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93节

  洪承畴和他麾下的秦兵们,给义军们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行此险招,或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

  于是,各路大小首领纷纷响应号召,忍痛掏出了自己压箱底的家当,东拼西凑,最后足足凑齐了三十几箱金银珠宝出来。

  随后,王自用又派遣一队心腹,带着部分金银,秘密联络上了黄河对岸的王朴,言辞恳切地表达了愿意归降朝廷的想法。

  王朴一听说贼寇主动请降,并且还奉上了厚礼,当即喜出望外。

  他毫不客气地将贼寇的见面礼收入囊中,随即大手一挥,派人快马加鞭将贼寇请降的消息,通知了前线总指挥洪承畴。

  正坐镇泽州的洪承畴听闻此事,冷笑连连。

  他跟反贼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对于这帮反贼们诈降的套路可谓是门清。

  要不是真的被逼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绝境,这帮刁民,会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用脚后跟想都知道绝无可能!

  不过洪承畴转念一想,既然这帮反贼想要投降,自己大可以顺水推舟,先应下此事。

  到时候无论真假,把这帮人全屠了便是,省得朝廷还要浪费粮食,安置这帮刁民。

  届时,困扰朝廷数年之久的流寇匪患,就能平息大半。

  自己也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盘踞在陕州的巨寇上山虎。

第182章 渡河南下

  念及于此,洪承畴立马调集麾下诸将,从四面八方赶往孟津渡口,准备给这帮反贼们来个瓮中捉鳖。

  可就在这时,前线突然传来一个令众将都意想不到的消息:

  钦差监军李进朝和卢有德发话了,命令洪承畴不得带兵前往孟津渡,以免破坏招降一事。

  这杨进朝和卢九德,本是崇祯派往前线充当监军的太监。

  两人一听说有贼寇主动前来投降,而且还孝敬了几十箱银子,眼珠子都瞪圆了。

  这可是大功一件呐!

  两人当机立断,根本没和洪承畴知会一声,直接答应了招降一事。

  杨进朝和卢九德的权利着实不小。

  在离京之前,崇祯担心他们不能慑服这群骄兵悍将,还特意给他俩头上加了个“节制诸将”的名头。

  可这一加,就坏了大事。

  这帮太监,嘴上喊着是为皇爷分忧,为朝廷办事,然而骨子里却都是群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之辈。

  眼见官军同意了招降一事,王自用立刻派遣张妙手,贺双全等几位首领,将剩下的十几箱金银,全都抬去了彰德府,拜谒杨进朝和卢九德。

  论能屈能伸,这帮起义军的首领们可谓是一绝。

  为了尽可能打消官军疑虑,张妙手等人不仅奉上银子,而且姿态放得极低,每天鞍前马后的伺候着,把两个死太监哄得一愣一愣的。

  看在银子和面子的份上,这俩太监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军机谋略,干脆绕过了总督洪承畴,直接以“钦差监军”的身份,代表皇帝,下令叫停了所有针对“降军”的围剿行动。

  并且还严令洪承畴及其麾下各路官军,不准在农民军放下武器后,行杀降之举,务必要“以德服人,彰显皇恩浩荡。”

  洪承畴接到这两道命令,气得是七窍生烟。

  眼看大半年的心血即将付之东流,他气急败坏,帅帐之内,凡是能砸的东西,片刻间便被他砸了个稀烂。

  “混账!”

  “阉竖误国!误国啊!”

  洪承畴仰天长叹,胸膛剧烈起伏,显然是气到了极致。

  可就算洪承畴再怎么不甘心,再怎么气愤,也无能为力。

  杨进朝和卢九德这两个监军太监,代表的可是皇命,头上安的是节制诸将的权利。

  洪承畴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公然违抗皇权,跟皇帝的代言人对着干。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自用等一干反贼,在京营的“严加看管”下,大摇大摆的走出山区,驻扎在孟县附近。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能派出一支五百人的小股部队,驻扎在渡口附近,防止贼兵突然渡河南逃。

  而起义军这边,自从搭上了监军太监这条线,日子一下就好了起来。

  不仅从山里走出来了,甚至还能驻扎在富庶的孟县周边,总算是有了一个后勤基地。

  王自用、高迎祥等人,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宝贵的喘息之机。

  各路首领严令麾下将士,不准扰民、不准劫掠,试图与孟县附近的百姓搞好关系。

  义军一面假意与王朴、杨进朝和卢九德等人虚与委蛇,拖延时间;

  一面派出精干人手,乔装打扮后进入孟县,向城里的百姓商贩购买粮食、棉衣、药材等物资,补充给养。

  虽然义军行动隐蔽,将王朴等人骗了过去,可还是有细心的将领发现了问题。

  此人正是前段时间调过来不久,负责在渡口附近协防的左良玉。

  他敏锐察觉到了义军的小动作。

  这帮反贼们,虽然表面上偃旗息鼓,一副等待受降的模样,但其营寨附近,却常有小股人马活动,不像是要投降的松散、懈怠模样。

  而且渡口附近,经常有贼骑出没,形迹可疑,一看就是在打探地形。

  左良玉心中生疑,立刻将自己的发现上报给了王朴和两个监军太监。

  然而,此时的王朴和杨进朝等人,正忙着瓜分王自用送上来的孝敬呢,哪里还有心思搭理左良玉这个不识时务的边镇武夫?

