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87节

“我想起来了,他们两个还真有矛盾。”有人立即喊道。

鲁梁骂战开始于1926年,梁实秋说五四文学描写人力车夫是肤浅的人道主义,鲁迅立即写文章,不仅批评了梁实秋,连带着把整个新月社都骂进去了。

到1927年的时候,梁实秋讽刺鲁迅、周作人是文坛霸主,容不得别人的思想跟他们不一样。当时正值“反赤”的高峰期,梁实秋暗指鲁迅是赤党,鲁迅回应说梁实秋“用心险恶”,两人因此真正结怨。

后来梁实秋又骂鲁迅翻译的作品晦涩难懂,属于“硬译”,没有艺术性可言,已经离“死译”不远了。

鲁迅对自己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辩解,两人因此吵起来。

直到去年夏天,梁实秋写文章说鲁迅对于现状不满,却只敢说几句尖酸刻薄的俏皮话。鲁迅时隔半年才写这篇文章回击,说新月派文人追求思想自由和国党闹起来,属于摇尾乞怜,在真正需要反抗的地方,反而帮着国党维持(文坛上的)治安。

这两位打笔仗从没消停过,直至鲁迅去世。

学生们讨论了一番鲁迅和梁实秋,那个男生继续念杂志,念着念着,他突然说:“咦,这首诗有点意思!”

“什么诗啊?”有人问到。

那男生说:“诗名《我爱这土地》,作者叫‘夜风’。我给大家念念啊——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首诗念完,教室里无人说话,都沉浸在诗歌炙热的感情中。

这首诗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抒胸臆,表达出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爱国情感。它的简单、它的真挚,恰恰最能打动人,特别是热血青年们读来,更觉慷慨激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马珏低声重复这两句诗,不禁有些痴了。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猜就中

五四运动期间,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盛时期,各种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尤以文学研究会的声势最为浩大。

可到了1930年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已经结束。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小说月报》,也在去年遭到国党上海党部的警告。发行单位商务印书馆怕惹事,也各种打招呼干预,导致很多文章都不能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渐渐的,《小说月报》失去了对作家、以及文学青年的号召性。主编郑振铎、叶圣陶等人,面对此种情况无能为力,他们在今年底就会离开商务印书馆。

与文学研究会一样,如今大多数文学团体都处于茫然阶段。

一方面,北伐胜利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让作家们不知何去何从,一下子失去创作激情;另一方面,国党对文学作品的高压管理,又让作家们受困于种种限制,不敢再像以前那样畅所欲言。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界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在共党的领导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创办机关刊物《萌芽月刊》。

不管是左翼作家联盟,还是《萌芽月刊》,都让中国文坛为之一振,许多作家再次爆发出创作热情。

国党对此是非常警惕的,由于左联作家成员散居各地,许多人还住在租界里边,国党暂时还不敢、也没能力胡乱逮捕。但《萌芽月刊》却受到国党的严密监视,但凡这本杂志刊登言论出格的作品,立马就要被查封。

历史上,北方左联都还未正式成立,上海的《萌芽月刊》就遭到查封,仅仅只发行了五期。

但这没什么大不了,第六期《萌芽》改头换面,改名为《新地月刊》继续发行。《新地月刊》发行1期再遭查封,可左联的机关刊物却越封越多,不仅有《拓荒者》、《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北斗》等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还有秘密发行的《文学生活》等杂志,亦有左联成员以个人名义出版的《无名文艺》、《文艺》、《新小说》等刊物。

甚至连日本,都有左联东京分部创办的《东流》、《新诗歌》和《杂文》。

面对如此情况,国党根本就管不过来,因为遍地都是左联的相关刊物,连一些老牌报纸都有左联的专栏和附刊。

周赫煊以“夜风”为笔名发表的《我爱这土地》,便刊登在《萌芽月刊》第5期,也即是最后1期。这首诗一经问世,便迅速被传颂开来,包括许多跟左联无关的诗刊都纷纷转载。

夜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一下子变得广为人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也被许多热血青年抄写在笔记本上。

甚至有一本新创办的文学刊物,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专门取名叫做《土地》。

上海,石库门某亭子间内。

鲁迅、丁玲、胡也频、柔石等人共聚一堂,吃着梨子、磕着瓜子聊天。因为《萌芽月刊》刚刚被查封,他们聚拢来开个短会,非常愉快地把新刊物定名为《新地月刊》。

鲁迅深吸一口纸烟,摁灭烟头问:“那首《我爱这土地》,到底是谁写的?”

“对呀,完全没听说过‘夜风’此人。”丁玲好奇道,“这首诗写得真好,该不会是哪个刚开始创作的新人写的吧?”

柔石神秘兮兮地笑道:“夜风是某位大学问家的笔名。”

“我猜到了。”鲁迅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就有好几十个笔名,许多内容敏感的文章只能用新笔名来发表。

这在民国文坛是极为正常的,相当于后世混论坛、贴吧,你没有一堆小号马甲,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谁的新笔名啊?”胡也频问。

首节 上一节 387/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