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2节

  “我见马家村也没几户人家了,老丈可知道,现在马家村有多少土地堪用?”

  “我准备将马家村的地都租下来,再请乡亲们帮忙耕种,报酬好说。”

  马家老仆摇摇头,慢吞吞地解释道:

  “自从遭了灾,马家村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时不时地还有流寇和官军前来打秋风。”

  “安塞周边吃人者不计其数,为保平安,马家人已经全搬到延安府里去了,只留我一个看着老宅子。”

  “现在马家村的田地基本都卖给了李家。”

  “李家?”

  一旁的董二柱挠了挠头,满脸疑惑,

  “我也算半个马家村人,我怎么从来没听过李家?”

  老仆听罢,警惕地望了望四周,发现没人才放下心来,压低声音解释道:

  “李家是延安府里新来的大户,听说和知府张辇是姻亲。”

  “张辇走马上任后,李家人也就跟着到了安塞,趁着灾年,专门低价收购延安府周边的土地。”

  “马家沟和白家沟的地大多都卖给了李家。”

  原来这李家是后来的,难怪之前没听说过,江瀚点点头:

  “还是麻烦老丈带我们去寒窑里看一看,毕竟这寒窑是马家的。”

  “老丈也算半个马家人,想必和乡亲们更好沟通。”

  老仆收了江瀚的银子,也不好推脱,于是便带着江瀚和董二柱前往寒窑。

  “那寒窑连带着周边的地都是我们马家的,从晒谷场走过去,半里地就能到了……”

  老仆一边走一边和江瀚介绍着,

  “不过如今李家也在打这寒窑的主意,想把周边的地都给拿下来。”

  “要不是我家老爷在朝中还有些分量,这些田土怕是早被李家抢去了。”

  听了马家老仆的话,江瀚很是不解:

  “那李家是外来户,按理说是斗不过你们这些本地乡绅的,怎么这么强势?”

  老仆叹了口气,十分无奈:

  “我家老爷在外地为官,也没精力管这些事情,至于其他人也没那能力。”

  “所以那李家才能大肆收地,稍有不从者,轻则一顿毒打,重则破家灭门”

  听了这话,江瀚顿时吃了一惊:

  “破家灭门?不至于吧?那土地反正没用,卖了就是,何必做这么绝?”

  马家老仆叹了口气,有些愤愤不平:

  “谁说不是呢,那李家仗着是知府的姻亲,在延安府横行霸道,把周边的所有生意都给包圆了。”

  “粮米布帛,衣食住行,每一样都要过李家的手。”

  “要是看上了哪家的产业,就随便找个由头把人带到衙门里,关上个十天半个月的。”

  “待狱卒一顿收拾后,就是天王老子来也得低头。”

  江瀚听罢,十分无奈:

  “这么说,我要是想在马家沟种地,还得先去李家拜个码头?”

  各位看官大人,求收藏,求追读!!!

  您的追读对小弟来说至关重要,非常感谢!!!

第26章 寒窑里的兄妹

  听了马家老仆的介绍,江瀚感到颇为棘手。

  他之所以选择回到安塞,就是因为自己是本地人,熟悉周边情况。

  原本想着,安塞周边人烟稀少,能够苟着发育一段时间。

  不成想,却突然冒出了李家这个变数。

  “算了,手下一千多人,我还能怕了他李家不成?”

  江瀚心中暗自思忖,

  “只要李家不来招惹自己,那自己也懒得去城里找李家的麻烦。”

  正当江瀚思索之际,马家老仆领着他走到了一块铺满稻草的空地前。

  老仆用脚扫开稻草,露出两块满是虫蛀的木板:

  “将军,寒窑就在底下,搬开木板就能看到。”

  江瀚上前两步,接着询问道:

  “这寒窑里,可还有人在避冬?”

  老仆略显迟疑,摇了摇头:

  “不太清楚,反正当年挖了这个寒窑后,就扔给乡亲们用了,我也没具体查过。”

  “再说了,这么深的坑,我这把老骨头,也爬不下去。”

  江瀚闻言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脚下的深坑上。

  这寒窑并非挖在山上的窑洞,而是类似于地窖一样的地下空间。

  其中隐约间传来的一丝腐臭味,让江瀚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江瀚心中暗叹:

  “看来下面死了不少人,躲在寒窑里也没能捱过这个冬天。”

  其实古人过冬并不是简单的生个火盆,多穿几件衣服就能挺过去。

  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冬季就是死亡的季节,是一年中最难熬的一道坎。

  明末时期,一个郡县在大雪后,就要冻死几百上千人。

  御寒物资极其匮乏,很多底层老百姓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棉衣更是奢侈品,一件能够传给几代人。

  穷人们为了御寒,只能用芦花柳絮和平时攒下来的针头线脑,麻绳布片,用舂米的方式捣碎捣软了,塞进麻衣的夹层里。

  而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烧柴烧炭更是痴心妄想。

  翻开史书,“民多冻死”这样的字样屡见不鲜,更别提正值小冰河时期的明末了。

  就算是大明京师,首善之地,每年都会有大批穷人受不了严寒,服毒自杀,这才有“大明京师无隔年盖”的说法。

  为了躲避严寒,古人一般会在地上挖一个十米的左右的深坑,在坑里砌上一个土台子作床。

  在使用之前,往坑里点上几把火,然后再铺上干草,就可以进去过冬了。

  这个深坑,在陕西就被称之为寒窑。

  江瀚低头扫了一眼,随即伸手准备掀开木板,看看底下寒窑里的具体情况。

  当木板被掀开的瞬间,一股浓重的腐臭味扑面而来。

  “我草”

  江瀚被这味道一冲,差点没站稳,险些跌进了坑里。

  还好一旁的董二柱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江瀚:

  “瀚二哥,这寒窑里怕是死了不少人了,还能用吗?”

  江瀚一脸嫌弃地盯着脚下的深坑,眉头紧皱:

  “这么大的腐臭味,不知道里面死了多少人。”

  “清理起来也费劲。”

  董二柱捂着鼻子,瓮声瓮气地说道:

  “干脆放把火算了,把下面全烧干净。”

  “这么臭,应该也没人敢再待在下面了。”

  江瀚摇了摇头:

  “下面空气不流通,就算烧了,恐怕也烧不干净。”

  “还是得找人把里面仔细清理一遍。”

  说罢,他转身看向一旁的马家老仆:

  “这样,老丈,麻烦你去找些乡亲来,让他们帮忙清理一遍。”

  “我可以付工钱,也可以给粮食。”

  老仆点头应下,转身匆匆赶回村子,而江瀚和董二柱则回去拿了一些粮食和银子过来。

  不多时,马家老仆就将三个男人带到了江瀚面前。

  这三人看起来满脸菜色,身体浮肿,眼神中满是畏惧。

  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看着江瀚,低声问道:

  “军爷,听说这里干活能领粮食?”

  江瀚点点头,随即从怀中掏出几块麸饼,在几人面前晃了晃:

  “没错,把这两个寒窑里的尸体都搬出来,我管你们三顿饱饭。”

  几人一见到粮食,顿时红了双眼,纷纷凑上前来,想要出手抢夺。

  一旁的董二柱见状,立刻拔出刀来,挡在几人面前。

  但饿极了的三人早已失去理智,他们根本顾不上董二柱手中的刀,只是死死地盯着江瀚手中的麸饼,眼里全是渴望。

  只要能吃上一口,不做饿死鬼,就算死在刀下又能如何。

  江瀚见状叹了口气,把饼子递给眼前几人。

首节 上一节 22/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