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46节

  袁倾城听言,咬着下唇,不言也不语……

  ……

第69章 赵煦驾崩

  …

  接连不断的打击,加上郊礼上的累、冻,可能还得加上一众皇室劝赵煦封赵俣为开封牧,这些加重了赵煦的病情。

  从汴梁城外回城的当天,赵煦就开始病危,无法上朝。

  可让赵俣感到遗憾,甚至有些愤懑的是,尽管赵煦已经病到这种地步,可他仍旧不肯封自己为开封牧,就更别提立自己为储君了,不论谁劝都没用,就好像,他只要再坚持几天就能好起来似的。

  不仅如此,不论谁去劝赵煦,等那人离开之际,赵煦都会怨毒地目送那人离开。

  据监视赵煦的人报告,赵煦那眼神很像“等朕好了,看朕如何炮制你”。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监视赵煦的人的臆测。

  毕竟,都到了这个时候,谁都想要立些从龙之功,以便在新皇帝登基后,获得重用。

  可向太后已经梭哈了,实在不敢赌,这到底是赵煦病糊涂了才没藏住他自己的真实心意,还是监视赵煦的人看错了,亦或是监视赵煦之人别有用心。

  屡劝无果了之后,向太后展示出了她老辣的一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自己的亲信将伺候赵煦的人全都换掉,美其名曰,为了更好的照顾赵煦。

  另外,刘清菁、赵煦的心腹全都被向太后派人给软禁起来。

  软禁刘清菁时,刘清菁仗着她是皇后,还想反抗,甚至想耍她皇后的威风。

  可向太后派去软禁刘清菁的郑显肃,独自一人走到刘清菁身边,压低声音说:“太后尚未怪罪娘娘,望娘娘三思后行。”

  起初,刘清菁没反应过来,郑显肃这是什么意思?

  可很快,刘清菁就花容失色!她反应过来了,郑显肃的意思是,向太后不想计较从前的事,但她要是不识趣,向太后可就要跟她算总账了。

  怎么算?

  刘清菁想起被她搞掉的孟相的下场,再想想孟相宫中的三十多名宦官、宫女,被她的人拘禁,以重刑逼供,最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

  刘清菁怕了。

  所以,刘清菁老老实实地待在她的寝宫中,再也没有去看过赵煦。

  两天后的夜里,亲自监视赵煦的杨戬,突然疾驰回慈德宫,禀报:“陛下濒危之象已显,请太后定夺!”

  这两天一直穿着衣服睡觉的向太后,直接起床,然后边往外走、边当机立断:“通知莘王进宫,另教童贯、王禀即刻率侍卫随本宫护驾。”

  童贯和王禀已经被赵俣推荐给向太后,向太后安排他们暂管皇宫所有侍卫,这些天他们一直都是二十四小时待命。

  接到向太后的命令,童贯和王禀立即率领三百全副武装的亲信侍卫护卫向太后进入皇宫。

  很快,向太后就来到了赵煦的寝宫。

  此时,一众御医正在抢救赵煦。

  见向太后来了,为首的牟介快步迎过来,对向太后说:“若有大事,须抓紧时间。”

  向太后挥挥手,示意御医全都下去。

  没用向太后交代,童贯就对一众御医说:“诸位辛苦,烦请在偏殿休息几日,过后必有重赏。”

  见赵俣的人办事如此滴水不漏,向太后暗暗点头。

  很快,从赵煦寝宫出来的人,不论是御医,还是向太后的人,全都被童贯和王禀“请”到偏殿,软禁起来。

  这些人也知道,这是赵俣和向太后怕他们将赵煦的诏书带出去,节外生枝,只等赵俣登基,他们就没事了,而且还有可能会得到升赏。

  把所有人都赶出去了之后,向太后只带着郑显肃一人进入赵煦的寝宫,然后郑显肃从里面将房门给关上。

  接着,童贯和王禀率领三百侍卫将这里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没过多久,也不知朱太妃从哪听到赵煦不行了的消息,赶到了赵煦的寝宫外,嚷嚷着要见赵煦最后一面。

  王禀走过去,直接将刀拔了出来,立起眉毛呵道:“无我家大王或太后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这里半步,不然,杀无赦!”

  朱太妃大惊失色,连连后退,不敢再嚷嚷要见赵煦最后一面了。

  与此同时,一众宰执和大臣也收到了赵煦病危的消息,他们在章惇、韩忠彦、曾布、蔡卞、许将等宰执的率领下,来到了垂拱殿上集合,等着赵宋王朝的皇权更迭。

  赵俣以及一众皇室则全都聚集到了福宁殿外,在这里等待向太后传来赵煦的消息。

  快到子时,向太后让人传来消息:皇帝驾崩,请宰执及皇室中德高望重之人前来商议拥立新君之事。

  一众没有资格参与新君拥立事宜的皇室和文武大臣放声恸哭。

  赵俣是哭得最悲伤的一个,如丧考妣。

  很快,章惇、韩忠彦、曾布、蔡卞、许将等宰执,庆寿公主、濮王等皇室成员,全都来到了宣和殿之东阁内,见到了向太后。

  请向太后节哀顺变过后,章惇代表众人问:“陛下可留有遗诏?”

