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47节

至于为啥不住北大宿舍?

当然是因为清华的住宿条件更好啊,北大那边的教师宿舍连三流旅馆都不如。

来到清华以后,周赫煊本来打算找王国维、李济等人叙旧唠嗑,结果他们全都不在学校,听说已经在故宫住了大半个月。

故宫的首批文物要南迁了!

周赫煊连忙跑去看热闹,只见太和殿前堆满了木箱。南京国民政府前农矿部长、前教育部长、现任故宫博物馆馆长易培基,正在亲自指挥文物装箱,马衡、王国维、李济等人则在做技术方面的指导。

“寅村兄,情况还顺利吧?”周赫煊上前问道。

易培基心焦火燎地说:“忙活了半年之久,只整理出2千多箱文物,时不我待啊!”

故宫文物的南迁计划,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就提出了,主导者就是眼前的易培基。他深知民国政府是什么尿性,害怕日本占领北平后会劫掠文物,因此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故宫南迁。

去年日本攻打上海的时候,北平政务委员们开会,提出拍卖文物以购买500架飞机的决议。易培基、马衡等人四处奔走,最终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平息了拍卖文物的风波。

整个故宫文物南迁计划,也是在张学良的别墅里制定的。张学良虽然丧权辱国丢失了东北,但在保护文物上面出力颇大,没有张学良的支持,故宫文物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搬迁文物的难度非常大,第一批(2千多箱)南迁的故宫文物,光是打包就用了半年之久。

即便是马衡、李济、王国维等专业人士,对于大规模的文物搬迁也毫无经验。他们召集古玩行家们群策群力,研究尝试出最稳妥的方法,每箱文物至少有草纸、棉花、稻草和木箱四层防御,保证不论发生翻车、进水等各种情况都不会受损失。

难度更大的是,如何保证文物经过长途跋涉不丢失!

易培基对此做了非常严格的布置,文物南迁之前,每一件都进行了清点、核对、编号、造册,由专家、公务员和领导组成负责组,按照文物门类进行分类,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每个箱子也有单独编号。只要丢失其中一箱或一件文物,都能准确的找到责任人。

前后五批珍贵文物南迁,兵分三路,历时14年光阴,跨越两万里,途中还要躲避战火。竟无一损毁和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护送文物的人们,把文物看得比命还重要。

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宁肯自己死在途中,也坚决不丢下一件文物。

中国人真的很奇特,平时各种劣根性,关键时刻却又能爆发出无比崇高的人格。在故宫文物的转移途中,沿途军队知道了会自发护送,而不是拿着枪炮来抢劫。路过一个地方,当地百姓也会自发帮忙,不管是富商还是农民,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比如一批文物运到乐山,需要存放在当地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二话不说,不仅把祠堂给腾出来,还主动帮忙招募工人、寻找船只、洽谈价格,似乎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或许在国人的心目中,抢救战时文物就等于抢救中华文明,拥有着比生命还更崇高神圣的意义。

太和殿前,易培基再次清点了今天的装箱文物,登记造册并让众人签字后,他转身问周赫煊:“明诚,你看这偌大的北平城,日本人什么时候会打进来?”

周赫煊想了想说:“不出五年。”

“那还好,五年足够转移文物了。”易培基松了口气,“就怕只给我五个月时间。”

易培基原本的打算,是将文物全部装箱后再转移。但半个多月前山海关告破,眼看着日本人就要长驱直入,易培基马上提前启动文物南迁计划,把已经装箱的2000千余箱文物搬走。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来了个身穿长衫、戴着眼镜、须发花白的老头儿。老头儿气愤地看着装箱文物,怒骂道:“搬搬般,全都搬走。日本人还没打过来,你们这些投降派就想着逃跑了。都逃吧,等日本人占领了全中国,看你们能逃到哪里去!”

周赫煊一头雾水地问:“寅村兄,这位老先生是?”

