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141节

  就像学堂似的。

  新成立的炮兵营专门腾出几间屋子,给他们当做教室,每天都要到教室里学习。

  每个人收到自己的那份册子,册子只能留在教室里,进出都要上交,有专门的军官保管,看到册子里各种五花八门的题目,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

  出题的人把每道题目出的刁钻,刚好卡在大多数人垫脚伸手才可以够到的地步。

  也就说会做,但是不精通,需要用力的想,想破脑袋的那种。

  “这字迹应该是女子的。”

  “母夜叉。”

  “对,就是母夜叉。”

  教室里,黑着脸的炮兵官兵们一个个破口大骂,只想出一口气罢了。

  听到手下们取的外号,王信面色复杂,想笑又不敢笑,回去后当做笑话告诉了晴雯。

  晴雯别看要强,其实并不聪明。

  第二天没头脑的告诉了雪雁,雪雁更是个没头脑的,当着薛宝钗的面告诉了自家小姐,满脸不服气的为小姐打抱不平。

  “小姐多好啊,用尽了心思,他们还不领情,说小姐是母夜叉,信爷也不管管,实在是没良心。”

  雪雁声讨王信。

  薛宝钗低着头悄悄的笑。

  紫鹃无语的去拍打了雪雁,雪雁一脸委屈,哭诉道:“你要打去打信爷,信爷才没良心,你欺负我做什么。”

  傻雪雁把一屋子人都逗笑了。

  惜春最小,跟着人们一起笑;迎春最怯弱,是个没主意的,让她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个字一个字的乖乖抄写;探春听着别人讨论王信,家里最神秘的客人,眼睛却盯着册子,不知道她想些什么

  王信这些天没有闲着,自己的手不能被白摸,当然去兵部狮子大张口,有枣无枣打两杆,总不会亏,缠着员外郎陈言,陈言被烦的头皮发麻。

  光两千套棉甲,陈言就认为王信疯了,还敢提出要铁甲。

  把兵部拆了也拿不出来。

  这些东西谁家不是宝贝,积攒了多年的家当,兵部一时间去哪里才能凑出,当然是没有的。

  王信也知道自己要的过分,不过自己要的多,别人给的少,那也是给了;自己要的少,别人说不定就不给了,所以自己一点也不脸红。

  第二天,王信又来到兵部。

  “王将军,陈大人不是说考虑几天吗,你怎么又来了。”兵部的官员又看到王信,顿时头大了起来。

  王信笑道:“陈大人多忙,我怎么好耽误陈大人的时间,所以早点办完,我好早点消失,不耽误陈大人别的事情。”

  官员的嘴骗死人。

  真听了官员的话,能把黄花菜拖凉了,拖到最后连影子也看不到。

  那人也无语。

  铭公公对此人的态度已经传开,不少官员虽然鄙视太监,却无人敢得罪太监,至少在京城如此,别看读书人骂得凶,那都是在地方上。

  而且此人又是武官,仗着太监的势,倒也没有丢脸的,他又不是读书人,要什么读书人的风骨,那才是可笑。

  陈言躲了出去。

  王信也不急,不会催的陈言翻脸,也不会任由陈言拖延自己,于是在衙门里坐着等,并不是一定要见到陈言,而是传达自己的态度。

  官场嘛,事情都是磨出来的。

  不能急,也不能不急。

  就是一份磨人的活,急性子的人在官场可不行,天王老子来了也得被磨的没脾气,所以很多官员最后都是一个模子出来似的。

  喝了两轮茶,王信才打算离开。

  刚好进来一名吏员,问道:“请问是王信将军。”

  王信连忙起身,客气的回道:“正是。”

  “请王信将军跟我走。”那人客气的请道:“部台大人要见你。”

  王信还有些没反应过来,那人强调:“张部台。”

  王信明白了,张吉甫要见自己,他要见自己干嘛?心里疑惑,不再耽误,跟着那人离开,一路上心里都在琢磨此事。

  张吉甫看重自己的本事,出手不让自己留在扬州,说明他是个想做事的人。

  自己倒无所谓。

  张吉甫要是给自己的多,自己也不是不能卖。

  过了一会,比别的班房要大不少,那吏员请王信在外间等候,外间有几张桌子,坐着几名文书,有名文书热情的招呼王信。

  不久,吏员请了王信进去。

  等王信离开,几名文书忍不住互相打听。

  “那位就是王信吧?”