  向太后摇摇头:“陛下走得匆忙,未能立下诏书。”

  众人一听,就明白了,到死向太后和赵煦都没能达成一致,也可以说,到死赵煦都没同意将皇位传给赵俣。

  别人不知道的是,在赵煦还能处理政务时,章惇曾试探过赵煦,万一赵煦遭遇不测,他该拥立谁为新君。

  赵煦没有正面回答章惇,但章惇眼尖,看见赵煦在面前的草纸上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一个“简”字。

  按照赵煦的遗愿,章惇应该提议让赵似来当这个新皇帝。

  可章惇想想什么都不懂的赵似,又想想已经展现出非凡治理才能的赵俣,再想想赵宋王朝如今内忧外患的处境,他将都到嘴边的该立亲又给咽了回去,改为:“敢问太后,何人可为新君?”

  向太后深深地看了章惇一眼,说道:“本宫无子,诸王皆庶子,无异也。按长幼排序,申王最长,本可为君,奈何申王有眼疾。次之端王……”

  章惇接过话头说道:“端王轻佻儿,不可君天下。”

  向太后顺势越过赵佶,说道:“再次之便是莘王……”

  ……

第70章 登基

  …

  说到赵俣,向太后说起:“莘王天性仁孝,才德兼备,智勇双全,先帝、陛下皆曾言之,莘王有福寿之相,可为天下主。”

  宋神宗和赵煦已死,现在当然是向太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你不信,那你还能去跟宋神宗和赵煦求证?

  章惇带头附和:“太后英明。”

  代表皇室的向太后和代表大臣的章惇已经达成一致。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立即起草诏书,请赵俣担任新皇帝。

  因为所有人当中蔡京的字写得最好,所以大家推举蔡京来起草赵俣继位的诏书。

  由于时间紧迫,蔡京起草诏书时,宰辅大臣们都在旁边侍候,章惇供笔,曾布捧砚,蔡卞磨墨。

  见新党如此欢迎赵俣继位,韩忠彦心中一紧,他心想:‘新君该不会倒向新党,大肆清算我元祐党人罢?’

  可这时,大家都在忙着恭迎赵俣登基,谁能顾得上韩忠彦想什么?

  蔡京笔下生风,言辞间尽显庄重与威严,不多时,诏书便拟成。

  蔡京轻轻吹干墨迹,递予向太后审阅。

  向太后接过,细细览过,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莘王赵俣,承天之命,继往开来,即日起,登基为帝,愿我大宋国泰民安,万世昌隆。”

  向太后的话,回荡在大殿之上,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击在众臣的心鼓之上,激起层层涟漪。

  不久,赵俣前来拜见向太后,恸哭不受命。

  章惇和韩忠彦急忙上前将御衣穿在赵俣身上。

  赵俣坚决不肯受这龙袍,表示自己不能当这个皇帝,随后躲进里间,端坐于正中间的椅子上。

  一众宰执和一众皇室追进来,跪了一地。

  章惇更是伏地恸哭,一边率众人再拜,一边说:

  “先帝驾崩,天下无主,群心惶惶。大王不早为之图,后时有悔。愿大王以宗庙社稷为念,速继大统,先正尊位,以定江山,生灵延颈以望,愿大王幸听,俯徇群情。臣章惇率群臣昧死上言,俯伏再拜。”

  赵俣听言,离开座位,往大殿外走去,同时,他掩面流涕,表示自己不能接受众人所请。

  赵俣来到殿外,

  早已经集中在殿外的一众文武大臣,见赵俣出来,全都跪下,连声高呼万岁万岁!声音洪亮,震天动地。

  赵俣很有主见,再次拒绝称帝,然后又回到殿中,并派人出去传话,请大家回去。

  不多时,向太后亲自过来请赵俣继位。

  赵俣推辞不受。

  向太后说:“汝不受,则不孝矣。”

  戏演完了,赵俣“勉强”答应继承皇位。

  得知赵俣同意登基称帝了,文武百官欢呼雀跃。

  向太后下令,拥赵俣去福宁殿即位,择日准备登基大典。

  赵俣即位后,按照惯例大赦天下:

  “我大宋创业守成,绍二百年之祚运;宅中图大,奠三万里之幅员。肆及眇躬,嗣膺神器。永念缵承之重,惧剧春冰;载惟临御之艰,忧深朽索。矧今边陲未靖,师旅方兴,肆推旷荡之恩,用慰迩遐之望,可大赦天下……”

  这份赦书也是蔡京起草的,赦书发布后,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应。

  因为赦文中没有说明赵俣登基是由赵煦传位,所以四方有不少非议之声。

  可赵煦无子是事实,又是暴病而亡,传位给自己的弟弟也无可厚非。

  但话又说回来,赵俣没有赵煦的传位诏书也是事实,时人抓住这点不放,也无可厚非。

  总之,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着时局动向,关注着每一个新的变化,想看看赵俣到底能不能坐稳这个皇位?

  对此,赵俣应对的很沉稳。

  前脚刚继位,后脚赵俣就率领文武百官请向太后垂帘听政,彰显自己的正统性。

  什么是正统性?

  往简单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己的两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都杀了,那他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再杀了李渊,岂不更方便?

首节 上一节 46/1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