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5节
话音刚落,李立远猛地站起身,眼中杀机一闪:
“二弟,你立刻派人,去阳塌山把卢涛给我叫出来,告诉他,该干活了!”
阳塌山屹立在安塞县城西北,离县城约莫六十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宛如天然屏障。
天伤星卢涛的山寨就在其中,凭着天险,啸聚群匪,成了当地一股让人闻风丧胆的势力。
此时的山寨内,李家的信使正喘着粗气向卢涛传达命令:
“卢寨主,我家大公子命小的前来传话,请您即刻发兵,袭扰马家村和白家村,务必将那江瀚活捉。”
“我家大公子特意提醒,这江瀚手下皆是大明边军,大概有一千人左右,大王要是想得胜,还需多带点人去才是。”
“事成之后,我李家必有重谢。”
“另外,卢小姐在我李家吃穿不愁,一切安好,寨主大可放心。”
卢涛听完,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他挥挥手,示意手下将信使带下去,独自站在寨墙上,眺望远处群山,脸色阴晴不定。
这李家,竟是要他一个匪寇出去找边军的麻烦?
可他偏偏没法拒绝,最后那句“卢小姐一切安好”,分明是拿女儿的命在威胁他,逼他低头。
卢涛,早先是肤施县乡下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樵夫,家里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柴刀和半拉摇摇欲坠的黄泥房子,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可他生得一身牛劲,又肯吃苦耐劳,乡里乡亲谁家有重活累活,都爱找他帮闲,日子虽苦,卢涛倒也赚了些银子。
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他爹留下的柴刀,卢涛一点点攒下家底。
他起了间窑洞,买了头耕牛,又向地主佃了几十亩地,还从安塞县讨了个勤快的婆姨,日子眼看着一点点好了起来。
婆姨长得不赖,又是个能生养的,没多久便给他添了一双儿女,乐得卢涛合不拢嘴。
他咬牙花钱打了两把阴阳铜锁,挂在儿女脖子上,图个平安吉利。
那天夜里,他喝得大醉,跌跌撞撞跑到他爹的坟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絮叨着:“爹,咱卢家总算没绝后!”
说罢,还将他爹留下来的那把柴刀一起埋进了土里。
可就当他以为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时候,旱灾悄然而至,给了他当头一棒。
麦子成片成片的旱死,婆姨织的布也卖不出去,外面到处在杀人,起义。
但他是个老实人,不敢去参加这等杀头的买卖,只想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熬过去。
可虽然庄稼旱死了,朝廷的粮税还得交,他把自家儿女的婚嫁钱拿了出来,还是不够,因为朝廷又加派了辽响。
夫妻两哭着把耕牛卖了换成银子,才算交齐了税银。
好歹家还在,人还在,卢涛咬牙想着,只要来年风调雨顺,总能翻身。
可谁知,这只是开始而已,接连几年的旱灾如附骨之疽,土地寸草不生。
为了交税,夫妻两把地卖了,家什卖了,家里能卖的一切都卖光了,甚至老宅子也抵了,一家四口做了乞丐。
为了让儿女不饿死,他婆娘把自己卖给了地主家为奴为婢,换了半石杂粮,还时常偷些残羹冷炙回来给一家人糊口。
可有一天,卢涛在城外乱葬岗上,竟看见自家婆娘的尸体被扔在抛尸坑里,赤身裸体,遍体鳞伤。
他红着眼冲到地主家门口,想问个明白,可一个臭乞丐哪进得了那高门大院?
后来听其他乞丐说,自家婆娘因为偷了两个馒头,被地主发现了,给吊在房梁上活活打死了。
卢涛悲愤交加,想去报仇,可看着饿得皮包骨的一双儿女,他又生生忍了下来。
为了不让儿女饿死,他找到了人贩子,想把儿女都卖出去。
可人贩子不收男丁,苦思冥想后,卢涛把儿子扮成了女儿,趁着乡亲们争相贩卖子女时混入其中,一起卖给了人贩子。
可后来被气急败坏的人贩子发现了,把卢涛的儿子直接扔进了河里,以此警告众人,不要想耍花招。
远处目睹一切的卢涛疯了,他踉跄着跑回他爹的坟前,挖出那把埋了多年的柴刀,眼中只剩滔天恨意。
后来,人贩子被砍了双手双脚溺死在茅房里,买他婆娘的地主家被灭了个满门,小的被剁成了肉酱,大的被关在房里活活烧死。
卢涛照着《水浒传》的桥段,给自己起了个诨号叫天伤星,领着其他活不下的饥民落草为寇,专挑富人家杀,被他盯上了就是破家灭门,鸡犬不留。
再后来,李家派人找上门,带来了他女儿的那把铜锁,告诉卢涛他女儿还活着,当年被人贩子卖到了李家。
卢涛从此也就成了李家的刀,替他们截杀各路行商,垄断市场,押运货物。
各位看官大人,求收藏,求追读!!!
