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我能升级避难所

我能升级避难所 第164节

  而且陈新并不需要把这个洞挖多大,只需要能够把管道铺设进去就好,就算考虑到铺设管道的施工问题,也不过是做一个可以在里面站两个人干活那么大的直径就可以了。

  甚至于陈新都不需要挖出来的这个隧道有多坚固,只要能够支撑到管道施工完成就可以,哪怕之后就坍塌掉对于陈新而言都是无所谓的。

  而挖掘这样一条隧道,自然而然的对挖掘工具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高了。

  简而言之,陈新并不需要造一台真正的盾构机出来,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隧道掘进工具而已,而这其实并不难造。

第382章 盾构机

  制造一台盾构机其实并不像很多所想的那么难,因为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诞生于两百年以前的十八世纪末,所采用的也是人力手掘,和今天的大型机械化盾构机相比,并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很高的部分。

  但早期的盾构机虽然结构简单,也没有什么高科技的地方,却是如今的现代化盾构机的鼻祖,也是原理来源。

  陈新想要自己造一台盾构机,除非他另辟蹊径来从零开始设计,否则的话,也是绕不开从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奠定了基础的盾构机原理的。

  盾构机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原理就是在掘进机在向前掘进的同时,构建用于保护隧道,抵御隧道坍塌的“盾”,即一边挖一边修。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盾构机虽然原理依旧如此,但一些大型或者超大型盾构机已经不需要在掘进的过程中去构建“盾”了,它们可以在挖的过程中直接将隧道修好,方便快捷。

  盾构机的基本原理来源于一种海洋生物——船蛆,这种生物会在木头上不断地掘进,并且在掘进过程中分泌黏液以保护自己身体周围的木头不会被海水腐蚀膨胀而损坏。

  所以对于陈新而言,不需要正规盾构机的他其实只需要做一个能够在积雪内快速掘进的机器,并且撑住挖掘出来的隧道可以在管道施工完成之前不坍塌就好。

  而这两点其实都不难做到。

  积雪不是凝结的冰块,虽然有一定的硬度,但比起泥土来要容易挖掘太多,而且积雪内部质地均匀,也不存在什么复杂的结构,不用考虑挖掘过程中遇到岩层或者其他复杂地质结构的问题。

  至于第二点就更容易解决了,以现在的环境温度,只需要在掘进过程中稍稍加热一下挖掘出来的隧道壁,让隧道壁上的积雪融化又迅速凝结,就可以构建出一层冰壳用以支撑和保护隧道不坍塌。

  毕竟只是积雪,不是啥复杂的地质结构,有一层冰壳支撑就已经足够了。

  而明确了这两点,想要做一个能够使用的盾构机,小学生可能不行,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中学生都能完成这个设计。

  一个圆筒作为主结构,前方用比较坚硬的金属做一个扇叶一样的刀片或者钻头,外壳上铺一圈电热丝用于融化积雪和内部保温,这玩意就基本上算是完成,能够胜任施工的需求了。

  至于说剩下的,无非就是把内部机械结构优化一下,增添一点辅助功能的事情。

  比如说前方的扇叶或者钻头可以是人力去摇动的,也可以加个电机做成机械动力的,挖下来的积雪可以人力运输,同样也可以机械传输,甚至陈新舍得花点功夫,把整个盾构机做成全自动的,只要放进积雪里就会自己掘进、完成整个施工也都是可以的。

  只是陈新有点犹豫,自己究竟要造一个多大的设备。

  造个大的,直接挖条隧道,然后工人进去架设管道,这自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下机器不需要太复杂和先进,能够快速掘进也就可以了。

  但这种的话,施工速度相对的就上不来了,毕竟造的大了掘进面也就相对大了,需要开挖的积雪作业量也会成倍提升,施工周期也会更长。

  至于说造个小的,或者说干脆就只有管道粗细,一边挖一边把管道接进去,这无疑要省事很多。

  只是相对的,造小型盾构机的话,技术含量无疑要提升很多。

  陈新在考虑了一番之后,权衡了一下二者之间的优劣,还是选择了小型盾构机。

  毕竟对于他来说,提升技术含量是最简单的事情。

  有着多功能的机械臂,加工一个这样的盾构机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切一截管道,管道一端装上一个用于掘进的钻头,内部再接一根管子用于抽走挖掘下来的“刨冰”,最后再接上电机提供动力以及电源,这东西就算是做好了。

  当然,这东西虽然说做好了,也已经能够拿来开始干活,但真要投入使用靠它进行掘进作业,陈新还需要给他小小的升下级。

  比如说在上面加装个微型电脑,让设备可以远程遥控或者编好程序自动作业,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甚至于陈新还考虑过给这个小东西上装一个3D打印机,可以一边掘进一边直接打印管道,连布设管线本身都可以省略掉。

  不过陈新在考虑了一番之后,还是没有这么做,只是给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台小型盾构机上加装了遥控,保证可以通过远程操控机器前进、后退,以及停止就可以了。