易培基说道:“古物陈列所的所长周肇祥,不用理会他。”

周肇祥的身体非常瘦弱,长长的白胡子随风飘摇,似乎他这个人也随时会被风吹倒。他指着易培基的鼻子说:“姓易的,你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些文物运走简单,我看你怎么把它们聚拢,还没运到上海就已经被贪官污吏盗卖殆尽了!”

周赫煊上前问候道:“周老先生安好,鄙人周赫煊。”

周肇祥捋捋白胡子,点头说:“原来是周明诚当面,你是个明白人,就来评评理!如今国难当头,日本人都攻破山海关了,我们这个时候搬迁文物,这算什么?不是明摆着告诉老百姓,政府不敢打,这北平守不住吗?这些文物价值连城,一旦运走,哪里还能收得回来?”

听了这番话,周赫煊才知道周肇祥并非老顽固,而是有着自己的考虑。

确实,这个时候南迁故宫文物,等于向老百姓发出政府不敢抵抗的信号。而且数万件文物的搬迁风险非常大,如果周赫煊不是穿越者,他也不敢相信这些文物无一损毁遗失的奇迹。

周赫煊无法向这位老先生解释什么,他只能说:“我并非故宫博物院的人,所以不敢妄加评判,只希望易先生好好保护这些珍宝。”

“哼,一丘之貉,一丘之貉啊!”周肇祥痛心疾首。

周赫煊连忙溜到旁边歇着,不想跟这个老头儿理论,生怕会气得对方直接吐血倒地。他找工作人员一问,才知道这半年来故宫整天争吵,主要负责人分为三派。馆长易培基主张把文物搬到上海,副馆长张继主张把文物搬到西安,周肇祥则坚决反对文物搬迁。

周赫煊突然想到易培基未来的遭遇,貌似就是因为文物搬迁而倒霉的。

张继在文物搬迁计划中败阵,感觉自己面子上抹不过,又觉得自己失去了对故宫博物院的掌控。于是他就来阴的了,居然造谣说易培基贪污倒卖文物。搞得易培基名声尽丧,财产被没收,在穷困潦倒中只活了几年就去世。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人为易培基洗去冤屈——易培基可是太祖读师范时的校长啊,可以说是太祖的老师,给他翻案是肯定的。

周赫煊突然觉得水好深,易培基也有自己的政治背景,只凭一个张继根本无法造谣诋毁他,更别说抄家没收易培基的私人财产。很有可能,就是易培基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得罪了太多的南京政府权贵,最后被人群起而攻、百口莫辩。

看看眼前顶着周肇祥唾骂,正全神贯注登记文物的易培基,周赫煊觉得自己应该帮他一把。

第五百三十二章 北平分会成立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成立大会。

主席台上,胡适正在做着个人发言:“我们成立这个同盟,目的无非有两个。第一,帮助个人,第二,监督政府。如今国难当头,中央政府一不积极抗日,二不实行民主……”

周赫煊坐在台下沉默不语,这个轰轰烈烈的民权同盟,再过几个月就要被迫停止活动。因为总干事杨杏佛被暗杀,导致民权同盟失去了组织力和执行力,剩下的人都撑不起这么大的摊子。

所以说老蒋眼光狠辣呢,他如果暗杀孙夫人、鲁迅或者胡适,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浪潮。但他偏偏杀了杨杏佛,等于斩断民权同盟的四肢,剩下的人根本不足为惧。

周赫煊也想过要救杨杏佛,但很无奈,根本救不了。

即便有周赫煊提醒,杨杏佛躲过了一次暗杀,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位杨先生太招摇了,不遗余力的到处援救共党,而且还有名望、有手段、有执行力,早就被常凯申视为不除不快的眼中钉。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虽然刚刚成立,但声势非常浩大,其成员囊括了当今的左、中、右派。可能以前见面就要吵架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加入了民权同盟,这个组织顺利发展下去不可想象。

所以常凯申必须杀人,杀掉最关键的那个。

偏偏杨杏佛还不懂得保护自己,喜欢参加各种公开活动,根本就是国党特务的活靶子。

首节 上一节 547/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