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90节
赵掌柜可有解决之道?”
他瞥了一眼在角落里头的张简修,颇有些意有所指的样子。
“若是寻觅那什么海外粮种,来替代粮食之法,不必再提,终究是空中楼阁。”
张简修立马就有些不服气了:“海大人说得什么话?这海外粮种必然能够寻到,我已然得了消息,派遣锦衣卫去闽粤两地去寻觅番薯与土芋,想来不日便会有所收获!”
从前,便连张简修也很难相信什么天下有亩产四十石的粮食。
可在西山接连创造出各种新奇玩意儿之后,他已经不得不去相信了,毕竟自己这个幼弟,平日里品性荒唐了些,可夸下的海口几乎每个都实现了。
他此次到江南而来,不单单有为推行江南织造局的目的,更有是为了寻觅那神仙粮种的原因。
试想一下,若真有这般粮种出现,这大明天下能够喂饱多少平民百姓?
此间甚至干系到大明的国运!
然而,对于这等稀奇的事情,海瑞显然不太感冒的样子,朝着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赵睿。
赵睿会意,连忙给海瑞解释着说道。
“常州、镇江府一带,相较于松江、苏州等地,显然于新政与借贷法,要更加积极一些。”
这些日子以来,赵睿也摸清楚了其中门道。
“可常州、镇江自古便产粮食,种植棉花、桑田不太合适,百姓们想要赚取银子,无可厚非,但是若伤了天下产粮大计,那便是得不偿失了。
草民想来除了引用粮种之外,还有便是可划定一定限制,眼下农闲时节,可由江南织造局开设一些工坊,专门收纳这些想要赚银子的百姓。
粮田自然是要保的,这便是要靠地方吏治推行,甚至可给农户一些种粮的优惠。
最后嘛”
他抬眼看了看海瑞。
“草民想来,靠着开设期货市场之法,平抑住江南棉粮价格,方能够解决此结症。”
“谈何容易?”
原本端坐在上头已然被人忽略的殷正茂,这会儿终于插话说道。
“那江南士族,以徐阶、王世贞等人为首,盘踞于苏州、松江一带,俨然是要与朝廷对抗之姿态。
他们有意囤货居奇,我等手中无货,如何能够行事,实在是”
连日以来,他们已然彻底摸透了江南之情形。
这江南虽说不是铁板一块,可也是不容乐观。
正如推行新政的脚步一般,借贷法的推行,往往仅仅存在于应天府周边一带,诸如徽州、太平几个府州,都还算得上是顺利。
去往常州、镇江府一带,有些困难,可地方士绅不成气候,倒也还是能靠强权压制。
可到了苏州、松江府一带,那几乎是铁板一块了。
不单单是当地百姓,便连当地官员都与徐阶等人沆瀣一气。
有这些人在此,江南之改造还是举步维艰。
可却海瑞竟然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扭头看向台上的殷正茂说道。
“殷抚台不气了?”
殷正茂颇有些无语地说道:“汝贤何处此言?老夫”
海瑞却打断着说道:“养实公为弹劾之事所困,着急上火,下官非是不愿回应,乃是觉着此间事情不太要紧。”
“不太要紧?!”殷正茂显然有些生气。
可海瑞却悠悠然说道:“养实公还不明白么?
江南之困解了,你我二人自然能无事。
江南之困若不解,你我再洁身自好,却也照样为人所污。
眼下我等最为关键的,乃是要解江南之困,而不是去思虑什么京城的乱子。”
他很是笃定的模样。
“京城之事,张士元与元辅先生自然会处置好。”
殷正茂注意到,海瑞说话的时候,还将张允修排在前头。
这短短数月,从前那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海瑞海刚锋,竟然也开始通晓官场之道,实在是不得不令人惊讶。
这些日子以来,海瑞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却见海瑞深深叹了一口气说道。
“正如那‘新学’所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思虑能够改变之事,我等将江南之事推行好,便是尽人事听天命了.若非要有个什么希望,便要看张士元的手段了”
能够让海瑞说出这般话,足以见眼下情形之凶险。
甚至于他的心境都开始发生了变化,将希冀放在张允修身上。
殷正茂想到从前海瑞被罢官之事,又听到他口称张允修的“新学”,不由得有些好奇。
正当他想要询问一番。
大堂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锦衣卫奔进来,甚至都来不及拜见,便径直朝着张简修身边而去。
在张简修身旁一阵耳语后,他原本惬意的表情不见了,看向殷正茂和海瑞说道。
“二位大人,事情先搁置一番,眼下更加十万火急!”
