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62节
魏广德炒高的人参,都是那种上了年份的,一、二十年的那种根本就看不上,都是百年以上的。
冯保手里就有一株据说是二百年的野山参,当初他也问过太医院的太医,都说那是好东西,关键时候可以吊命用的。
那株人参还是他打着为宫里采购的时候,魏广德送他的,虽然没要钱,可宫里采购的都是最上等的人参,价格也比市面上高许多。
“太子爷,我记得你魏师傅家里,就收藏了不少好参,应该就是上好的滋补药材吧。”
冯保不懂医理,只以为人参能续命,那肯定是上等的滋补药材。
“是吗?那下次让魏师傅给我几个玩玩。”
太子朱翊钧哪知道人参是个什么玩意儿,只是随口就说道。
“太子爷,我是这个意思,伱给你魏师傅写封信,向他要上好人参,就说是进献给陛下调理身体用的。
到时候人参拿到,你就给皇爷那里送去,皇爷知道是你找你师傅要的,一定会很开心。”
冯保想着这主意,自然是想看能不能在隆庆皇帝面前提提魏广德,可别让皇帝把人给忘了。
“哦,这样啊,不错不错。”
朱翊钧闻言先是很高兴,可是瞬间脸就垮了下去,“冯伴伴,我可不会写字,你让我怎么给魏师傅写信。”
“老奴来写,太子盖上印玺就好了。”
朱翊钧被封为太子,自然也赏赐了金印,代表身份的东西。
“那好,你来写。”
朱翊钧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为父皇讨要东西,他觉得很对,让父皇知道他的孝道。
别看朱翊钧没读书,可也不代表没见识,知道大明以孝道治天下。
其实,历朝历代就没一个不拿这话说事儿的,但是不是真孝顺,也只能说就那么回事儿。
不过中国自从废黜百家独尊儒家后,孝道因为在儒家思想里的重要地位,所以一直被广为流传。
写信的时候,冯保还在心里想这事儿,早知道这么快皇帝身体就出了小毛病,当初自己何必还给魏广德写信。
说实话,办这事儿是真的犯忌讳。
用太子的名义和魏广德联系,这多好的事儿。
就算被人发现拿出来说事儿,他都不带怕的。
第820章九江来信
乾清宫,高拱在奏报了杜化中的弹劾奏疏以后,并没有要离开的打算,因为今天他还有一个事儿需要隆庆皇帝定下来。
“陛下,如今内阁之中只有臣和叔大二人,政务实在繁忙,还请陛下考虑增补阁臣一事。”
高拱看了眼张居正,就开口说道。
“增补阁臣?”
隆庆皇帝低头想了想,这才抬头看着高拱和张居正说道:“卿二人同心辅政,不必添人。”
听到隆庆皇帝的话,高拱一时不知该高兴还是不高兴。
皇帝把权利托付给内阁的自己和张居正,这一方面显示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可另一方面也是把重担压在他肩上。
这段时间处理朝政,已经让高拱感觉有些疲惫。
虽然他一心想要匡扶社稷,可也得身体能支持的下去才行。
虽然这时代没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可意思高拱也深有体会。
更何况,已经上过一次当,高拱对于阁臣的权势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看似是他和张居正把持了大明内阁的权利,但是别忘记科道言官这帮人,当初高拱怎么被赶走的,其实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弹劾。
只要有言官弹劾他,那么按照规则他就要回家写陈辩,解释科道的职责之言。
或者说,如果有人弹劾他,他就要回家写奏疏给自己解释,而内阁的权利就落到张居正手中。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是有预谋的对他发动攻击,除了隆庆皇帝对他的信任,他将暂时失去反制的能力。
往内阁再安插人,只要不是和张居正交好的官员,能够在其中起一个监督作用就够了,限制张居正的权利即可。
增补阁臣,在高拱看来是必须的,现在隆庆皇帝却不想增加,他自然要想法设法让皇帝改变立场。
“陛下,内阁事务繁忙,我和叔大都力有不逮,且我等阁臣,也不能拘泥于只是处理一般政务,还要为朝廷国策花时间考虑。
如宗室问题,粮赋制度,都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思考如何完善制度,国朝之初定下来的规矩,多少都有些不合时宜,这从此次黄河大水阻断漕运,朝廷为了保证漕粮被迫选择尝试海运一般。”
高拱对隆庆皇帝说道,言辞也是很诚恳的,他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处理一般朝政上,而希望有更多时间思考在他手里发动的一场改革。
“张爱卿是何意见?”
隆庆皇帝听了高拱的话,双眼看向张居正,问道。
“陛下,如今内阁中仅余高公和我二人,处理政务确实压力很大。”
张居正只是如实回答道。
他以为高拱是打算把自己人弄进内阁,好帮他分担一份压力,所以干脆也不多话。
在张居正看来,你高拱越肆无忌惮越好,这样皇帝才会早早的对你生出觊觎之心,而且百官也会因此私下里对高拱产生恶感。
高拱一向以精明强干自诩,傲视同僚,他越是如此,就会越发自鸣得意,殊不知因此不知得罪多少人。
看到张居正也没有反对,隆庆皇帝这才看着高拱问道:“高师傅打算举荐谁入阁?”