  最终完成的盾构机如同一个子弹头,前端是一个中空的钻头,通过弧形的刃口切割冰雪,然后在钻头内部通过一根管道将切割下来的碎雪抽走,保证钻头能够顺利前进。

  钻头后面除了管道之外还有一圈加热环,用于加热整个盾构机周围的积雪,让积雪融化之后再在低温影响下迅速结冰,形成冰壳以稳固隧道。

  整个盾构机的动力来源于陈新安装在其中的一台小功率电机,它负责驱动钻头以及盾构机底部的履带轮向前推进,而供电则是依靠一块小型蓄电池。

  陈新在将这个盾构机做好之后就拿到了附近的雪地上进行了一次尝试,实验的结果十分的理想。

  钻头在积雪中掘进的非常快,陈新只让它钻了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就向前掘进了大概两米多的距离,按照这个速度估算,一个小时的时间足以掘进20-40米的距离,这可比靠人力去挖要快多了。

  见自己做的盾构机效果相当不错,陈新这才感到满意,准备让工人开始准备施工。

  只是这时却有工人向陈新提出了问题,盾构机确实能够快速掘进,但管道要怎么放进隧道里?

  盾构机的直径仅仅只比管道略粗几厘米,沿着钻好的隧道把管子直着放进去是没有问题,可这条管线也不是一条笔直的支线,中间可是有弯头的。

第383章 顶进法

  因为管道施工需要避开地面上的建筑物,同时考虑到热胀冷缩等因素的影响,管道不能拉成一根直线,中间必须要设置弯头。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如何安装弯头,以及如何应对安装弯头之后管道走向改变的施工问题,就成了陈新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弯头本身的安装倒是好说,大不了从地面挖个竖井放下去,这虽然也有一定的工作量,但还是好完成的,至于说如何焊接,陈新大可用动力装甲的机械臂来搞定。

  但管道线路变向之后,该如何把管道放下去,可就是一个让陈新有些挠头的难题了。

  如果是在过去,想要铺设一条管线,如果不直接架在地面上的话,施工方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将整个地面挖开进行施工,完工之后再覆土回填。

  陈新当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可相应的挖开十多米厚的积雪,就为了把管道放下去这种事情,除非陈新手上现在有几百号装备了外骨骼的工人,并且还有大量的工程机械,否则的话都不太适合这样工程量巨大的施工方式。

  而且陈新如果想要采用这种方式去施工,他也没必要自己做个小盾构机了。

  面对这个问题陈新并没有自己一个人挠头,而是找到曹达仁,向他询问有无合适的方法。

  毕竟陈新以前只是个写网络的作家,对于这种施工工程上的事情,虽然说不是完全不懂,但肯定没有曹达仁接触的多。

  “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我建议作家你用顶管法来施工。”果不其然,当陈新问起的时候曹达仁便已经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还对陈新说道:“我还以为作家你已经想好要用这种方式来施工了呢!用盾构机掘进,后面用千斤顶把管道一截一截顶进去,这难道不是你事先预想的方案吗?”

  “我预想的方案确实是用盾构机挖好隧道,然后把管道放进去,但和你说的顶管法还是有点不一样的。”陈新听着曹达仁的介绍,倒是理解了顶管法是怎么回事,但这确实和他原先预想的施工方式有一些差别。

  顶管法其实正是随着科技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内地下管路复杂、开挖不便等问题所研究出来的一种管道施工方式。

  主要的施工方式就是采取开挖作业井抵达作业深度,然后在预定的管道位置将一截一截的预制管道用千斤顶等工具一截一截的顶进预定的管道管线,实现管道安装。

  当然,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型管道的安装,并且根据顶管按挖土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械开挖顶进、挤压顶进、水力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顶进等多种不同的方式。

  陈新这种采用盾构机掘进的方式,也可以算作机械开挖顶进了。

  “这样的话,那我们需要先将管道做好保温措施,再放到作业井里进行顶进作业。”对于曹达仁给出的方案,陈新想了想就表示了同意,并且很快联想到了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

  曹达听到陈新这么说,也点了点头肯定的说道:“这是肯定的,总不可能管道铺好了再去做保温,那样的话太麻烦了。”

  曹达仁同意将管道做好保温之后再进行顶进作业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安装管道的作业面是积雪,而不是泥土或者岩层,因为如果是泥土或者岩层这种更加坚硬的质地,管道外层包裹的保温材料可是很容易在顶进的过程中受到磨损的。

  “这方面的施工能交给你吗?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且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陈新看着曹达仁,向他问道。

  他所说的是实话,虽说当初还在上班的时候接触过工程施工,但那个时候的陈新也不是现场负责指挥施工的人,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至于说他说的还有其他事情则是他和国家合作的事情,需要他进行升级改良的项目样机之前已经和特种部队一起通过军列运到了临市,现在正存放在军营里面。

