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184节

  普通的将领是无法在朝堂上发声的,而自己能在朝堂上有人帮忙发声,虽然只是游击将军,却比很多参将,甚至总兵都要强势一些。

  再深思细想。

  张吉甫能看出是有人在朝堂上为自己发声,说明他看穿了陆仲恒,但这并不稀奇。

  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科道官,且一路升任到内阁,绝对是一个聪明人,哪怕他看上去做了一些蠢事,也绝对不是普通人想的简单。

  被看穿不要紧,只要态度端正才重要。

  “大同的局势比下官想象的要复杂,迫不得已又与冯节帅发生了冲突,不瞒阁老,冯节帅损失不少,大同原本就无法防备生胡诸部,只怕未来越发堪忧。”

  王信诚心道:“如果朝廷不愿意留下官在大同,下官恳请先允许下官给予生胡诸部一次重击,保证大同十年内无忧,朝廷再调走下官,下官心里也无憾了。”

  张吉甫久久无言,深深的看了眼王信。

  王信不怕张吉甫看,自己行的正坐得直,光明正大,不怕人拿镜子照自己。

  “你回去吧。”张吉甫不知道形容自己的心情,他其实一点也不信,可王信此人的生平,又容不得他不信,实在是矛盾。

  王信没有意外,起身准备告辞。

  “这几日不要出门,太上皇要见你,到时候会有人去找你,你随时等着。”张吉甫认真的交代一声。

  王信一脸震惊。

  这位传说中的太上皇,怎么想起要见自己呢,双方的地位隔得太远了。

第188章 回山庄

  荣国府。

  管家赶来告诉贾赦,贾赦得知王信回到京城,前去兵部交差,等交完了差就回来,于是派人去工部找贾政。过了许久,贾政回来后,得知王信还在兵部,感到奇怪。

  “兵部交差要了不了这许久,难道出了什么事?”贾政懊悔道:“早知道王信还没回来,我先去兵部找他了。”

  贾赦心里很讨厌王家,连带着不喜王信,奈何四大家的关系密切,关乎自身的利益,他再多的不满,心里也只能忍着。

  家里的弟妹和儿媳妇都忍了这么多年,何况再多一个王信,不过还是忍不住烦道:“该不会又出事了吧。”

  王子腾喜欢自作主张,强势出头,自己忍了,这王信别看着年轻,做事却有他的一套规矩,反而贾府哄着他,实在是倒反天罡。

  要不是贾府日子不好过,自己一定忍不下去。

  “应该不会。”贾政摇了摇头。

  贾赦皱着眉头,开口提醒:“你在朝廷当差,朝堂上的事情最清楚,反正你要清楚,我们两兄弟这么多年,没少受你媳妇的气。”

  贾政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喝茶,不发一言。看到弟弟的态度,贾赦心烦的不行,府里就没有一个能帮上忙的,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这些年里,夫人为家里还是付出了不少的。”贾政见到大哥的态度,知道大哥心里想的什么,过了一会,才淡淡的说道。

  面对贾政软绵绵的态度,贾赦有气无力时,心里有气,讽刺道:“我看环儿不错,是府里最有天赋的,你是他父亲,可不要浪费他的天赋。”

  贾政脸色一沉。

  见弟弟生气,贾赦心里才舒坦,也没再继续说下去。

  贾政瞪着眼看着自己大哥,大哥上次当着老太太和全家人的面,当众夸环儿天资聪颖,比宝玉还要强,其心思实在是恶毒。

  贾政见大哥躲闪自己的眼神,心里又悲又伤,气笑道:“贾环虽是妾所生,却也是叫你大伯的孩子。”

  底气不足,贾赦不再开口。

  这件事算自己的错?为什么不能夸贾环?自己夸了贾环,一屋子的人变脸,连老太太也生气自己,老太太是气自己么?