“何事?”殷正茂有些忐忑。
张简修面色铁青地说道:“江南士族发难了,刚刚来的急报,于松江、苏州等地,诸多百姓、商贾被煽动起来,纷纷要罢市,抵制江南织造局与新政!”
第268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九月二十日,绍兴府夜遭受五十倭寇进犯,数十户百姓受劫掠.”
“九月二十三日,崇明县遭倭寇劫掠,乡民与其力战,金山卫副总兵沈有容,率领水寨一干官兵,星夜赶往支援”
“九月二十八日,又有倭寇侵扰嘉定等地”
文渊阁内,张居正将这倭寇侵扰的一桩桩一件件,念予张允修听来。
一时间,听得张允修眉目直跳,眼里头都快要喷出火来。
“这些畜生。”他咬着牙说道。“自嘉靖三十五年以来,大明海疆倭寇已然式微,大规模倭寇扰边早已平定,各地卫所防备齐全,为何偏偏到了如今,倭寇行动渐渐多了起来?
他们如何能跨过我海疆防线,进入到各地州县,其中秘辛三岁小孩都能够看明白!”
嘉靖三十五年开始,大明对抗倭寇的战争便不断取得胜利。
有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抗击,到了隆庆时期倭寇已然不成气候,到了万历初年,倭寇虽说未曾全部肃清,可这势力早就大不如前。
何以倭寇突然又卷土重来,对大明海疆发出袭击?
张允修本以为,这江南士族们虽说唯利是图,可总归还有些道德底线,可现在看起来,他们为了反对新政,已然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张居正背着手,脸色并不是很好看,在文渊阁里头踱步了几下,这才斟酌着对张允修说道。
“江南之祸患,根子上便是在新政,更是在江南织造局。”
他神色有些复杂。
“依照为父看起来,此法类于‘青苗法’,有些太过于激进了。
所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新法本已然是激进,若贸然再着力推行这‘青苗法’,为父恐怕失于本旨,使得朝堂动荡。”
张居正说话很是委婉,却也在提醒张允修,这“青苗法”推行的危险之处。
身为当朝宰辅,坐在大明权力的中枢,执掌这个庞大的帝国。
张居正对于事物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固定的,而是要事事考虑这庞大帝国能否运行。
先前,张居正从幼子口中听到关于利用‘天工纺织机’的青苗法,可谓是惊为天人。
可今时不同往日,士绅商贾们的反击,实在是令张居正不得不忧虑。
对于大明朝来说,江南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就算是要损失一些江南百姓的利益。
从前,海瑞强力整治江南之时,他是这样做的,推行新政遇到阻力之时,他也是这样做的。
张允修看出了老爹的顾虑,这也是他今日到访的理由,不然这狭小的文渊阁,他还真不愿来。
“爹爹可知那‘绍圣绍述’?”
“宋哲宗?”张居正紧紧皱眉,没想到幼子会提起这段历史。
“所谓‘通其变,使民不倦’。”
张允修也拽了一句古文,抬眼说道。
“宋神宗之时推行王安石变法,虽有弊端,可却也为大宋补上一口元气,然神宗大行之后,由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党争愈演愈烈,便掀起了元祐更化之变。
旧党不单单废除新政,更是不遗余力的打击新党。”
提到这里,张允修语气颇有些遗憾。
“旧党推行妥协之策,将已然收复之安疆、葭芦、浮图、米脂通通割让予西夏人,以此图一时安定!
再到后来,哲宗亲政,改元绍圣,推行绍述之思想,重启新政,一改往日颓势.”
聊着聊着,张允修竟然给老爹讲起了历史。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这段历史,张居正自然是耳熟能详,他紧紧皱起眉头看向对方反问说道。
“汝是何意?难道觉得老夫是那司马君实?”
他摇摇头。
“非此即彼之见太过幼稚,王介甫之革新有所裨益,却也有所弊端,元祐更化坏在全盘否定新政,可元祐更化之后,大宋也有休养生息之机。
宋哲宗之绍圣绍述,固然看起来乃是拨乱反正。
可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党争之祸愈演愈烈,推行新政之时又不加变通,对外强硬却无怀柔之策,大行兵戈之事,劳民伤财,也埋下了北宋灭亡祸根。
你可明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