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79节

  他认为,钱法不能随意变更,像蔡京提出来的铸造当五钱、当十钱,就不可以实施。虽然这有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规范货币市场、便于携带交易等优势,但这也能引发通货膨胀、扰乱市场秩序、百姓利益受损、加剧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

  所以,当旧党得知赵俣准备改革钱法之后,就预谋好了推赵挺之取代蔡京,揽下这个重任,进入赵俣的视野。

  此时,赵俣说:“朕欲改革钱法,谁可胜任?”

  赵挺之便抢先一步出列毛遂自荐:“臣请一试。”

  赵俣对赵挺之的印象不太好。

  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赵挺之曾经将蔡京搞下去,自己当上了宰相,然后他就跟司马光一样想不管不顾地将蔡京推行的改革全都废掉,包括蔡京搞的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等造福百姓的措施,将当时的赵宋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结果,他只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被臣民给撵下台了。

  而且,赵俣十分清楚,赵挺之骨子里跟蔡京一样也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投机者,政治立场灵活,人品不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毫无政治节操。

  甚至于,在赵俣看来,赵挺之的人品还不如蔡京。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挺之到底是能当宰相的人,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他的履历也很漂亮,单从做事不看做人上,也不是不能考虑。

  还有就是,蔡京虽然非常懂钱法改革,但也就是因为他太懂了,让他来搞钱法改革,他肯定会给朝廷搞来不菲的收入,但同时,他也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给民众造成更大的压力。

  而赵俣之所以想要改革钱法,就是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并防止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这么一看,让保守的赵挺之来搞钱法改革似乎也可以。

  至于赵挺之的能力不如蔡京,也好办。

  赵俣手上还有赵开和张悫这两个懂经济的人才,完全可以代替蔡京的作用。

  再者说,当皇帝的,也不能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中。

  随后,旧党大臣纷纷出列保举赵挺之,认为他肯定能胜任钱法改革一事。

  赵俣想了想,今天有点太站新党了,不妨给旧党个甜枣吃,省得他们在自己还没准备好之前就狗急跳墙,便对赵挺之说:“爱卿回头来垂拱殿见朕。”

  赵挺之大喜,忙一拜在地:“臣领旨谢恩。”

  让赵挺之回去之后,早朝继续……

  直到这时,蔡京才不着痕迹地看了撬走他工作的赵挺之一眼。他和赵挺之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赵俣已经彻底适应了皇帝这个身份。

  目前阶段,赵俣承上启下,发扬了赵煦创造的所有优良传统,他还重用新人,开启改革,他刚毅而不保守,稳健但又敢于创新。

  虽然赵俣将来到底能走多远,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不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能看得出来,在赵俣的带领下,赵宋王朝的路正在越走越宽……

  ……

  散朝后。

  李恪非返回家中,看见了他的宝贝女儿——十六岁的李清照。

  此刻,李清照躺在庭院中的摇椅上,手持书卷,慵懒着读着一卷《世说新语》。微风吹过,发丝轻扬,她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时而双眉微蹙,为书中的悲欢离合而感慨;时而嘴角上扬,因精妙的词句而欣喜。

  见父亲回来,李清照立即起身,像只快乐的小蝴蝶一样飞了过去。

  李清照六岁时随父亲李恪非到东京汴梁城生活,学习文化,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很快便从文坛崭露头角。

  不久前,她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

  此时的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就连李清照的师祖苏轼都夸赞李清照有灵性。

  李恪非对这个女儿也是特别宠爱,引以为傲。

  见李清照跑过来,李恪非板着脸教训道:“都是大姑娘了,还如此毛躁,将来如何嫁人?”

  “嫁不出去,便一直陪在爹爹身边,孝顺爹爹。”李清照一点都不怕李恪非,她一脸好奇地问道:“见到陛下了?”

  “见到了。”李恪非边往院中走、边说。

  ——李恪非刚被调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今天是他第一次见赵俣。

  “如何?”李清照问。

  李恪非停下脚步,满脸敬畏地说:“厉害。”

  “何讲?”李清照更好奇了。

  李恪非看着李清照说:“陛下沉稳有度,进退有节,定夺有理,圣主之姿,我大宋有望中兴矣。”

  李清照没想到自己的父亲会给这个小皇帝这么高的评价,这让她对赵俣更好奇了。

  眼珠一转,李清照就计上心来,她道:“爹爹,女儿听闻,宫中将举办宫闱科举,此事必由礼部负责,爹爹可有法教女儿一观?”

  ……

第106章 百年不遇的奇女子

  …

  李恪非觉得,自己的女儿肯定是被自己给惯坏了,竟然连去皇宫观看宫闱科举都敢想,胆子也太大了吧?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女儿也太看得起自己了,竟然以为自己这个刚刚才上任的员外郎能把她弄进皇宫去。

  天呐,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而已!

  在这天子脚下,说自己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都不过分。

  当着自己女儿的面,李恪非肯定不能承认自己没这个本事,他只能拿出当爹的威严,驱赶李清照道:“去去去,休得胡闹!”