  不敢指责自己的媳妇,只敢欺负自己这个好人是吧。

  两兄弟见面不睦,向来如此,为了等王信,两人不再开口,各自喝茶,屋子里陷入安静。

  又过了一会,管家进来告知,“大老爷,老爷,信爷回来了。”

  贾政开口吩咐:“快去请来。”

  贾赦也忍不住好奇,为何去了如此之久。

  片刻,王信从外头被引进屋子,拱手笑道:“我来迟了。”

  贾政和贾赦起身迎接,王信的身份已经不同往日,虽然不到一年,可此人窜起的速度实在是快,贾赦还有些不适应。

  倒是贾政先开口笑道:“为何去了这么久?”

  “说来话长,被张阁老请了去。”王信解释了一句,最后说道:“张阁老让我这几日不要出门,随时等待宫里头老圣人的召见。”

  贾赦和贾政两人笑的和睦,刚才不快的气氛荡然无存,原本还比较寻常,等听到张吉甫的名字,两人顿了顿,再听到后面的话,两人惊呆了。

  按道理说,贾府毕竟是开国国公的门楣,不至于如此。

  可两兄弟名不符实太久了,贾赦只是个虚职,贾政也只是个工部的员外郎,没有机会私下见皇帝,更不提太上皇。

  勋贵和武将不同,武将多少要按部就班,勋贵因为爵位的超品,所以担任实职更多的是靠帝心,只要能获得帝心信任,随时可以担任军中高官。

  至于文官,文官更有规矩,反之就是太监。

  所以与文官的反应不同,文官面圣,心里再欢喜,表面也要端着,讲究个荣辱不惊,获得士林的好评,才更容易升官。

  勋贵更在乎圣人的信任,因此听到王信有私下面圣的机会,两兄弟内心惊起了滔天骇浪,比刚才听到张阁老还要震惊的多。

  不等贾政开口,贾赦激动道:“此事万万不可马虎大意,王兄弟这些日子一定不要出府。”

  心里对王家的不满,早就抛到烟消云外。

  贾政也开口道:“此事我在朝廷里多关注下,信兄弟有什么需求,切记不要生分,面圣之事关乎重大,再多重视也不为过。”

  两人连称呼都变了,生怕王信年轻,不懂其中的含义。

  王信只觉得可笑,两兄弟的才能实在是不足,面圣当然是大事,可最主要的事情,搞清楚局势才是最重要,不是面圣最重要。

  难怪王子腾要独树一帜,抢夺四大家的话语权。

  自己不反对与四大家的靠拢,也是因为有自己的需求。

  最初身份低微,需要有大佬庇护,双方各需索取,到了今日的地步,虽然已经入了朝廷的眼,可也更加离不开有一帮摇旗呐喊的人。

  自己严进宽出,注定了自己的小团队发展缓慢。

  那么为了团队的长远考虑,更加离不开四大家这样的外部势力,否则很容易是历史上浙江兵的下场,哪怕战斗力很强,可一旦朝中无人,轻易沦为别人的垫脚石被彻底抛弃。

  四大家这样的势力,名头足,但实力弱,能帮得上自己许多忙,又不至于太过强势,让自己没有拒绝的机会。

  比如贾赦,他要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自己随时可以翻脸。

  可要是张吉甫这种强势人物,更甚至周道丰,自己就必须牺牲很多自己的原则,因为双方实力悬殊过大。

  有舍有得,所以目前的四大家势力才是自己最好的合作对象,而且还很重要。不光要埋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一直是自己的做事准则。

  于是王信笑着问道:“我和冯庸的冲突,朝廷的主要态度如何?”

  听到王信的询问,贾赦和贾政才反应过来,差点忘记紧要的事了,感到不好意思,最后贾政才出来说道:“别的都还好,主要是兵部的李源,还有戎政尚书陶杰这些人,认为你以下犯上,不可助长此风,应该要严惩。”

  听到戎政尚书陶杰的名字,自己和他还有些瓜葛。

  当初自己在京营接到命令练兵,正是兵部和戎政尚书为了争夺京营改革权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还有李源,此人是兵部侍郎,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他?

  朝廷局势太过复杂,贾政能力不足,陆仲恒太年轻,王信叹了口气,问道:“林公有没有来信?”

