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电影世界穿梭门

电影世界穿梭门 第586节

  盛名之下几多虚士,外人说的终归是外人说的,到底是怎么样还有待考证。

  王旭是来拜师的不假,可他也要看看薛牧山的本事,看看此人有没有能力做自己的老师。

  要是连这点气量都没有,恐怕日后他青出于蓝之时,薛牧山不但不会是他的助力,反而会是阻碍。

  君不见,君子剑岳不群,看到令狐冲的剑法还在自己之,不但没有高兴反而起了杀心。

  这是容人之量,岳不群连一个弟子半个儿的令狐冲都容不下,王旭又怎么能保证,薛牧山会容得下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先贤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我,如果你能证明自己,我自当跟你道歉,将你奉为宾,一同品鉴书法。”

  薛牧山的话很明显,如果王旭能证明自己是写出柳体的人,他自然不会轻其年幼,反而会将王旭看成同道人,跟信说的那样,一同品鉴书法。

  既然是同道人,有错在先,道歉又算得了什么。

  从薛牧山的话,王旭听出了这位大儒,绝不是那种不依不饶,承认别人杀了他还难的人。

  那种人,是没有气量的,一山还一山高,承认别人,何尝不是看清自己。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末学后进之人王旭,斗胆借老先生的笔一用。”王旭也不推辞,他是来拜师的,目的很明显,看到薛牧山的气量之后,也需要一个自卖自夸的机会。

  这不丢人,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很多有本事的人,最终只能随波逐流,缺的是这么个机遇。

  没一会的功夫,返回茅屋的薛牧山去而复返,拿来了笔墨纸砚。

  王旭接过房四宝,也不酝酿,笔尖点在墨,提笔便写:“七十鸳鸯五十弦,酒薰花柳动春烟,人间只道黄金贵,不向天公买少年...”

第868章 拜师

   七十鸳鸯五十弦,酒薰花柳动春烟。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向天公买少年。

  一诗写罢,方圆百里内灵气倒灌,落在宣纸,绽放出万丈耗光。

  肉眼可见之,纸面升腾起六丈光,犹如金光倒坠,油墨的香味扑面而来。

  几吸之后,淡金色的光,化为电光直奔王旭而去,笼罩在他周围,化为了一层一闪而过的纱衣。

  “光加身!”王旭虽然早有所料,光加身之后还是难免欣喜。

  儒界的人,不修神通,不修秘术,光便是他们的神通,他们的秘术。

  光是写出章后的道加持,进士光百丈,一言喝得大妖肝胆欲裂,大儒光千丈,敢为天下师,敢封天下法,先贤的光万丈,千里之外,一笔风云动,一笔鬼神惊,任你道法通天,妖术无双,笔落zhe:n压,绝无二话。

  王旭还没有考童生,没有气,无法调用光。

  不然光凭六丈光,足够他跟举人平起平坐,要知道一般的举人,没有杰出之作的话,穷其一生也不过十丈光,还得是那种老举人。

  “六丈光,居然是镇州诗出世,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镇州诗,你连童生都不是,能写出六丈光,得到方圆百里灵气加持。要是换成有功名的人来写,光起码得有七八丈,哪怕九丈镇国也有可能!”

  相王旭的有所预料,薛牧山是十足十的震惊了。

  一丈光的镇县诗,三丈光的镇府诗,六丈光的镇州诗,九丈光的镇国诗。

  诗的光越厚,说明诗的潜力越大,六丈镇州诗,足以被请入孔庙供奉,让后辈人学习。

  要知道,诗词便是人的力量,相当于佛道两家的神通。

  六丈光成的镇州诗,往往要大儒才能妙手偶得,重要程度,不亚于佛道两家的五阶神通,每多一首,都是对运与儒家的一种增强。

  算是薛牧山,也只写过三首镇州诗,而且这三首里面,还有两首是随着时间推移,日积月累才达到的。

  王旭诗出镇州,等到诗词传遍九州,被无数人诵读之后,未必不能诗成镇国。

  毕竟,这首诗有镇国的潜力,绝对是镇州诗的品。

  面对薛牧山的震惊,王旭面不改色,没有欢喜也没有激动。

  这首诗名为无题,乃是金末蒙初,北方著名诗人,有北方宗之称的元好问所做。

  在后世,这首诗的后两首,也能让大家耳熟能详,诗出镇州本在他的意料之内。

  写这首诗的元好问,是金朝鲜卑人,生于金宋对峙,蒙古崛起时期。

  他从小非常聪明,七岁能诗,八岁能词,诗词采纳宋金两家之长,既有南宋的委婉,也有金朝诗人的狂放,诗词别具一格,终成一代大家。

  人到年之时,宋蒙联合灭金,国破家亡的元好问,更是寄情于纸笔之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是金,元,宋三朝公认的北方雄,一代宗。

  站在元好问的角度,这首诗的意思是,这世间的人,只沉迷于歌声舞影,花红柳绿,所有人都知道黄金的珍贵,可是纵有千金也买不到一寸光阴,又有谁能用黄金,向天公买回少年时代的青春。

  但是王旭写出来,角度一变,整首诗的意思也变了。

  他是少年,元好问的叹息诗,放在他这个年级便不是叹息,而是自荐。

  黄金贵,黄金更贵的是什么,是少年人的才华。

  谁是少年,王旭是少年,谁是天公,薛牧山是天公。

  世人只知黄金贵,我有黄金更贵的才华,你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薛牧山是大儒,将诗念两遍,在看一眼王旭,心便有了明悟。

  这哪是以证身,分明是借诗喻人,凸显自己的价值。

  “好诗,诗好,字也好!”