  “是他。”

  他们的消息灵通,知道不少的事。

  “见过部堂大人。”

  王信再次看到张吉甫,感觉比起在金陵,张吉甫变得规矩了些,只是不知道这规矩是他立的规矩,又或者别人给他立的规矩呢。

第141章 要靠王信

  书吏送别了王信,回来时捧起自己案几上的勘合簿,轻声轻脚的进入,小心放到部台大人的案桌。

  “他走了?”

  张吉甫淡然问道。

  书吏知道部台大人指的谁,连忙答道:“王将军已经离开。”

  张吉甫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见部台大人心情愉悦,书吏想要在部台大人面前多留下好印象,于是笑着说道:“这王信将军真不错,如果是别人听到要去边镇轮守多半会推诿。”

  虽是讨好部台大人,但也是真心话,那书吏最后说道:“王信将军如此人品实在难得,唯有部台慧眼识人,一早把王信将军给留下。”

  王信是地方轮班入京的将领,迟早要回到地方上去。

  按往常的规矩是三年,不过因为东南战事的原因,金陵那边往兵部递交了申请,要把王信调回去,后来被张吉甫给拦住了。

  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他们也是因为部台要单独见王信,身为签押房里的文书,他们当然要了解此人,调出此人的履历,才得知此人与新任部台的渊源。

  地方的地方军入京叫轮班,京营也有军队到地方叫做轮守。

  轮班的多,轮守的少。

  京营处于京师之地,而轮守一般在边地,又或者山区险要之地,一般情况下,京营的军士们是不愿意去轮守的,都当做一件倒霉的事,特别是凶险之地。

  张吉甫虽不动声色,内心却也是满意。

  王信虽然要的不少,对比起缺额却不算什么了,如果用他能保住雁门关地区,这笔买卖极其的划算。

  只是越发可惜。

  此人明明是自己先看上的,奈何被太上皇抢走了。

  王信离开兵部,那铭公公对自己的态度,原来是因为太上皇,如果有的选,自己更愿意是张吉甫。

  因为太上皇的目标太大了。

  未来自己不好调头啊。

  如果靠的是张吉甫,以后万一皇帝亲政,法不责众,就算皇帝要出气,也是找那些高个子的,轮不到自己身上,又靠着林如海的关系,不但自己会没事,说不定摇身一变又是皇帝那边的人了。

  现在好了,很快自己身上就会多一道太上皇的印记。

  好处也很大。

  以后可以横着走。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无论是太上皇还是张吉甫,他们都具备合作的基础——要叫马儿跑,得叫马儿多吃草。

  自己不怕做事。

  自己的优势就是带兵,如此独到的优势,自己不发挥才是浪费,上天都会看不过去的。

  所以让自己带兵打仗,不但不是坏事,反而对自己是大好事。

  让自己打仗可以,但是打了胜仗立了功,朝廷就要奖励,而且打仗的物资要给足,实在无法给足物资,那就给足自己便利,起码能让自己动手来养活自己。

  从这方面来看,获得太上皇的重视也是好事。

  现在可是太上皇说的算。

  他能升自己的官。

  自己升不升官倒不是最紧要,可自己不能辜负了跟随自己一场的属下们,辛辛苦苦卖命一场,用性命拼来的功劳,不能流血又流泪。

  原来已经够忙了,看来还要抓紧。

  王信知道留在京城的时间不多,越是如此,越是要抓紧操练。

  边地。

  九边是大明在北部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因为大周忌惮大明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覆灭,所以倾力消灭了瓦剌和鞑靼,很长的时间北部没有威胁,以至于初期并不重视九边,而是四方均衡的态势。

  四个异姓王分守四方,开国八公镇守腹地。

  后来随着北部胡人的崛起,从大胡到东西胡,又乃至西胡分裂数部,北边的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大漠激烈内斗变得越发不稳定。

  东胡强势,西胡诸部纷乱,又有准格尔汗国的崛起。

  九边越来越重要,大周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军费年年升高,却依然形势急转直下,经常有胡部入侵关内烧烧掳掠,边军阻挡不住。

  太上皇当政时期,打压勋贵,提拔武将,重建九重镇。

  这些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

  为了防止武将养兵自重,以文制武,设立巡边御史,统一九边制度等,取代最初由勋贵担任的九省统制等职务。

首节 上一节 141/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