  这群人随口便把左良玉给打发了回去,只当他是杞人忧天,挑拨朝廷与义军的关系,意图通过杀降来升官发财。

  左良玉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愈发不安,而此时,洪承畴派出的小股部队也抵达了渡口附近,领头的是都司马科。

  见到马科,左良玉毫不避讳的将自己的猜测,都讲了出来。

  马科看见左良玉忧心忡忡的模样,同样也很无奈:

  “左将军的担忧不无道理,军门也正发愁呢。”

  “早在陕西剿匪时,军门就已经发现了贼人狡诈,最爱诈降,只要官军一有松懈,便立刻复叛,防不胜防。”

  “奈何杨进朝等人不听劝告,所以军门才特意派我带兵前来渡口,以防贼兵趁机渡河。”

  左良玉叹了口气,愤然道:

  “你我合兵不到两千人,拿什么抵挡贼兵?”

  “该死的阉竖,迟早酿成大祸!”

  两人一合计,最后也只能暗中加强防御,并且通知了同样在附近协防的河南巡抚玄默,小心戒备,以防不测。

  时间很快来到崇祯五年,正月二十八日,是义军正式向京营投降的日子,也是义军准备渡河的日子。

  黄河渡口,王朴、杨进朝和卢九德三人,志得意满的站在临时搭建起来的帅台之上。

  几人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立下大功,班师回朝接受赏赐的景象,丝毫没有警惕之心。

  而下面的京营官兵们,更是松松垮垮,队列散乱,不少人甚至武器都没带,只等着仪式结束,便好回城潇洒快活。

  按照事前的约定,王自用、高迎祥等义军首领,将带领麾下“幡然悔悟”的士卒代表,正式向王朴等人递交降表,并献上名册。

  寒风吹过渡口,卷起阵阵白霜。

  在官军期盼的目光中,几个反贼首领,果然如约而至,带着数百名手无寸铁的士卒,缓缓来到了渡口前的空地上。

  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裹着厚厚的粗布棉袍,远远望去,就是一副走投无路的模样。

  为首的杨进朝见状,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随即便带着身旁的侍卫,上前虚迎众人。

  他接过降表,随即清了清嗓子,准备发表一番彰显朝廷威仪与仁德的训话。

  可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只听不远处传来一阵骚动,由远及近,数千早已集结好的贼兵,突然从驻地杀出,浩浩荡荡的冲破官军的阻碍,直奔京营而来。

  杨进朝还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只是觉得外面有些吵闹,

  他皱着眉头,不满地抬头看了眼营地外围:

  只见地平线上喊杀声四起,数以千计的贼兵卷起漫天烟尘,朝着营寨就杀了过来。

  杨进朝见状,大惊失色,转头看向前方的王自用、高迎祥等贼首。

  几位首领互相对视一眼,见时机成熟,深吸一口气,厉声喝道:

  “弟兄们,动手,随我宰了这帮官兵!杀出一条活路!”

  话音刚落,身后数百名看似手无寸铁的降卒,立刻脱下裹得厚厚的粗布棉袍,从怀中掏出了各式武器,直奔四周的京营守卫而去。

  站在最前头的数十名守卫,还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事,便已被乱刀砍翻在地,连惨叫声都未没能发出几声,便已气绝身亡。

  见此情形,杨进朝二话不说,立刻带着身旁的守卫转头就跑,准备退回中军处,再和这帮言而无信的贼人算账。

  而周围的守卫们见状,也瞬间搞清楚了情况,立刻跟在杨进朝的屁股后头,疯狂逃窜。

  王自用、高迎祥等人也不去追他们,反而掉转枪口,带着麾下士卒就朝营地外头冲,试图与大部队汇合。

  帅台之上的王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

  直到身旁的卢九德提醒他,他才反应过来,立刻让旗兵打出令旗,命令麾下京营堵住路口,绝不能让贼首轻易逃出升天。

  眼下怕是挡不住贼兵过河了,他只能试试看,能不能将这几个前来诈降的贼首拿下,亡羊补牢。

  但是,王朴好像忘记了自己麾下部队的尿性。

  那帮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勋贵子弟,看见杀气腾腾冲过来的贼兵,带着亲兵家丁转头就跑,根本提不起一丝反抗的勇气。

  至于那些临时从各处抓来的乞丐兵们,更是不堪。

  这群人本来就是临时凑数的乞丐,泼皮之流,看见贼兵杀来,直接一哄而散,跑得比兔子还快。

  更有甚者,竟然被吓得瘫软在地,腿上根本提不起劲儿。

  整个大军营地,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高迎祥手持一口厚背环首大刀,一马当先,随手便将挡在前方的官兵砍翻在地:

  “弟兄们!随我冲出去渡河,等进了河南,咱们就有活路了!”

首节 上一节 193/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