  薛牧山连连点头,继续说道:“你的诗,你的字,好的远远超过了你的年龄,你家祖,可曾世代耕读?”

  儒界以为尊,自有世代耕读,苦学不辍的人世家。

  这些世家不一定出过大人物,却代代都有人读书,隔三差五能出个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时运一起,进士也是有的,家里藏书万卷,积累深厚。

  薛牧山观王旭的字,诗,都是之选,放到大儒身都是佳作,更何况是放在孩童身,自信没有一定的家族底蕴,一个八岁孩童是再神异,也万万写不出这种诗。

  “不曾...”面对薛牧山的疑问,王旭回答的很肯定。

  王家发迹不过三十年,之前也算富足,但是跟耕读之家相,那是天地下了。

  敢自称耕读持家的,哪个不是良田万顷,积世大族,王家是个乡下小蚂蚱,在乡下蹦跶蹦跶还行,放在府县之是土鳖。

  “不曾?”薛牧山更加惊异了,又问道:“你家祖,可曾出过宗,诗豪,家学渊源?”

  “也不曾,我王家只算乡绅,祖最阔的一位,也不过了个秀才,在县里给人当过师爷。”

  听到王旭的话,薛牧山目瞪口呆,久久不言。

  好一会后,他才面带恍惚,长叹道:“不是人世家,也不曾出过盖世豪,你小小年级,长于乡野,却能写出这样的诗来,难道真有人生而知之?”

  对于这个话题,王旭不好回答,只能报以纯洁的微笑。

  薛牧山啧啧称,看向他的目光越发柔和,他为当世大儒,见过不知道多少年轻才俊。

  那些人,有的欺世盗名,有的言过其实,有的志大才疏,有的持才自傲,能成器者寥寥无几。

  可是那些所谓的才子,摆在王旭的诗面前,也不由黯然失色。

  玉不琢尚且如此,要是遇到巧匠打磨,未来成怎可限量。

  稍微一想,薛牧山便有了主意,开口道:“看你的年级,也应该蒙学了,你家是怎么打算的?”

  “我家住在九泉镇,家母说,镇的私塾人蛇混杂,不是个求学的好地方,打算为我寻觅名师。只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蒙学的事也这样耽搁着。”

  王旭这话说的漏骨,差说我还缺个老师,你快把我给捡走吧。

  薛牧山一听,大喜过望。

  好的老师,也需要好的弟子,不是每一位大儒,都能有衣钵传人。

  大多数大儒,除了自身以外,能教导出几位进士算好的了,很多人名震坛,家后辈却只出过举人,连金榜题名的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不善育人以外,更重要的,是读书不能只会苦读,三分记,七分悟,天赋勤奋更重要。

  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多了,金榜题名的又有几个。

  只靠死记硬背,一辈子也是个童生,能不能考秀才都是两说。

  大儒之道,在于一心。

  欲带皇冠必受其重,没有足够的天赋,才情,大儒算想要将衣钵传授给你,你也接不住,反而会砸脚。

  显而易见,王旭便是一个天资不凡,足以继承衣钵的绝佳传人。

  短暂沉默之后,薛牧山有了主意,开口道:“老朽薛牧山,诗之道也算略懂,你可愿拜我为师?”

  “弟子愿意...”王旭一番谋划为的是拜师,听到薛牧山的话怎会犹豫,当下一躬到底,行了一个大礼。

  “好好好,为师目前在隐居,不便为你张罗拜师宴,这里有为师当年用过的毛笔一根,名为绿豪,乃是为师进京赶考时所用,当做你的拜师之礼吧。”薛牧山喜不自禁,取下了一杆供奉着的毛笔,亲手递给了王旭,以全师徒名分。

  这杆毛笔葱葱绿绿,看着是绿玉,实际是种竹子。

  拿到手的瞬间,王旭便觉得有股清凉,顺着笔杆涌脑颅,观看小电影还提神。

  再看毛笔的笔头,毛笔尖呈现金黄之色,一看知道是用了品阶的妖兽嫩毛制成,由大师级笔匠所制。

  人下笔惊鬼神,诗出镇四方,有一款好的笔墨纸砚,能为诗平添三成威力。

  薛牧山出身北方豪族,自幼便采惊人,他用过的东西又怎么差的了。

  王旭打量着绿豪笔,这杆毛笔起码是四阶器,进士用着都算趁手。

  他连童生都不是,薛牧山将帮助自己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的绿豪笔送给了他,可见对他期待不小。

第869章 灾民

   成功拜当世大儒,豪薛牧山为师,王旭在这方世界总算有了根基。

  根基这种东西,听去不显眼,实际有没有它,简直是云泥之别。

  拿司马光来说,司马光砸缸的典故,不知道的人应该很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面,失足跌落缸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缺口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这个故事很多人知道,可是有谁知道,南宋司马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更是官至兵部郎,在当地是有名的世家大族。

  普通人要是砸缸,救出了缸里的小朋友,恐怕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被质问为什么要淘气,严重了甚至要吃竹笋炒肉。

  算家长开明,夸两句,给几块糖吃也到头了。

  正因为司马光出身大家族,有根基,才能跟让犁的孔融一样,为司马光造势。

  没有这个根基,跟郭德纲讲的相声一样。

  郭德纲说,他六岁的时候也给人让过梨,结果爹妈不但没有表扬他,连村里人都说他是傻子。

  你看,同样是让犁,有的人成了典范,有的人成了傻子。

首节 上一节 586/9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天旅人

下一篇:漫威里的德鲁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