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54节
这守备倒是实诚,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王信摇了摇头。
有些话说出来,就有些惹人恨了。
因地制宜,有些事情当然不好,比如自己投靠勋贵,如果都像自己一样,武将投靠勋贵,最后就是勋贵死灰复燃,重回大周开国之初的态势。
要说太上皇的许多举措,从实际效果出发并无错,反而是对国家长治久安有利的。
就是这大周,百年承平总不是假的。
只是任何事都有代价。
享受了百年太平,坏的一面自然也要承担。
犹如喝水不忘挖井人。
喝水的人很幸福,可挖井的人就很苦了,这就是大道,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前人不挖井行不行,也不行,后人得渴死。
所以有句话最为合适——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
相反勋贵的问题反而是放在后面,为了保障军队的存续,就需要将领抬头看路的本事,所以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是需要具备一定能力的。
犹如岳飞。
普通人看到的问题,他难道看不到?
他只是选择了一条对国家对百姓最好,而不是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已,他也不想死,可他面对昏君奸臣,没有了其他的选择。
其他的选择,必然会对国家和百姓带来更大的灾害,因此含泪选择舍生取义。
而不是有些人说的他愚忠。
所以王信一直认为自己不如岳飞。
也正是如此,王信一直把岳飞和戚继光当做自己最崇拜的人,崇拜的是这股精神,你可以做不到,但是你要明白这是最伟大的精神。
那么守备的解释,在王信的心里就是能力不足的问题。
能者上,庸者下。
能做到这样地步的国家,古今中外几千年也没有几个,王信感觉自己也很难做到,所以才没有指责,而是接受了守备的理由。
吴士功接触了新来的将军半日,虽然年轻,却性格沉稳,待人有度,吴士功暗自点头,对这位游击将军的印象还不错。
了解了自己的防区,可谓到处是漏洞。
王信也没有太多的办法,难怪代州的大户和官员着急,毕竟看得见问题的人,连普通人也不少,不过看得见问题,不代表能解决问题。
看得见问题,又能解决问题,这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区区不才。
刚好是人才。
王信笑了笑,很快把自己的防线开始整合。
自己升任游击将军,原本有六个名额,新的属下达到忠心耿耿之后,就会奖励一个,所以总计有了十二个名额,原来的属下们已经过了一遍,现在到了大同,十二个名额虽然不能含括所有将领,却也能把自己看得顺眼的人过一遍。
是表面说好话,又或者不会表达自己,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没人能瞒过自己。
当然,初步的接触,不可能有很好的提升,这一段时日的接触,也是让属下们了解自己,自己也提出要求,互相磨合的过程。
把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排除在外,已经很完美了。
百余里的边关兵堡,大概剩余七八百人,这七八百人,王信一股脑撤掉了,只挑选剩下的一百多人,至于兵部在册的将领,一部分招揽,一部分空置。
被空置的将领也不知道自己被空置,王信也会说好话,互相哄着嘛,然后从代州重新招募士兵。
同时也为淘汰的几百老弱,寻找吃饭的地方,一股脑送给大户们,大户们捏着鼻子接受了,家里多了些廉价的长工,可惜年龄大了点。
还有一些少年兵,少年兵留下,全部丢给陈老教头那里。
才来到雁门关十日,干净利落。
雁门关的举动,许多人在关注,两百里开外的大同城,节堂里坐在案几后的一个胖子,听完手下送来的消息,眯起了眼睛。
“这人想干什么?”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高个子,手指关节粗大的将领不以为然的笑道,“不过属下很好奇,他才来雁门关几天就如此用人,他凭什么?恐怕对下面的人都不熟悉吧。”
冯胖子点点头,认可属下的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谁都懂得道理,所以新来的雁门关主将大动防线,上头就算不满,也不会表达出来,而且还会支持。
可这三把火烧了,再想有所调动,上头不会轻易答应了,不可能任由官员去折腾。
新官的优势就是这三把火,用完了就没了。
所以聪明人只会借助三把火的威势,引而不发的去压服手下的人,掌握了局面后,甚至不会动用三把火,更会获得上头的认可。
相反,如果提早动用三把火,后来发现自己用错了,再想使用也没了。
所以稳妥的人,一定会等摸清楚形势后,摸清楚了属下人心,有了相信的人等,才会决定动不动用三把火。
“此人年纪轻轻已成为游击将军,关系深厚,意气奋发,年轻得志,倒也不奇怪。”旁边的幕僚分析道,提出了想法:“既如此,是否先不动此人?以免朝廷猜疑。”
冯庸摇了摇头拒绝,“不管他是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先捏在手里头,要是能听话嘛,再留他不迟。”
多年来的老路数。
听话的将领就控制住留下,不听话的将领就送去前线害掉。
幕僚提醒道:“主公在朝廷的名声越发不好,如不能加以改善,扭转名声,恐怕朝廷会对付主公。”
既然那年轻人昏庸,那就留着嘛,非要控制在手里,年轻气盛,很有可能反抗,毕竟是京营的游击将军,万一死在了大同,只怕朝廷忍不了。
幕僚说出自己的担忧。
“哈哈哈。”
“朝廷忍不了的事情多了去,大户不交税,朝廷都能忍,咱们这些为朝廷守边的苦哈哈军汉,不过是不想有麻烦而已,朝廷为何就不能忍,不敢欺负大户,敢欺负咱们?”
