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我能升级避难所

我能升级避难所 第65节

  听了李玉龙的劝说,陈新在考虑之后,也就同意了李玉龙想揽过安装地源热泵这件事的要求。

  毕竟陈新自己去装,他不花费生存点的话,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而且更关键的是,陈新也觉得李玉龙说的很有道理,他虽然身上有枪,一般情况下不至于会出事,但万一有人骗取了他的信任之后对他进行偷袭,那一样是能够要了他的命的。

  陈新之前或许因为来找他的都是熟人而没有防备,加上秦岚、莫卿妍等人也确实值得信任,所以他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可题。

  但现在既然李玉龙提出来了,陈新觉得还是应该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自己也应该更注意个人安全。

  这件事算是一个插曲,不过虽然是李玉龙帮李文生安装的地源热泵,但这依旧为陈新带来了四百点生存点的收入和每天活得生存点+4的增长。

  至于李玉龙,则顺利和陈新达成了合作。

  不得不说不愧是本市有数的商人,在李玉龙说动了自己父亲之后,在陈新呆在特警队的这几天里,李玉龙的父亲已经打通了市府的关系,获得了市场经营许可。

  市府允许李玉龙经营市场和种植农场这些产业,但相应的,依旧和过去一样需要缴税,并且市府会派出监管人员。

  但既然获得了许可,对于李玉龙来说就足够了,这意味着他可以开展自己的商业版图计划了。

  而陈新无疑是他商业版图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毕竟无论是市场还是农场,都需要陈新的地源热泵。

  尽管对于李玉龙而言,打通了市府的关系,想要弄到其他取暖设备也不是难事,但作为一个富二代,他什么都选最好的。

  在横向对比了一圈之后,李玉龙也确信了陈新的地源热泵就是效率最高的取暖设备,而且可以做到自持。

  这一点恰恰是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毕竟无论是煤炭还是燃油,本市都需要依赖外界输入,靠的是铁路供给。

  如果铁路出现故障,导致物资无法及时运抵,那就很容易对市场和农场的运营造成影响。

  因此可以更好的自我维持的地源热泵就成了李玉龙的首选。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两次亲自来找陈新,并且带来了在现在来说,已经非常珍贵肉食和陈新做交易,为的就是获得与陈新合作的机会。

  陈新在综合考虑之后,也没有拒绝李玉龙,同意以地源热泵设备入股,占两成股份。

  整个市场和农场项目,李玉龙自己占了五成股份,陈新分走了两成,而剩下的三成中,一成作为税收上缴,一成归于市府,一成则分给了特警队。

  对于这个分配方案陈新并没有什么意见,他能占两成股份已经足够,至于说市府和缴税分开,这让陈新不得不佩服李玉龙确实会做生意。

  而给特警队的那一份,也是应有之意,毕竟现在治安什么的,都得靠特警队来维持。

  所以在达成了交易意向之后,陈新也就将李玉龙送来的物资十分不客气的收下了。

  伊比利亚火腿即便是在灾难之前都是很稀罕的玩意,陈新也只买过一小包切好的来尝过味道,这一整条火腿价格至少在上万,而这还是灾难之前。

  在这个末世,这样一条猪腿已经是十足的奢侈稀罕玩意,想换什么这都是硬通货。

  不过陈新并没有拿这个出去交易的想法,而是将其和之前收到的金华火腿挂在了一起,打算留着自己慢慢吃。

  这两条火腿如果细细的吃,够他吃上一两年了。

  而在和李玉龙达成了交易意向之后,陈新也给了他一张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清单,和他说明自己的股份分红折算成这些物资。

  因为知道李玉龙的计划,陈新猜到他和市府很可能会推出什么凭证作为市场交易的一般等价物,但那种东西对于陈新而言远没有物资来得实惠,陈新想要物资的话,还要拿那个去换,所以他直接要的就是物资。

  至于说这些物资怎么弄来,那就是李玉龙所需要操心的事情了,陈新还是闷头在设计自己用来烘干稻谷的烘干机。

  陈新考虑过做成像他妈妈用过的家用烘干机那样如同圆形蒸笼一样一层一层的结构,但把设计图画出来之后,他又打消了这个想法,决定做成一个大柜子,里面放上一层一层的托盘。

  圆形虽然不错,但是那种分体式的一层一层蒸格的结构比较复杂,做成抽屉式的大柜子相对而言简单一些。

  一个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大柜子,里面用抽屉式的托盘分成一层一层的间隔,这就是陈新预想中的烘干机了。

  只要在托盘上铺上稻谷,然后持续不断的往柜子里吹入热风,就能够将收获的谷粒烤干,去除水分。

  只是对于托盘的形式陈新还是有些犹豫,虽然说要做成抽屉式得,但无疑还是一个大托盘,托盘底究竟是用铁皮做成不透风的,还是用纱网做成透气的呢?