“臣举荐原礼部尚书高仪,隆庆三年因病致仕,想来经过这些年的调理,应该也缓过来了,正该为朝廷效力。”
高拱开口说道。
就他打听到的消息,高仪在家这几年,日子过得逍遥得很,哪有什么病。
如果说有病,那也是上岁数老人的通病,但是据说精神头还不错。
这小老头胆子小,已经经历过一次了,想来召回京城入阁,他不敢再和自己作对才是。
不过听到高拱所举荐之人和他所想大相径庭,张居正还是有些奇怪,他还不知道高仪什么时候投靠了高拱,想以此谋求复起。
张居正不会想到高拱为什么会选择高仪,而是以为高仪走通了关系,投靠了高拱,所以才会为他出头,举荐他入阁。
知道高拱举荐高仪,别看两人是一个姓,可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一南一北两家人而已,张居正就心知要坏事儿。
高拱举荐高仪,不会让隆庆皇帝反感,也不会让百官私底下议论,而且这位入阁也是有足够资历。
果然,隆庆皇帝听到高拱举荐的是高仪,脸上也不经意带出一抹笑容,点点头,只是略微犹豫道:“就是不知高爱卿现在病养好没有,还能不能回朝理事。”
“陛下可下旨召他入阁,若他身子骨还没好利索,自然会上奏推辞,若是病好,自然就会奉旨到京。”
高拱答道,“这也可以体现边对老臣的恩宠,不使旧臣寒心。”
“可,此事内阁拟旨就发下去吧。”
隆庆皇帝也没多做思考,当即就答应下来。
高仪请辞是为的什么,皇帝一清二楚,只是他当初没想到召回高拱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一下子吓跑几个大臣。
当初,他也不过是为了权利平衡,担心某些小圈子权柄太重而做出的决定。
不过高拱也是厉害,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发展起来。
当然,隆庆皇帝心里也知道,这事儿其实还是因为魏广德丁忧的缘故,内阁里是真的缺乏相互限制了。
这样也好,让高仪回来,多多少少也会对高拱有一定制约。
事儿办完,高拱这才和张居正一起从乾清宫告辞出来,直接回到内阁,就亲笔草拟了召高仪回朝的旨意,派人送去司礼监走程序。
内阁要补人的消息,也自然飞速传播开来,朝野上下又是一次震动。
京官们是没有想到,高拱会建议增补阁臣,分担自己的权利,更没有想到他举荐的会是高仪,一个曾经反对过他的人。
散衙后,张居正没有回府,而是先去了杨博府邸。
现在的杨博还是兵部尚书,正好管着核查戚继光的事儿。
张居正的计算里,现在戚继光在朝中能依靠的人,最初是谭纶,后来又多了个魏广德。
但是现在两个人都不在官场上,戚继光正是孤立无援的境地,若是伸出一只手拉他一把,说不好可以把人争取过来。
戚继光和魏广德的交往,其实中间牵线搭桥的就是谭纶。
所以,此时施恩戚继光不是坏事儿。
就算最后没能争取过来,至少也破坏了高拱的打算,也不差。
当然,虽然事关戚继光的前途,对戚继光来说是天大的事儿,但是在张居正心里,其实这一点也不重要,举手之劳罢了。
他真正关心的是高仪的态度,高仪是否已经和高拱勾结在一起,这才是他最担心的。
而和高仪这样的老臣,接触最多,最熟悉的,自然要数杨博。
在京城混了二十年官场,可不是说说的。
等张居正进了杨博府邸,见到人,先把戚继光的事儿说了起来。
“叔大,这事儿我知道了,高新郑已经把公文送到兵部,听你的意思,想要保人?”
杨博其实还打算继续隐忍下去,等高拱自己犯错的。
实际上,就高拱的性格,要不是上面有隆庆皇帝的袒护,都不知道被他们这些官员玩死多少回了。
高拱自认为行为做事滴水不漏,但实际上他的性格就是他致命的弱点。
只不过,这些小错不至于让他失宠,所以张居正、杨博等人才不屑于出手,或者出手只会打草惊蛇,对他不会有实质性伤害。
“戚继光在朝廷里,现在可没有人可以依靠。”
张居正只是淡淡说道。
这也是魏广德当初没有想到的,实际上他离开的时候,谭纶在蓟辽总督任上干的好好的,就算有事儿,京里不还有朱衡在吗?
虽然他只是工部尚书,不过品级毕竟在那里摆着,大家多少都要给面子。
有事做个和事佬,沟通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谭纶致仕,他没想到,至于后面,他也不想管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管都管不过来。
“伱想收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