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8节
赵俣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只不过是不想听赵佖和赵偲唠叨,竟然收编了三个这个时代的名人。
赵俣首先看向黄经臣。
历史上,靖康之耻发生时,宋钦宗赵桓与其麾下一众昏庸之辈,竟愚昧地听信神棍郭京的荒唐之言,妄图以七千七百七十七个六甲正兵抵御金军。
这群所谓的六甲正兵出城后,在五百金骑的冲击下,如土鸡瓦狗般被横扫。
金军旋即攻占了宣化门,然后马不停蹄沿城墙向东进击东水门。
金军所到之处,楼橹皆被金兵纵火焚烧。
守卫东水门的宋军见此,胆战心惊,哪还有半分斗志,纷纷弃城逃窜。
唯有内侍黄经臣,坚守其位,不肯逃离。
当时的黄经臣,身为保德军承宣使,受赵桓之命督视东壁。
见东壁城墙沦陷,将士溃败,黄经臣举目遥望城中那巍峨壮丽的宫阙,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号啕大哭。
他深知自己无力回天,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宋江山社稷,决然纵身投火而亡。
遥想宋朝宦官众多,皆深受皇恩眷顾。
然于那场国难之中,能以死报国的宦官,唯有黄经臣一人而已。
其壮烈之举,堪比伴随崇祯自缢于煤山的太监王承恩。
在昔汉唐,亡由阉宦。
出或用之,鲜不贻患。
岂期黄公,独禀高见。
白发虔心,有闻必谏。
竭力东城,以身死难。
揭名不磨,万世炳焕。
赵俣真是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三十多岁、微微有点发福的中年宦官,竟然是这个时代最有种、最忠诚的宦官——黄经臣!
赵俣大喜!
像黄经臣这样的宦官,用起来肯定放心啊,他是绝对不会背叛自己的。
赵俣当即就下定决心,让黄经臣当自己莘王府的总管,以后一定重用他。
至于原主原来那个除了会搂钱,干什么什么不行的钱总管,随便找个理由,让他滚蛋也就是了。
赵俣越看黄经臣越高兴。这让他都有些忽略了另外两个在历史上更有名的大宦官——梁师成和李彦。
历史上,梁师成和李彦跟蔡京、童贯、王黼和朱勔并列为六贼。
蔡京和王黼是宋徽宗一朝的两大权相。
童贯是宋徽宗一朝的第一军事统帅。
朱勔帮赵佶搜集花石纲,导致方腊起义,严重破坏了赵宋王朝的根基,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和北宋灭亡。
梁师成和李彦能跟蔡京四人并列为六贼,可见他们在当时的危害之深、影响之广。
事实上,梁师成和李彦,尤其是前者,不论是名气,还是势力,丝毫都不输另外四贼。
巅峰时期的梁师成,长年掌控机要,甚至都能篡改诏书,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朝政之上,他与宰相王黼内外勾结,共同控制朝政,时人都视他为“隐相”,王黼待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就连蔡京、蔡攸父子对他也要献媚攀附,他所担任的官职多达上百个。
值得一提的是,梁师成自称是“苏轼出子”、“苏氏遗体”,也就是说,他自称是苏轼的儿子。
而李彦则在地方上肆意妄为,他所掌管的“西城所”,疯狂掠夺民田,无数百姓因此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历史上,为了帮赵佶解决财政困难,李彦和他的前任大宦官杨戬搞的西城所,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于是,他们便在宋江等三十六人的领导下起义。
梁师成和李彦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民怨,他们还中饱私囊,贪污了大量的财富,妥妥的奸臣,无须争辩。
得到黄经臣,让赵俣很开心。
而得到梁师成和李彦,则让赵俣有些头疼。
不用这两个大奸臣吧,赵俣要抬举他们的话都已经说出去了。
关键,奸臣只是坏,不是没能力。
以梁师成为例,他聪明狡猾,熟悉文法,还善于迎接,更神奇的是,他在历史上还得过进士甲科,绝对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
李彦也是,在杨戬死后,他继为大内总管,帮赵佶掌管整个后苑不说,还在汴梁城周边圈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坑害了无数的富家商人和平民百姓,光是被他打死的良民就有千余人,绝对是一个狠人。
这么说吧,只要是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就很少有太差的。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梁师成和李彦的能力,多半还在黄经臣之上。
赵俣现在的困境是,不仅称帝之路上有赵佶等拦路虎,手上还没有可用之人。
——莘王府的人,赵俣已经考察过了,没什么可以重用的人才。
还有就是,赵俣是王爷,身份很敏感,他无法使用宗泽、张叔夜、种师道等宋朝的大臣,他们现在也不太可能来投靠一个闲散王爷。
换而言之,对赵俣来说,现在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宦官。
赵俣自我安慰:“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大不了,我先用他们登上皇位,拿到皇权,若是他们真跟历史上一样成为奸臣危害到了我的统治,我再亲手灭了他们,也来得及。”
“而且,臣子怎么样,也得看皇帝怎么用。奸臣往往更贴心。为君者,也不可能全都一种大臣。”
念及至此,赵俣压下对梁师成和李彦的厌恶,对他们三人说:“明日你们便去我莘王府报道,旁的事,本王自会料理。”
——赵俣好歹是一个王爷,要三个看大门的,那还不是轻而易举?