  而之前积攒在市区的相关项目样机最近也在准备运过来,所以陈新这段时间确实需要把这些东西处理一下,免得耽搁国家的项目进度。

  尽管陈新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只是一个意外之喜,原本的项目计划是按照没有他帮忙来设计的,但这并不代表陈新能够将本该完成的工作积压在那里放着不管。

  所以陈新打算趁着第二座供热枢纽建设以及管道铺设的这段时间里把积压下来的工作先清理一下。

  而且对于陈新而言,来到临市救灾的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碌着各种事情,先是救护站的事情,后又是火车站和供热枢纽,这一通忙碌下来他也就是在过年那天稍微休息了一下,结果还被秦岚和莫卿妍送上了一个大“惊喜”。

  这也让陈新想要趁着这段时间其他事情都走上了正轨的机会,通过处理一下这些积压的工作来换换脑子。

  ——

  陈新主动开始处理积压的工作,这当然是他身边的科研人员求之不得的事情。

  这名科研人员自从之前来到临市之后,就一直留在这里,除了负责和市区以及上级部门联系之外,这名科研人员也帮了陈新不少的忙,至少在对于供热枢纽的建造上,这名科研人员出力颇多。

  之前他和上级部门联系还需要借助临市市府的通讯渠道,现在特种部队来了,不仅建起了军营,还带来了通讯设施,搭建起了通讯网络,这让这名科研人员可以借助这支特种部队的通讯设备,更方便的和上级部门取得联系。

  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这名科研人员自己还是陈新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这让他们和上级部门的沟通变得顺畅了许多,毕竟之前借用临市市府的通讯渠道多少有些不方便。

  而特种部队这边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因为他们来的时候之所以会配备完善的通讯设备,本身也就有保障陈新和上级科研部门沟通的因素在里面。

第384章 飞机音

  军营内,陈新正在一张工作台前摆弄着一台被拆开的设备。

  虽说他对国家送来的项目样机的升级全靠系统的升级能力,但这也不是说他真的对设备的改良什么的一窍不通。

  至少有着机械臂的辅助,把一个项目样机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构陈新还是做得到的。

  这也算是陈新从小就有的癖好之一,有什么东西总想拆开看看,他小时候的玩具有一多半就是这么坏掉的。

  因为那个时候能力有限,拆开了总会装不回去,或者和隔壁阿三家的飞机修理工一样,飞机修完多一把螺丝零件,多修几次能攒出一架新飞机来。

  当然,现在陈新已经不会拆开了装不回去了,且不说自身能力的提升让他有把握拆开了装回去,靠着机械臂和微型电脑的辅助,他也不至于拆开装回去之后桌上多一把螺丝。

  陈新面前的设备是军用外骨骼的外挂设备之一,是一个激光引导模块。

  所谓激光引导,就是在地面为天空中的导弹提供引导,用于标记目标的一种设备。

  如果常看电影的话,就会对联邦四等马润每次呼叫空中支援的时候,手里拿的那个和大望远镜差不多的激光照射设备有印象。

  这种设备就是通过对目标进行持续的激光照射,将光反射到天上的激光制导导弹的制导头,从而引导导弹精准攻击目标。

  只不过正常情况下考虑到激光照射设备对目标照射时的效率问题,这东西一般都会做的比较大,像个大望远镜是很正常的情况。

  不过陈新眼前这个装在外骨骼上的激光引导模块却并不算太大,似乎是因为可以和外骨骼上搭配的瞄准模块联动的关系,去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光学组件,体积缩小了不少。

  陈新看不太懂这个东西,但对于这个东西的原理还是能够理解的。

  说白了这就是个激光发射器,通过朝目标射出激光,然后通过目标反射激光来引导导弹,整体来说原理相当简单粗暴。

  但要如何保证这个激光引导器的准确性,让它射出的激光能够有效引导导弹命中目标可就一点都不简单了。

  而且激光引导器引导导弹命中目标可是要持续照射的,所以这个东西如何保持稳定持续的激光照射,也是研制这种设备的重要难题之一。

  蓝星上能够玩得转这种激光制导导弹的国家除了几大流氓之外,还真没哪个小国能玩得转这东西,就算是炎国隔海相望的那个邻居虽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不错,也需要从他们的主子联邦手上进口相关设备,自己没有制造能力。

  陈新眼前的这个激光引导模块是专门为外骨骼研发的,但陈新也看得出来,它应该是从原本的激光引导器改造过来的,从一些零件上还能看出原本用来安装光学组件的槽位。

  这也是项目样机的通病了,毕竟只是做出来验证技术的样品,有的时候连外壳都是简单粗暴的用黑胶带缠上就完事了,不会特意做的多精美或者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

  至于说优化线路,调整零件尺寸,缩小体积、减轻重量什么的,那都是技术定型之后的工作了。

首节 上一节 164/3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

下一篇:这世界危在旦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