制河水灌溉,用灌溉法来洗盐水。
我们可以将海里挖来的淤泥直接倒巨坑里,然后放大量河水进去冲洗浸泡一天左右,让盐水和淤泥分离开来,然后另一边的闸门打开,将水放出去。
如此洗上三四次,海里的淤泥就没多少盐水了,用来造肥料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问题就是海里的淤泥不好挖,民间如果不是正好海边河口有淤泥滩那一般都不会用这法子造肥。”
这海里挖淤泥着实有点麻烦。
不过问题不大。
万历闻言,琢磨道:“这边海里的淤泥倒是不难挖。
朕已经命人去测量过了,这海湾里很多地方深度都只有三丈多,我们专门挖泥的机器如果装在飞梭船上,就可以用蒸汽带动挖淤泥了。”
这法子好啊。
王象晋闻言,不由满脸兴奋的点头道:“万岁爷英明,这样我们就不用愁肥料的问题了。”
宋应星闻言,那更是双眼放光,跃跃欲试。
万历见状,干脆道:“长庚,还是你来帮子进吧,挖泥的船、造肥料的作坊,还有洗盐的池子都由你来负责。
你最好把造肥料的作坊就建在洗盐的池子旁边,这样只要装上一个挖淤泥的机器伸洗盐的池子里就能不断的造肥料了。”
宋应星闻言,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第625章 海上新霸主
十月中旬,吕宋还是很热。
不过,雨倒不是天天下了。
万历都把武举会试和殿试给办完了,这会儿他都开始关注吕宋的开发了。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晴空万里无云,气温还不是很高,正是出行的好天气。
宋应星督建的造肥作坊正好也可以开始造肥了。
万历干脆就带着小朱常洵和宋应星上了飞梭船,直奔马尼拉城旁边的大河口而去。
此时马尼拉城堡对面的河岸上都已经挖出好几个巨大的泥塘来了,上十万守备营将士还在那里不停的挖呢。
这边建的作坊跟奴儿干都司那边还不一样。
奴儿干都司那边的作坊都是一台挖淤泥的机器,一台搅拌机和一台粉碎机。
这边的作坊却是一排又一排的机器,而且,作坊里还在不停的建大凉棚。
那大凉棚一个怕不就有数十丈方圆,看上去比威远战舰都大得多。
这会儿大凉棚都建了一排了,上十万守备营将士还在那里不停的建。
小朱常洵一看这壮观的场景,那都不由得赞叹道:“长庚,好大的手笔啊。”
这可不是我手笔大。
宋应星连连谦虚道:“殿下,微臣还没这么大的手笔。
这些都是万岁爷的手笔,这建作坊的人都是万岁爷调来的,这些建作坊的材料也都是万岁爷命人拉过来的。”
此时,他们乘坐的飞梭船都已经靠上一个泥塘外的码头了。
很快,单思南便带着两队六十余个金吾卫把码头四周护得严严实实。
万历见状,立马示意李玄成抱起小朱常洵一起踏上码头。
他走近泥塘一看,那都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这泥塘好像还是刚建好的,还没有一点淤泥,里面的一切他都能一览无遗。
现在大明的建造水平那也不是一般的高了,简简单单一个泥塘都能看出来。
这泥塘建的着实好,整体看上去就跟一个船底仓一样,两边高中间低,中间还有一个丈许宽的槽子直通对面挖淤泥的机器下面。
而且,泥塘里面和泥塘四周都铺满了厚厚的青石板,所有青石板那都铺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看上去舒服得很。
他正看着呢,一艘拖着巨尾的飞梭船已然开到旁边泥塘的码头旁停靠了下来。
紧接着,那飞梭船上就翻下来一个长长的木槽,那木槽尽头的木门一打开,那淤泥就像流水一般往泥塘里面流去。
不一会儿,那艘飞梭船就放完淤泥,收回木槽,离开码头,顺流而下,直奔海湾而去。
万历看了看那泥塘里还未装满的淤泥,不由得问道:“长庚,这一塘能装多少淤泥啊?”
这个怎么说呢?
宋应星想了想,随即小心道:“万岁爷,这个我们还没称过。
现在我们都是每个泥塘下二十船淤泥,然后开始灌溉浸泡。
如果按飞梭船的载重,每一船都应该在五万斤以上,二十船加起来就是上百万斤。”
这一个泥塘最少要灌溉浸泡三天,也就是说,三个泥塘轮番来才能保证每天产一百万斤左右的肥料。
吕宋岛这片平原哪怕只开发一半用来做良田那最少也有一亿多亩,按每亩每季施肥五十斤,每年种两季,那就需要一百多亿斤肥料。
如果按一百万斤左右一天的产量来算,那得一万天才能造出这么多的肥料来。
很明显,这肥料产量还不够,远远不够。
一年才三百多天,这产量最少要翻三十倍才勉强够用。
这还只是在一年只耕种两季的情况下,如果一年三季轮番耕种,那需要的肥料更多。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这样的泥塘最少要挖一百个,这边海湾挖完,去北面达古潘所在的海湾挖,同样要挖一百个。”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