您的追读对小弟来说至关重要,非常感谢!!!
第40章 点灯子赵胜
看着暗自神伤的卢涛,他身旁的二把手忍不住开了口,声音沙哑:
“掌盘子,这李家让咱们找边军的麻烦,是不是太看的起咱们了?”
卢涛眉头紧锁,望着远处山峦起伏的轮廓,叹了口气:
“是啊,从来都是明军撵着咱们满山跑,哪轮得到咱们去打边军的主意,真是倒反天罡了。”
杨永祥挠了挠头,提了个建议:
“要不咱们去问问赵胜大哥?他眼下就在寨子里,兴许能出个主意。”
卢涛点点头,让自家这帮弟兄去跟边军硬拼?那不是找死吗!
边军呐,那可都是战场上刀口舔血的狠角色,一千多人,自己起码得拿一万人去填,还不一定能打过!
正好赵胜在寨中,这家伙是个读书人,脑子活泛,或许能给他指条明路。
他不再多想,匆匆从寨墙上下来,三步并做两步赶回聚义厅。
聚义厅内,点灯子赵胜早已等候多时,一身青布长衫虽有些破旧,却难掩他眉宇间的几分书卷气。
赵胜,清涧人氏,家境贫寒,白天扛着锄头下地,夜晚借居村东石油寺,秉烛夜读,最后硬是考上了秀才。
按理说,这样有毅力的读书人,将来说不定能考上举人,成功入仕。
可惜,天不遂人愿。
就因为在寺里点灯读书,赵胜被衙门的官差抓了把柄,说他半夜点灯,是要学那“黄巢点灯”的典故,心怀不轨,想造反。
(这里是明朝平话小说里,黄巢在寺庙里夜造兵书的典故。)
官差为了邀功请赏,竟想拿他的脑袋去换银子。
于是赵胜真的造反了,还特意起了个诨号叫做“点灯子”。
后来他带着一帮弟兄在清涧的群山间辗转,屡战屡败,最后投了米脂的不沾泥张存孟,混了个队长。
这事说来离奇,但确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与之相比,《水浒传》里梁中书拿反诗给卢俊义定罪显得多么有逻辑。
所以有时候看到这帮反贼,不禁让人感叹,《水浒传》可能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文学。
因为比起历史,小说里的剧情还是太过保守了。
赵胜见卢涛一脸愁容踏进大堂,主动开口问道:
“卢寨主,这江瀚是何许人也?怎么就跟李家对上了?”
卢涛摇摇头,叹道:
“我也不清楚,只听李家人说过,他是延绥镇的边军出身,手底下约莫有一千多人。”
“嘶——”
赵胜倒吸一口凉气,
“边军?!卢寨主真的要和他们交手?”
“要!”卢涛咬紧牙关,语气斩钉截铁。
他的女儿还在李家,这可是他唯一的念想了,也是自家婆姨的嘱托,他必须去。
卢涛自觉他这辈子就这样了,哪怕是当了山大王,他也没兴趣再娶,只求自家女儿能够好好活下去。
赵胜暗自叹了口气,卢涛这人重情重义,敢打敢拼,什么都好。
但可惜的是,他唯一的软肋就在李家手上,不得不听命行事,而赵胜作为盟友,他也不好劝阻。
于是赵胜点了点头,也不反驳:
“既然卢寨主已经决定了,那在下也就不多劝了,只能说多多小心。”
说完赵胜就闭口不言,他可不打算掺和进去,他们连卫所军都打不过,更何况那帮边军呢。
见赵胜沉默,卢涛有些急了:
“还请先生教我!”
“事成之后,李家给的刀甲粮草我一件都不要,全都送给你!”
此话一出,赵胜心头猛地一跳。
卢涛盘踞阳塌山多年,屹立不倒,除了地势险要,最关键的还是李家的暗中扶持。
这卢涛从一个吃不饱饭的饥民,成长为现在盘踞一方的贼首,李家功不可没。
李家不仅送来情报,还提供了各种装备武器,其中不少还有些是军中的制式武器,包括盔甲长刀,甚至还有门虎蹲炮。
卢涛凭借这些装备,打造了一支五百余人的精锐老营,再加上些流民,几次打退了来围剿的官兵。
这些装备,可是让张存孟和赵胜眼馋了许久。
他们屡次总结失败的原因,一直都认为是装备不足,连一身皮甲都没有,导致手下的弟兄们打起来畏手畏脚,贪生怕死。
赵胜暗自思忖,要是得了这批装备,自家山寨的实力肯定能提升不少。
想到这,他眼珠一转,点头道:
“卢寨主,此事可行。”
而一旁的三当家听完脸色大变,欲言又止,但又不好当场发作,于是连忙扯了扯赵胜的衣角。
可赵胜却浑然不觉,只是一脸笃定的看着面前的卢涛。
卢涛见状眉头一皱,有些诧异: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