  被李恪非赶走以后,李清照有点不甘心。她可是听人说过,后宫中藏龙卧虎,跟那些妃嫔比试一下文采肯定很有意思。要是让她夺个魁,可就更好玩了。

  ‘科举向无女子应试之例,于宫闱科举,一试身手,一展所学,亦为幸事也。’

  念及至此,李清照便去了自己师公苏轼家,想要找自己师公帮自己想想办法。

  话说,李清照之所以被苏轼喜欢,可不是李恪非帮李清照跟苏轼搭的桥。

  当初,苏轼被赵俣召回京师担任宰执,苏门弟子约好全都前去迎接苏轼“王者归来”。

  这么重要的场合,李恪非肯定不会主动带自己的女儿去扬名,这显得他多势利?

  可李清照受到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可以说,打小晁补之就觉得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恰巧那时,李清照靠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大火了一把,给苏门大大争了一把脸。

  所以,晁补之特意让李恪非带上李清照,去给他们的老师苏轼看看。

  结果,就连苏轼都听过李清照的名字和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苏轼不吝夸赞道:“用语新奇,构思精巧,真可谓词家之典范,吾亦为之击节赞赏!”

  李清照更是最敬服自己这位文坛泰斗师公。

  两家离得又不远。

  李清照就常去苏轼家玩。

  苏轼家里长期有苏门子弟逗留,他们喝酒吟诗作对。

  巧了,这些也是李清照所好。

  以至于,李清照很快就和这些苏门子弟打成一片。

  在这个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圈子里,耳濡目染,环境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李清照的才学很快就又精进不少,并有脱颖而出之势。

  见此,苏轼就更喜欢自己这个聪明至极的小徒孙了,闲暇时,他还会指点李清照一二或者也可以说跟李清照以诗会友交流一二。

  李清照一到苏轼家,就看见有几十个或苏门子弟或想要投入苏门的人,聚集在苏轼家中。

  李清照知道,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与其说是来探望自己师公的,还不如说是来求官的。

  现如今,赵俣让苏轼、张商英、李清臣负责筛选人才,而苏辙又负责反腐制造官位。

  把二者一结合,那代表的可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官路。

  当然,赵俣之所以选择苏轼、张商英、李清臣他们三个人来考核官员,举荐人才,除了因为他们三个人的人品都过硬,还有让他们三个分属不同派系的人相互监督的用意。

  而苏辙也是人品过硬的人,他安排下去跟着查贪腐的官员,虽然会选旧党人士,但他提拔的绝对是能够造福一方的人才。

  这可不光是因为苏轼和苏辙要报赵俣对他们的知遇之恩,还因为他们也得对自己的名声、地位、良心负责,毕竟,要是他们选拔和提拔的人才干不好,他们不仅脸上无光,还会受人诟病。

  关键,赵宋王朝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昌盛了,科举一茬一茬又一茬,太学生也是一届一届又一届,赵宋朝廷又冗官至极,一个岗位上挤着七八个人。

  这赵宋王朝肯定不缺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赵俣既然如此相信、重用苏轼和苏辙,他们肯定得帮赵俣和赵宋王朝优中选优选拔和提拔出最好的人才。

  然而,即便如此,来苏门碰运气,也绝对是当官的绝佳途径。

  要知道,很多人,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机会。

  来到苏门,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也许就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赵宋王朝最热的就是蔡家和苏门,哪怕就连章家都有点不如这两家的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赵挺之得罪了蔡京之后,赶紧想办法进入苏门的原因。

  李清照很热络地跟一众苏门子弟打着招呼。

  经过询问,李清照知道,苏轼和苏辙在下朝之后被赵俣留下议事了,还没有回来。

  见此,李清照很洒脱地跟几位苏门子弟喝起酒来,他们对酒当歌,吟诗作对,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等到苏轼和苏辙回来时,李清照都快喝醉了。

  这时,李清照已经忘了来找苏轼干什么了。

  见苏轼和苏辙回来,又有这么多人找他们,他们肯定有正事要干。

  自己也喝美了。

  还是回家吧,省得耽误别人正事。

  于是,李清照跟苏轼和苏辙打了声招呼:“奴家拜见二位师公。”然后就准备撤了。

  不想,苏轼却笑李清照道:“你如此好酒,安得嫁良婿?”

  李清照很洒脱地说:“无酒,焉得佳篇?酒者,诗词之灵泉也。无良婿,可也。无美酒,非也。”

  苏轼哈哈大笑!他又何尝不是如此洒脱之人?哪能不理解,李清照这不是做作,而是当真如此豁达。

  苏轼随口闲聊道:“你整日无所事事,跑我这里喝酒,你爹也不管你?”

  经苏轼这么一“提醒”,李清照才一拍自己的脑门:“沉醉误事,险些将正事给忘了,奴家今日有事求师公。”

首节 上一节 79/1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