  陈新看着自己画出来的设计图,陷入了犹豫之中。

第155章 烘干机的选择

  对于托盘的形式陈新还是有些犹豫,虽然说要做成抽屉式的,但无疑还是一个大托盘,托盘底究竟是用铁皮做成不透风的,还是用纱网做成透气的呢?

  陈新看着自己画出来的设计图,陷入了犹豫之中。

  整个柜体倒是不难设计,做成一个四脚立柜就可以了,至于底部,只要放一个热风机,能够往上吹热风就已经是很完美的设计了。

  令陈新感到为难的是柜体当中用来盛放稻谷的托盘的设计,在该用什么结构的选择上他犯了难。

  在整个柜子中,陈新打算放上大约十二层托盘,这样一次可以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烘干比较多的稻谷,三袋两百多斤稻谷,大约分个四五次就能全部烘干。

  但问题是托盘到底是该用铁皮托盘,还是用纱网托盘呢?

  铁皮托盘更好承重,可以在上面放更多一点的稻谷,而纱网的话承重性能不算太好,所能盛放的稻谷显然要少一些,很可能让自己要多干一次活。

  而且铁皮托盘的结构比较简单,做起来也相对容易,剪一块铁皮,卷个边就算完事了。

  纱网的话,还得先做边框,然后再把纱网固定上去,并且纱网的固定不是说钉几个钉子就完事了,而是需要用压条紧紧压住四条边,它才不会脱落的。

  关键是纱网很不耐用,就算是钢丝网,如果经常承受重物的话,也是容易脱纱的。

  不过要是能弄到以前厨房里用的漏网或者筛网那是最好的,那种质地比较坚硬,比钢丝网更结实,而且网眼细密,但又有足够的透气性,拿来做这个的话,是最合适不过的。

  只是这种东西现在很难弄到,而且就算有也不够大,自己做的话那种细密的金属网,就算有系统辅助也是个费神的活。

  毕竟没有图纸的话,借助系统的力量也仅仅只是将材料加工成陈新想要的形状,而零件组装还是要他自己动手。

  所以陈新在画着设计图、薅自己头发的同时,也让李玉龙帮自己想办法弄一台谷物烘干机或者弄一些金属筛网来。

  不过就算是想要弄交易市场的李玉龙,对此也感到有些为难,表示会尽力去找,但不保证能弄的到。

  对此陈新也感到一阵无奈,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筛网,他也只能考虑推翻立柜式的设计,做成滚筒了。

  所谓滚筒,就是横放的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筒,里面会有一道一道的挡板,将粮食放进去之后以电加热的方式加热筒壁并且同时旋转,以温度来烘烤谷物中的水分,直到烤干。

  这种滚筒式和立柜式算是烘干机常见的两种类型,无论大中小型号都有,只是相对而言,滚筒式的电加热无疑要比鼓风机来的耗电。

  也正是因为出于节能的考虑,陈新还是希望使用立式吹风的烘干机,而不是滚筒式的电加热。

  好在这些稻谷收割下来之后暂时还能存放几天,烘干机并不是马上就要,而且实在不行,陈新还可以把粮食摊开在避难所的地板上,就这么自然风干。

  当然,自然风干的效率十分低下,而且很占地方,两百多斤粮食摊开来也是很大一滩的,对于陈新来说,他唯一能想到适合摊开这些粮食的地方就是连接避难所大门和内部的甬道。

  几十米长的甬道是全硬化水泥表面,而且笔直平坦,把粮食摊开在那里的话,确实可以起到自然风干的效果。

  不过那样的话,可能需要晾上一个星期才能让粮食达到干燥。

  而且这里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避难所内部其实空气湿度是比较大的,虽然通风系统会让一部分水汽被排出去,而陈新最早建造避难所时安装的水循环系统也能回收一部分空气里的水汽,但因为有着种植温室的存在,植物蒸腾作用之下,空气湿度依旧相对较高。

  所以这样晾晒确实可以让谷物脱水,但却并不能达到烘干机烘干之后的效果,谷物中依旧会有一定的水分,影响存储。

  然而没有其他办法的话,也就只能这么做了。

  不过在考虑这些问题之前,陈新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煮饭!