见赵俣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雷厉风行地将他们要到了莘王府,黄经臣三人更喜,他们一齐冲赵俣行家臣之礼,高声道:“谢大王,奴婢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力……”
……
第11章 赵佶很冤枉
…
莘王府的大管家钱总管,是原主母亲林贤妃宫中的老人,论忠心与能力,皆无突出之处,也就勉强占了一个资历老,还总喜欢倚老卖老。
赵俣不喜欢用这样的人,只是之前一直没有适合的替代人选,才一直留着他。
如今有了黄经臣、梁师成和李彦,赵俣直截了当地就将黄经臣提拔成了副总管,梁师成和李彦也都被他提拔到了莘王府的要害之处,准备逐渐将自己府中不行的人一一替换掉,省得他们耽误自己的大事。
黄经臣三人想过赵俣会抬举他们,但没想到赵俣竟然会如此重用他们。
三人激动不已。
黄经臣率先表态:“承蒙殿下厚爱,奴婢必殚精竭虑,以报隆恩,纵有千难万险,亦誓死追随!!!”
梁师成与李彦也赶忙随声附和,言辞间满是忠诚与决心。
“本王将你几个安置于关键之处,并非只为王府内务。今宫廷内外风云变幻,各方势力犹如饿狼环伺。刘贤妃更是凭借诞下龙子,剑指太后,威胁我大宋基业。本王虽为皇弟,但在这权力的棋局中,亦需如履薄冰。”
害怕说这些吓到黄经臣三人,再适得其反,赵俣语气一转:
“太后乃我大宋中流砥柱,她断然不会坐视刘贤妃肆意妄为、扰乱朝纲。且刘贤妃虽看似势大,但她与外臣勾结干政在先,又捏造巫蛊案构陷皇后在后,还不择手段打压异己,我料定她必遭反噬,为陛下所弃。”
黄经臣三人都不是刚进宫的雏,哪能不懂:
政治就是站队。
每当遭遇政治风波时,身处其中的每个份子都要及时表态,选择自己的队伍,并及时向上位者表示忠心。
而对于上位者而言,一切不站在自己一方的政客,包括那些含糊其辞的中立者,都会被划分到敌对的一方。
政敌自然是需要消灭和打击的对象。
所以,及时站队,并站到正确的队伍中,是这个时代的政客必备的能力,亦是一种关乎未来发展甚至是身家性命的本事。
黄经臣是忠义之士。
而梁师成和李彦都是精猾至极之人。
他们自然毫不犹豫地表示会誓死效忠赵俣。
“请殿下明示,我等当下该如何行事?”黄经臣很快就进入状态,询问起他这个副总管的职责。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本王要你几个扫清府中一切隐患,不给敌人可乘之机。”赵俣说。
“还有,本王不想成为瞎子、聋子,你们要尽量为本王收集情报,包括宫中的情报。”赵俣又说。
“诺。”三人齐声应道。
“殿下,不知我几个可否招揽些人手?”梁师成问。
“你们自己视情况而定。”赵俣干净利落脆地直接抓大放小。
三人大喜!
李彦更是抢着说:“举贤不避亲,奴婢家中有几个兄弟侄孙还算听话,再者,奴婢在宫中当差时,结识过一些忠心耿耿之人,愿将他们尽数引入我莘王府。”
这个阶段赵俣根本就顾不上手下结党营私的事,他要在最短时间内壮大起来,获得跟赵佶抢皇位的实力,所以他很果断地说:“将他们带来让本王看看,若真堪用,本王必会人尽其才、不吝赏赐。”
赵俣又看向黄经臣和梁师成:“你二人亦可向本王引荐人才,多多益善……”
……
赵佶知道,昨天在向太后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肯定会引起向太后对他的不满。
对此,赵佶感觉很冤枉。
那边可是皇帝和准皇后,只有找死的傻子才会跟他们为敌好不好?
赵佶自认为,他当时的选择,无可厚非。君不见,别人也都是这么选择的吗?
赵佶甚至觉得,要不是半路杀出来赵俣这个显眼包非要护母,他肯定会毫发无损地渡过这一关。
毫无疑问,赵佶已经恨死了赵俣。是赵俣将他架在火上烤,害得他有可能丢失向太后这个他最大的政治后台。
跟赵俣的账,可以慢慢算,当务之急,赵佶得赶紧挽回向太后的信任。
为此,天一亮,赵佶就巴巴地来慈德宫给向太后请安。
也是巧了,今天正好赶上李琳打扫慈德宫的门口。
李琳的模样生得极为出众,她身形婀娜,走起路来轻盈得仿若随风舞动的柳枝,举手投足间皆透着别样的韵致。她那眉眼,微微上挑,恰似含着一汪清泉,澄澈且明亮,又暗藏着几分清冷疏离,不经意间的一眼,便能勾动人的心弦。
即便是在众多美貌的宫女中,李琳仍旧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此时,李琳轻挥扫帚,动作优雅干练,落落大方,似乎她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恰到好处的分寸。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