那高个子武将桀桀大笑。
如此猖獗,冯庸却露出夸赞之色。
大同上下的将领,谁不是只认得自己,不认得朝廷。当然要跋扈才好,那些谨守朝廷规矩的将领,送去前线好了,死光最好。
幕僚无话可说,主公培养了太多心腹,这些心腹将领无视朝廷,整个大同的气氛变得无法无天,上回甚至打算截杀九省统制,只为了出口气。
第155章 还是来了
雁门关的动静闹得不小,连代州也有所耳闻。
几名本土乡绅来到知州衙门,吴宏请他们去了自己的大厅,让人送来茶水,讨论雁门关的王信。
年纪最大的那位郑永廉,原来是应天府唐县的知县,如今归乡养老,因为德高望重,本地信誉极高,大事小事都会被推举出来。
然后一身儒雅之气的叫做方士珍,其父原是户部郎中,自己也有功名在身,只是排名不高,因此不愿意去小地方做官,选择士林养望,本地的名士。
再是顾时,其兄在太原首府做官,本地的实权人物,偏此人又低调,可谁也不敢无视顾家。
几家互通姻亲,又有亲朋故旧,别看这小小的代州,可上到朝廷,下到地方,从六部到清流,一样关系广大,这就是乡绅。
知州也得顺着他们,不敢得罪,否则吃亏的是知州,而不是他们。
“每年提供给他四十万斤的草料,另外还有一千石的口粮。”吴宏向众人说道。
四十万斤草料,具体要分种类,还有分热天冷天,马匹的胃口也会变,往好了照料,大概每天二十五斤,四十几匹马一年的用度。
一千石的口粮,与班军不同,客军属于行军,士兵一日口粮按两斤计算,两百名士兵一年的口粮。
此人带来了两千人马,加上本地几百兵卒,所以要求真不高。
“此人算计老道。”
方士珍评价了一句,见众人望向自己,自信的说道:“把我们代州摸了个透。”
在场的都是人精,明白方士珍话里的意思。
地方不向官府交税,官府就不能向朝廷交税,全国各地都在拖欠,法不责众,朝廷也无奈,只能免掉各地的拖欠,重新开始,免得不好看,不体面,对朝廷的威望不利。
可免了一次,又有第二次,接着无数回,那些个按时缴,有或者不拖欠的地方大户们就不满了,认为官员为了自己的前程,不顾地方利益,被形容为利益熏心的小人等等,彻底败坏了名声,还失去了前程。
于是拖欠之风越演越烈,积弊难返,代州也不能免俗,何况代州还经历过兵祸,更有理由拖欠。
比不得那些富裕的地方,代州一年的两税是三千石余,另有马草五万包,其余食盐钞、茶芽、野味、翎毛等杂税另算。
这些年来,代州能交上去三分之一已经是好年景了,更多的是一成也交不到。
王信索要的粮是代州定额的三分之一,索要的马料又是代州定额的一半多点,马料比口粮要便宜,十五斤一包,一包三分钱,而口粮一包要五分银子。
这银来算,每年给他一千几百两银子。
刚好踩在代州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虽然心疼,却也不是不能答应。原本大户们拿七成,朝廷拿三成,现在多了一个人来分,三分代州。
如果是寻常年间,大户们自然不会答应,白花花的银子,怎么可能平白让出去。
要知道京城里的一套院子也才四五百两。
何况为了这几十万斤马草,上千石粮食,得费多少劳动力,老百姓虽然不值钱,可那是对大户们而言,要是外人来用自家百姓,恐怕连喝口水都得算钱。
“此人怎么样?”老者郑永廉更关心这个。
他年纪大跑不动,也不想跑,只想留在家乡安度晚年,愿意花钱买个平安。
“此人虽然年轻,可的确有点本事,说话有条理,主意很深。”知州吴宏慎重的说道:“此人又关系深厚,应该不是信口开河的人。”
“就怕他仗着有关系,不把我们代州放在眼里,只当个踏板。”方士珍反驳了一声,提出自己的担忧。
“当踏板无所谓,就怕他不用心办事。”
一直未开口的顾时终于开口。
有了顾时的表态,知州了然,看来与此人合作没问题,主要担心此人靠不靠谱,说话能不能算数。
“此人的履历而言,的确是百战百胜。”吴宏如此说道。
答非所问,众人却在沉思。
“捷报真假谁能知道。”顾时摇了摇头,突然笑了起来,“我听说大同那边的冯胖子和此人背后的关系有仇,加上冯胖子一心做事心狠手辣,所以我们不急,先答应他,至于何时送过去,总要等秋收嘛。”
顾时缓缓开口,其余人都在听,地位一目了然。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