  刚收的新米,怎么能够不煮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尝一尝自己辛勤劳动之后,收获的成果呢?

  稻谷脱壳并不算是什么麻烦的事情,如果是已经烘干或者晒干的稻谷,哪怕是用手搓都能搓掉谷粒上的稻壳,让谷粒变成糙米。

  不过若是水分去除的不够,那就只能借助工具来加工了。

  若是灾难之前,就算是农村里也很少有人用人工去脱粒了,农村一般都建有粮食加工站,有专门的机器,将稻谷倒进去之后,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大米,而脱下来的谷壳也会作为糠收集起来。

  糠可是好东西,虽然只是从稻谷上脱下来的壳,但其中也还是含有一定营养的,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糠里面所含的米糠油可以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而且糠本身也是可以吃的,尽管现在糠大多是用来饲养牲畜,但在古代,穷苦的老百姓吃糠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无论是成语吃糠咽菜,还是北方地区现在还有的糠窝头或者糠炒面,这都是过去穷苦老百姓食用过糠的例证。

  当然,陈新并不会去吃糠,而是打算把这些糠留着,看能不能自己养点家畜。

  猪什么的肯定是养不起的,但鸡或者兔子之类的,陈新觉得自己应该还是养得起的。

  只是关键还是种苗难弄,就算市府弄的地下种植区里有这些东西,也难以从他们那里弄到。

  至于说去除了糠之后的大米严格来说,还不是灾难之前大家常吃的大米,因为灾难之前普通老百姓吃的大米都是经过了再次加工之后的精米,碾去了米粒表面的外皮,也就是皮层和胚芽,才会变成白色。

  真正只脱去了谷壳的大米应该是淡棕色或者浅褐色的,也就是灾难之前流行起来的糙米,或者又叫全谷粒。

  因为保留了皮层和胚芽,相对而言营养价值更高一些。

  对于陈新来说,他决定用舂的方式来给稻谷脱壳。

第156章 舂米

  舂米,是一项非常古老且实用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历史的早期。

  它从人类文明早期萌芽时代刀耕火种有了最早的农耕时就已经诞生,在炎国更是流传了几千年,直到近现代机械加工的出现,才逐渐取代了这种古老的农业生产活动。

  但即便如此,在炎国广大农村,依旧能够看到这项古老的技艺。

  舂,音同冲,意思就是把东西放在石臼或者乳钵中,用杵去捣碎的意思。

  这是一个古老的象形文字,底部是一个臼字,而上部在金文和小篆中,都是两个人拿着一个杵的样子,生动且形象的表述了这个字的意思。

  而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那么想要复原这一古老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就很简单了。

  找一个足够结实的容器,在里面放入稻谷,然后再用一个重物往里不断的捣,捣到所有的稻壳破碎,露出米粒就算完成了舂米这个过程。

  这个容器在广大农村,通常都是用石头做成的臼,更原始和古老一点的是用树桩烧出一个凹坑。

  至于说用来捣的工具,木头、石头、金属都可以,只要够重,能够把稻壳捣碎就可以了。

  陈新所采用的方法是用金属材料做一个大碗和一根金属棒,然后将稻谷放进碗里,用金属棒来捣。

  因为稻谷并没有晾晒,加上他不是把所有的米都捣了,只是加工一点来煮饭吃,用一个大碗来舂米已经足够。

  将金黄的稻谷放入碗中,一下一下的用金属棒用力捣着,看着米壳逐渐破碎,露出里面淡棕色的米粒,是一件非常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的事情。

  尤其是这些稻谷并未晾晒,所以还散发有淡淡的清香,就更加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让陈新期待品尝这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米了。

  由于陈新只舂了一碗米,所以他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就已经把米舂好了。

  只是此时的米和糠还没有分离,混杂在一起显然是不能直接拿去煮的,还需要进行一遍筛选,将米和糠分开。

  陈新所知道的最传统的方法是用一个扁箩将舂完的米糠混合物一起筛? 米粒重量较重? 会在筛起来之后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落回箩里,而糠或者秕谷因为比较轻? 就会在筛的过程中被风吹走。

  并且混杂在米粒中的粉尘也会顺着扁箩的缝隙落下去? 最终只留下干净的米粒。

首节 上一节 65/3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

下一篇:这世界危在旦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