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95节

  (献忠性情猜忌,恐士子通敌,遂以‘结党谋逆’为由,屠戮应试者。大悲寺之变后,蜀地文人,几近断绝。)

  在皇权不下乡的古代,屠杀学子、士绅,基本上就等于自毁基层的治理网络。

  至此,张献忠的治下,赋税、户籍、水利等,全盘瘫痪。

  政令更是出不了成都府一步,税收断绝。

  于是他只能被迫走上继续抢掠和屠杀的道路,最终彻底失去了人心。

  张献忠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所以江瀚一定要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保宁府三十万百姓,四川三百万百姓,只靠他一个人是治理不过来的。

  这些保宁府的士绅,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用这种软钉子来对抗江瀚。

  就是因为他们看准了江瀚想要争霸天下,所图甚大。

  争霸天下是离不开他们这群读书人的。

  这群人垄断了知识和行政管理的技能,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底牌。

  而江瀚也需要利用这群人,来为自己治理地方,保证后方无忧。

  但前提是,这群人必须听话,否则就是养虎为患。

  杀人只是手段,江瀚现在需要的是,分化瓦解这帮乡绅。

  江瀚坐在府衙里沉默不语,良久后,他才慢慢抬起头来。

  一旁的李立远见状连忙凑了上去:

  “大帅这是想到法子了?”

  江瀚点点头,朝他吩咐道:

  “你拿着我的手令,立刻去找赵赞画。”

  “让他把这几家士绅所在乡县的分田工作,全都给我停了。”

  李立远愣了愣:“全停了?”

  “没错,都停了。”

  江瀚冷笑道,

  “对外就找个由头,说这几家的田契、户籍,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告诉那些等着分地的百姓,什么时候这些乡里的老大人们把事情交代清楚了,什么时候再开始分田。”

  “要不然都给我等着,看谁耗得过谁!”

  “你不是说,这群人在乡间素有名望吗?”

  “我就是要逼着百姓,都去他们家门口堵着,问问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叫转移矛盾!”

  李立远听罢,恍然大悟。

  什么狗屁民望,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百姓们只会觉得这群乡绅碍事,故意阻拦他们分地。

  江涵接着补充道:

  “另外,我这边立刻起草文书,开科取士!”

  “我就不信了,他们这几家真能一手遮天?”

  “偌大一个保宁府,难道就没有几个想出人头地的贫困学子?”

  先发一章晚点还有

第248章 开科取士

  江瀚很清楚,想要对付这群盘根错节的乡绅,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样才能根本上,彻底瓦解旧乡绅对知识和权力的垄断。

  长远来看,江瀚需要开办属于自己的书院,培养忠于自己的下一代。

  可现在他没那个条件,也等不及。

  从短期来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保宁府一共两州八县之地,空出来的职缺可不少。

  江瀚要用官位,来分化这群看似铁板一块的读书人。

  念及于此,他立刻下令,把先前在广元县,第一个向自己投诚的县令曾瑞,火速调了过来。

  (曾瑞在224章出现过)

  江瀚大手一挥,直接给他头上安了一顶“保宁府知府”的帽子。

  从知县到知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金量却是天壤之别!

  知县是正七品。

  而知府是正四品!

  在正常的大明官僚体系内,从一个知县晋升到知府,哪怕是一帆风顺,也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宦海沉浮。

  如果朝中无人撑腰,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跨过这道天堑。

  曾瑞以一个举人出身的知县,在短短数月之内摇身一变,就成了执掌川北核心州府的大员。

  当他接到任命时,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三级跳式晋升,确实是欣喜若狂;

  但另一方面,他又感慨这个知府,不是大明朝廷任命的知府。

  但曾瑞心里拎得很清楚,以自己一个寻常举人的身份,想要坐到知府这个位置上,那是一辈子都不可能的事。

  只能说这帮反贼,有好处他是真给啊。

  曾瑞在一番天人交战后,最终还是想通了。

  反正已经降了贼,人生苦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安下心来好生做事。

  说白了,曾瑞也是看在江瀚带兵颇有章法,而且从不滥杀无辜的份上,这才归了心。

  要是换做其他只知道杀人劫掠的贼寇来,他恐怕也不会真心做事。

  曾瑞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花了几天苦思冥想,亲自替江瀚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封《招贤令》。

  “来人!”

  他将墨迹未干的告示,交给下属,吩咐道,

  “给我以最快的速度,贴出去!”

  “沿途各县,各乡,务必全给我通知到!”

  “我要让保宁府的所有士子,都看到这封招贤令!”

  “今我主江瀚克复川北,求贤若渴。”

  “为解民于倒悬,特开‘恩科’,不拘一格以揽天下英才!”

  “凡应试者,不问出身,不问贫富,自认有才之士皆可报名。”

  “应试内容不考经义,不考八股。”

  “只考三策:一问‘农桑水利’,二问‘钱粮经理’,三问‘刑名法度’,皆是治国理政的实学。”

  “中选者不论文武,不分先后,择优录取。”

  “保宁府两州八县之地,虚席以待,最优者可为一县主官!”

  这篇告示,如同一块巨石,在保宁府的各个州县激起了滔天巨浪。

  那些传承数百年的士绅大族,对此自然是嗤之以鼻。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那帮反贼附庸风雅的拙劣表演罢了。

  一个泥腿子出身的武夫,也配谈“开设恩科”?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招贤令?

  只要他们这些大族不动,最多也就只能招来一群童生、秀才。

  想靠他们治理地方?省省吧。

  然而,这群世家大族却忽略了,在保宁府各个乡镇的角落里,还有不少才华横溢,却因为家中贫苦,郁郁不得志的学子。

  对于这群人而言,这封招贤令不啻于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招贤令很快便传到了剑州梁家所在的梁家村。

  梁家村,因为有大理寺丞梁之栋的存在,所以村子还算富裕。

  村中甚至还开办了族学,供养着族中数十位士子。

  书房内,梁庭寺一改当初老态龙钟的模样,看着手里的招贤令放声大笑。

  “狗屁不通!”

  “那曾瑞不过一介举人,全靠着委身从贼,才混了个知府。”

  “如今还想撺掇我等心怀朝廷的士人从贼,简直恬不知耻!”

  “来人,通知族学里的士子,最近这段时间,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村!”

  “吃了我梁家的,千万别想着再去贼人那里分一杯羹!”

  不用梁庭寺特意交代,族学里的馆师们早就开始嚷嚷了起来。

  馆师们自发地号召起族中士子,要求他们“明辨是非,坚守大节”,绝不能被贼人蛊惑。

  这群士子,大多都受过梁家的接济,自然是个个言辞凿凿,态度坚决。

  并对那贼寇的恩科,表现出了极大的鄙夷。

首节 上一节 295/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