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第91节

  而自己看似没有后盾,实则淮西权贵都是自己的亲戚。

  更何况自己还有金手指,而朱元璋与朱标早早就在答题空间之中见到过朱允炆的真面目。

  打倒吕氏,不过随手为之。

  在朱允熥的眼中,实在傘I V令奇二 弍 俬ba飼掀不起多大的波澜。

  “标儿,前些日子你与咱所说的推广其他学说,可有进展?”

  朱元璋又是问道。

  群臣微微一愣。

  只闻朱标说道:“儿臣这些日子整理了先秦时代的古籍,还有历朝历代的工匠之书,农业之书,药学之书等等。”

  “不过也只是涉猎到一些皮毛,想要深入研究恐怕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朱元璋微微点头。

  群臣都是疑惑不解。

  太子去看这些书做什么?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众臣,说道:“自汉代董仲舒之后,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咱大明不能一样,自今日之后,便是要诸子百家齐放!”

  “经过我与太子的协商,往后我大明的科举便不再以四经作为考点,对于其他学说,也可以进行考察。”

  这一番话,就好像是一枚巨石丢入到平静的湖面之中。

  所有臣子都是懵了。

  他们仿佛没有听清楚朱元璋所说的话。

  重新复苏诸子百家??

  可是这朝堂之上,都是靠着儒学选出来的臣子啊!

  不出意料,整个朝堂都炸了!!

  “陛下三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举乃是降服先天所用,若是重新复辟百家,必然出现诸多妖言惑众之徒啊!”

  “如今百家书籍早就已经丢失,若是重新复辟,如何能够将其复兴,不过徒增苦劳尔。”

  “陛下万万不可,百家之所以被罢黜,便是因为他们不适合当下的时代,陛下如何能重新倒回先秦?”

  “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便是因为诸子百家之言,所以才挑起诸多战火!”

  “自汉代以来,我华夏便一直都是独尊儒术,如今陛下如此,岂不是要篡逆祖宗之法?!”

  所有臣子,都是不出意料地反对。

  宋濂等人还好。

  他们乃是大儒,儒学修养已经是极高,若是复兴其他学说,他们也有自信不会被打压。

  但是某些靠着儒学招摇撞骗的家伙,就不信了。

  一个个激动得面红耳赤,据理力争。

  仿佛就是朱元璋要下令抄家一样!

  不过朱元璋倒是没有动怒。

  只是坐在龙椅上,看着群臣在这里耍猴戏。

  半晌之后

  等到大家都说累了,朱元璋冷哼一声:“如今我大明有红薯,有火炮,但是如此怎能造就真正的盛世?咱的大明盛世,需百家争鸣!”

  “这科举改革,让百家复兴,你们是同意不同意?”

  一众言官只觉得口干舌燥。

  哪里还说得出话来?

  ,说道:“陛下,若是直接改革科举,无异于刀剑走火,而且如今百家颓废千年有余,连朝廷尚且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说。”

  “若是作为科举,又如何来评定优秀学子和劣质学子呢?”

  老定神闲的宋濂站了出来。

  一句话,便是直接点到了最核心的位置上。

  朱元璋眉头一皱:“难道我大明天下,连一个懂得百家学说的人都没有吗?”

  宋濂摇了摇头:“山间之贫农,闹市之瓦匠,他们都有祖传的技巧,可是他们的技巧难道能够形成一门学说吗?”

  “太子用一月时间翻阅古籍,尚且只是懂得皮毛,更何况其他人,改革科举事小,可若是改革失败,岂不是让天下徒增笑尔?”

  “` ~故而老朽并不建议陛下改革。”

  “这.....”

  这一番话,倒是将朱元璋给问住了。

  刚才口干舌燥的群臣,也感觉宋濂这一番话仿佛是沙漠中的清泉,甘甜无比!

  “不愧是宋濂公,三言两语便是说服了陛下。”

  不少人都是心中佩服。

  也有一些腐儒,心中窃喜不已。

  只要儒学的地位依旧如日中天,那么他们就能继续混饭吃。

  反之,则是有随时下岗的风险!

  朱元璋有些无计可施,

  他看向太子朱标。

  朱标此时也是在冥思苦想。

  眉头紧皱地目光稍移,却是看见自家的皇太孙朱允熥,正气定神闲。

  朱元璋眼前一亮:“好圣孙,你可有主意?”

  说起来,朱标能够有如此觉悟,还是因为自己这好圣孙呢。

  现在复兴百家学说。

  自己怎么把好圣孙给忘了呢?!

  朱允熥笑道:“皇爷爷,此事不难。”

  “若是天下百家学说缺失,可专门任命一批人专门去搜集,然后装订成册,如此反复搜寻,反复装订,重新复兴百家学说不过易如反掌。”

  司马迁还能靠着游走天下写出史记呢。

  用一个国家的力量,想要翻找出历史中的痕(好钱的)迹。

  没有那么困难。

  朱元璋点头道:“此法倒是可行,宋濂先生,你觉得如何?”

  宋濂也是赞同道:“此法老朽也觉得可行,不过如果仅仅是如此复兴,然后传于天下,那么如何保证天下之人不会因为学说过多,而产生异端之想法呢?”

  儒学对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因为大多数百姓,是没有办法去学习的,他们只能够简单地了解到当地习俗,并且习以为常。

  而儒学,则会让人们专注于礼义信教,如此才不至于王朝鼎盛之时,某个山沟沟里会突然冒出来一个皇帝。

  可一旦大量学说放开,那么就意味着底层百姓很可能会失去掌控团,

  如果没有解决之法。

  就算没有祸国之灾,也会发生大量的暴动和叛乱。

  朱允熥不可置否地回道:“之所以会产生异端想法,那只是因为学了一知半解,若是能够广开民智,那么所谓的异端就会无处可藏。”

  宋濂微微一愣:“如何广开民智?”

  朱允熥露出笑容,这句话可就问到他的强项了。

  ......

第六十八章:朱元璋想要的盛世!朱棣:这好大侄是不是又算计我呢?

  ...

  “第一,在大明各地都开设学堂,其中学堂划分为小、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学龄依次为...”

  “第二,开设各地学宫,唯有经历此三个阶段的学子方可进入学习,学龄为三年到五年...”

  “第三,在应天开设稷下学宫,天下精英皆可来此论道...”

  朱允熥慢悠悠地说道。

  宋濂听后微微思索。

  良久之后方才回道:“若是如此,所消耗钱财之巨,恐数千万不止!”

  在各地开设学堂,还分为三个阶段教学。

  这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难以承担的重负.

  “此非一役之功。”

  朱允熥解释道:“想要彻底推举此改革,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

  “二十年?”

  宋濂愣了一下。

  别说他了。

  一听到这个时间,整个朝堂都是愣住了。

  随后便是爆发出哄堂大笑!

  “皇太孙莫不是太年轻了,不知道二十年是什么概念?”

  “耗资如此巨大,期限如此之长,想要完成莫不是天人说梦?”

首节 上一节 91/8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