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30节

周赫煊笑道:“我的国学基础很糟糕,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没有多少研究。”

“非也,非也。”钱玄同摆手说,“太炎先生看过你的小说手稿,他说里面全是简化字,而且有些简化得非常过分。就此来看,你我乃是同道中人。”

钱玄同也是章太炎的学生,曾和鲁迅一起,跟随章太炎研究音韵、训诂和《说文解字》。钱玄同以前还是《新青年》的编辑,积极推进白话文运动,正是由于他向鲁迅邀稿,才诞生出《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周赫煊好笑道:“疑古先生,我们可非同道中人。我希望汉字能够适度简化,但我坚决反对废除汉字,我们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我也不想废除汉字啊。”钱玄同感慨地说,“但时代发展至今,汉字已经渐渐落伍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表达运用,还是知识讯息的传播,汉字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汉字的字母化是历史大势所趋,我们这代人不过是推动者而已,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因此受益吧。”

周赫煊默然,他不想再争论,因为不可能说服对方。

周赫煊主动转移话题问:“听说令公子在北大读书?”

“你说老三啊?”钱玄同笑道,“他在读北大预科,也兼听本科的课程。年轻人想法不一样,我本想把他培养成国学人才,结果他对物理更感兴趣。”

周赫煊说:“学物理好,国家最需要理工科人才。”

钱玄同道:“但愿他能学出个名堂吧。”

两人讨论的那个“老三”,正是两弹元勋钱三强先生。

民国“钱氏”出了太多能人,钱玄同、钱穆、钱伟长、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钟韩……两岸院士加起来超过10个。

周赫煊和钱玄同一路闲聊,还没走出中央大学,教育部副部长段锡朋便追上来喊:“周先生,请稍等!”

周赫煊转身问道:“段部长有什么指教?”

段锡朋笑道:“跟教育部无关,我现在是以中央大学校长的身份,向周先生发出邀请,希望周先生能够担任中央大学的历史客座教授。”

“我很荣幸,但恐怕没什么时间来这里讲课。”周赫煊说。

“无妨。”段锡朋道,“只要有机会,中央大学随时欢迎周先生讲课。马上就要快期末了,周先生又正好在南京,不如这几天就给学生们讲讲历史吧。”

周赫煊想了想说:“没问题,就由段校长来安排时间。”

“明天下午如何?”段锡朋问。

“可以啊。”周赫煊道。

“那太好了。”段锡朋高兴道,“中央大学很缺周先生这样精通西洋史的学者,学生们早就翘首以盼了。”

民国的中央大学,就是后世的南京大学,因为有教育部的大力扶持,这所学校师资力量极为雄厚。就拿历史专业来说,中央大学不比清华、北大弱,邀请了多位国学大师任教。

遗憾的是在世界史方面,中央大学因为建校时间太短,暂时还没有招聘到顶级大牛。直到后来沈刚伯等人加入,中央大学才补足世界史领域的短板。

段锡朋随即邀请周赫煊参观中央大学历史系,又引荐了徐子明、缪凤林等多位史学教授。

“周先生你好,久仰大名!”徐子明是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负责教授西洋史,他见到周赫煊以后颇为激动。

周赫煊笑道:“徐教授你好。”

徐子明虽然精通西方历史,但跟辜鸿铭一样主张保留国粹,积极反对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当年他跟胡适打笔仗打得很欢,还写过一篇《胡祸丛谈》,痛斥胡适搞五四运动是毁弃传统文化的灾难。

几人说笑着走进一间教室,里面的学生听说周赫煊来了,顿时疯狂的将他们团团包围。就跟遇到明星一样,各种握手要签名的,叽叽喳喳缠着周赫煊说个不停。

周赫煊应付着众多学生,随手拿起课桌上的一本教科书。这本书叫《西洋史》,翻译整理自西方的多本史书,周赫煊大致看了看目录,发现内容实在有够粗糙。

“这就是中央大学的西方史教科书?”周赫煊皱眉问。

徐子明解释道:“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时编撰的,编得很仓促,而且还有部分错误疏漏。我给学生们上课时,还必须自行增加、纠正一些内容,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中央大学的教科书都如此敷衍,可见整体情况有多糟糕。

民国初期和中期,国内大学的教科书都是自行解决的。给力的学校精心编撰,不给力的就直接乱来,特别是跟国外有关的学科,多数都是盗版翻译而来。

民国期间最牛的西方历史教科书,当数余协中先生的《西洋通史》,但那本书还要等好几年才能出版。

周赫煊扭头对段锡朋说:“段校长,我想编一本西方史教科书,不知中央大学有没有兴趣?”

“当然有兴趣。”段锡朋笑道,“周先生是世界史学大家,你亲自主编的教科书,肯定属于权威著作。只要这本书编出来,中央大学立即就采用!”

周赫煊的目标可不仅仅是中央大学,他希望民国所有的大学,都采用他编撰的西方史教科书。

教科书这玩意儿,最容易夹带私货,把自己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传输给学生。

周赫煊这次准备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做蓝本,删改掉超前的部分,再增加一些爱国主义思想。

把《全球通史》放到20世纪30年代,绝对又是一部惊世之作,不仅会影响在校学生,恐怕世界著名的史学家都要奉若至宝。后世学界对《全球通史》评价极高,称其为“当代世界史编撰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经典著作”。

到21世纪,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把《全球通史》做为基础课程教材,连一些军校都把它选做教科书。

第四百零七章 重新定义世界史

二战结束后,旧史学渐渐没落,被现代史学完全取代。而《全球通史》,便是现代史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等多个方面内容。

民国时期,不论是西方史学还是东方史学,都统一把人类历史分为“远古—中古—近代”,名为“三分法”。

然而根据这种历史划分方式,中国的近代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比西方近代史晚了几百年。这特么就尴尬了,搞得好像1840年以前的中国人未开化一样。

三分法存在严重的欧洲中心论。

《全球通史》摒弃了已有的“三分法”原则,将公元1500年作为分界线,分别描述1500年以前的孤立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的世界。

当然,由于原作者是美国人,这本书对于中国历史的叙述很有问题。

比如《全球通史》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又说黄土高原没有茂密森林,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观点。根据地质研究发现,数千年前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有大量森林存在。

最离谱的是,《全球通史》认为商朝人是一小群蒙古种人(人种概念,非蒙古族人),兴起于西北大草原,通过掌握中东的青铜冶炼和战车制造技术,利用技术带来的军事优势入侵华北,征服了当地的新石器部落。

首节 上一节 430/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