  贾政回道:“我早就派人送信给如海,估算着日子,应该也快到了。”

  贾赦插不上话,闷闷不乐的坐着喝茶。

  王信点了点头,心里有了底,目前的话,按兵不动为上策,见招拆招。

  朝廷至少要等到冯庸回京后才能做出决议,以冯庸乘坐轿子的速度,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

  京城到扬州乘船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运粮的漕船更慢,因为漕船的规矩大,沿途需要清点,以及登记入册等等,更重要的是不在意效率利益,所以才需要一两个月之久。

  但如果是乘坐快船,埋头赶路的话,有时候大半个月就能赶到,还有更快的就是驿道快马加鞭。

  了解了下京城局势,贾政和贾赦也询问了大同的事,听到王信的战绩,虽然贾政和贾赦不懂兵事,也知道王信的厉害,只能感叹此人的带兵之能。

  最后两人亲自送王信离开书房,看着此人离去的背影,贾政还好,贾赦面上却有些阴晴不定,当初还是急了点,也不知道那孽障有没有闹出事情来,自己上回叮嘱了他,他应该不会坏事,要是得罪了客人,自己饶不了他。

  离开了书房,王信却在想着四大家的关系。

  自己不会小看这层关系,就像自己手下们,大家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必然是一致对外的,四大家当然做不到自己手下们的团结。

  可哪怕到了明年,贾府又衰败了许多,粤海将军还送礼物到贾府孝敬,可见四大家的底蕴之丰富。

  河西营外的集市,如果不是扬州商人和薛家的鼎力支持,怎么会有今日的繁华。

  很多人很鄙视商人,但是自己认为商业是最有效率的,使用不好工具,要怪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怪工具,而一件商贸上的成就是很伟大的。

  不是说这处的商贸轻易毁掉了,商贸带来的需求不会消失,可以轻易再建立一处来取代。这是错误的想法。

  商业的兴盛,会刺激需求的增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所以与别人不同,自己不但不鄙视商人,还非常重视商业。

  但商业毕竟是以利为重,一百家商业里头,竞争出来一两家,过一段时间,雨后春笋又兴起一两百家商业,在通过激烈的竞争下,最大化的效率云云。

  这种残酷的竞争,最大效率的诞生,无疑是不可控的,那么与军队需要的稳定又截然不同。

  从这方面而言,自己不可能去亲自掌控商业,包括许多方面。

  而且商业也不是可以掌控的,掌控后的商业就凋零了,失去了残酷的竞争,也就失去了商业最大的优势,高效的效率。

  没有了高效的效率,商业还能有什么意义,只能关起门来罢了,应对不了外部竞争。

  把什么事情都想要控制在自己手里,岂不是皇帝。

  王信更多的是想要合作,而不是控制别人,因为自己也不想受别人控制,比如与众人约定了一件事,某种情况下,必须要如何如何,比如战争状态时候,全社会的资源都要被调用。

  大周,乃至于各朝一直缺乏这样的约定,所以朝代末期,特别是对外失败的时候,一边是大户们朱门酒肉臭,一边是前线缺少物资士兵饿肚子。

  所以约定才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如何就如何。

  这些问题,已经不得不思考,因为如果自己顺利留在大同,又或者调回京营,无论大同还是河西营外的集市,特别是大同那边,自己必然会做正确的事。

  推动内部良性循环的商贸就是正确的事,只有经济繁荣了,自己才可能养的起自己的精兵,否则思想再统一,连肚子也吃不饱,士气必然瓦解的。

  幸运的是目前是大周,大周地大物博,物资丰饶,能自给自足,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缺乏石油天然气,那才是要命的问题。

  做不到自给自足,就必须依赖外部,依赖外部就容易受制于人。

  不进则退。

  这片土地要么进,可以在工业时代自给自足,要么保守,只能维持农业时代的自给自足。

  可又想到兵部侍郎李源,还有戎政尚书陶杰,王信忍不住皱起眉头。

首节 上一节 184/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