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11节
“分子中乙烯基的双键结构则使得分子极性更强,从而更容易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呈现出亲水性的特征,同时另一端的脂肪酸类基团则表现出强烈的疏水性……”
“……”
这一段内容在申请书中只是作为研究背景随便一提,真正的重点是后面的工艺部分,声称相比现有技术可以减少45%能耗云云。
属于一眼看上去就不是很靠谱的那种项目。
但前面这段话却让常浩南因此而灵光一闪——
从2000年末开始,他就聚集了几个相关课题组,在蒙省西部开始进行沙漠改性的相关研究。
如今四年过去,进度倒不能说没有,但确实距离实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最大的价值可能是借此让庄秉昌教授留在了吉省,没有像前世那样意外身亡于两个小混混之手。
但要说其它成果,确实有些乏善可陈。
主要是在最一开始的理论中,就明确需要一种性质足够特殊的固化剂,给离散的沙子颗粒引入初始的“万向结合约束”,然后再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转化为能够自主恢复的固结约束。
但只要和农学沾边的东西,就免不了受到天时影响。
蒙省的纬度搞种植最多只能一年两轮,四年下来一共也做不了多少组对比实验。
所以,如大海捞针般筛选固化剂的效率很慢。
但如果把思路放开,主动设计一个聚合物分子,使其能够同时拥有长链或环状的疏水结构作为主链,同时又在支链末端拥有较多的亲水基团和活性基团,就能与土颗粒表面发生包裹与交联连结作用,起到加固土壤的效果……
而这个技术,先不说其它。
对于那几个几乎完全处在沙漠里的国家来说,显然会有亿点吸引力。
而能让石油佬有兴趣的技术,显然不会缺少投资……
想到这里,常浩南当即放下了手中的那份申请书:
“李主任,我觉得这些申请的项目可行性都不是很大……但我个人倒是有个想法。”
一瞬间,十几道视线汇聚在了他的身上。
“或许有些同志听说过,我在蒙省那边有一个沙漠土壤化的研究项目?”
这一次,是作为副主任的栾文杰最先反应过来:
“我有印象……”
“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任务发射的时候,好像还给你特地带过三批种子上天?”
当初庄秉昌被逼的没办法想要搞太空育种,所以常浩南才找到栾文杰帮忙。
也正是那个时候,他接手了给海洋一号设计筛选算法的任务,从而开始间接涉足航天领域。
也算是陈年旧事了。
被栾文杰这么一提,李忠毅也跟着点了点头:
“但我记得那个项目一直没什么太大投入,理论上讲好像现在还算是可行性研究阶段……”
但栾文杰却是眼前一亮。
他可是非常清楚,对于常浩南来说,在正式立项之前就把事情做个七七八八并不算稀罕事。
至少当年海洋一号的算法就是这样。
“所以……您那边已经有进展了?”
“那倒还没有。”
常浩南赶紧摆了摆手:
“只是我突然来了灵感,所以想要暂时休会去验证一下……”
第1145章 沙漠改造的最后一块拼图
中间休会,去验证一下突然出现的灵感。
你听听,这像是人说的话么?
上一个使用这种句式的并且得到广泛流传的,大概还是十八路诸侯讨董时候的关二爷。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好在这种内部的闭门会议,其实也没什么休会不休会。
大家今天散了,改日再碰个面就行。
再考虑到说这话的人毕竟是常浩南,所以众人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要求。
离开工建委之后,常浩南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庄秉昌。
很幸运地,后者此时并没有在荒无人烟的蒙省试验田,而是在吉省农科院培育最新一批的固沙作物。
因此得以带着截至目前的研究成果连夜飞往京城……
当庄秉昌抵达火炬实验室的时候,常浩南也刚好结束了一整个通宵的工作,回到办公室——
尽管还没有完全确定聚合物的聚合度和基团比例,但经过一晚上的计算,他至少已经确定了疏水主链+亲水基团这一思路本身的可行性。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顺便得到了些意外之喜……
……
二人一见面,庄秉昌就热情地上前两步:
“常院士,我这总算是得着机会,能亲口祝贺您成功当选咯……”
“……”
常浩南这些年基本都是在京城和镐京两地活动,而庄秉昌的工作地点则是在蒙省和吉省。
俩人平时基本都是通过邮件和电话往来,基本只有每年末汇报的时候可能见到一次面。
但因为03年末,常浩南急着赶去镐京处理项目的事情,所以算起来其实有两年没见面了。
闲谈当中,庄秉昌还在无意中透露,前些年他的家乡曾经希望能把他作为人才引进回昌阳农学院,但考虑到有很多进行到一半的研究项目还在吉省,而且跟常浩南合作也是用了吉省农科院的名义,中间换地方实在太麻烦,最后还是拒绝了。
常浩南嘴上乐呵呵地应付着,却心说你可幸亏没回去,否则万一出点啥意外,我这些年可就全都白忙活了……
一番寒暄之后,二人总算谈起了正题:
“庄教授,你那边的作物育种……大概进行到什么地步了?”
庄秉昌在业内以大豆育种专家的身份而闻名,但实际上,他的团队已经不只针对某种单一作物。
尤其常浩南这边提供的资源即便再怎么少,也比此前在农科院的时候丰富,所以他实际上是率领几个来自不同机构的团队,同时对多类固土和植物进行遴选。
而谈起业务的庄秉昌也迅速进入了状态。
“比想象中顺利很多……”
他说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本使用痕迹非常明显的笔记本,还有一个U盘——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软盘这种东西总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常浩南把U盘插上电脑,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几十份试验记录文件。
“我们已经优化出了几种根系强度突出的作物品种,包括披碱草、裸燕麦、藏沙蒿……这一类植物根系可以对土体产生摩擦加筋作用和网格包裹作用,提供附加的黏聚力,同时减小土体受到的侧向剪切力。”
庄秉昌得心应手地把笔记本翻开到想要的那一页,把上面记载着的数据指给常浩南看:
“另外,植物本身的水力作用也可以调节土体水分在大气、植物和土体间的运移交换,改变土体的抗剪强度……也就是说,能够直接增强您之前提出来的那种万向结合约束力……”
“在通过两到三轮次的土体条件改善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正在培育的耐旱、耐盐碱的紫花苜蓿和大豆品种,开始对土地肥力进行恢复……”
听到这里,常浩南当即打断了对方:
“你是说,之前的三轮太空育种……就算是有成果了?”
太空育种的有效性基本完全靠一手运气
虽然在足够大量的基数下,总归不愁找到几个对人类农业有益的变异性状,但如果特别选定两个要求,那对上号的概率其实并不大。
所以在此之前,这两类豆科植物的育种工作,也是除了固化剂筛选以外的另一个老大难问题。
“算是吧……”
庄秉昌有些迟疑地点了点头:
“我们运气不错,在第二批回来的种子当中,就找到了之前一直想要的几个典型性状,又刚好在那段时间找到了符合要求的野大豆,更妙的是其中不含有孟山都申请了专利的标记基因……”
“只是目前培育出来的品种,生存能力强是强,但本身几乎没有产量……”
显然,对于他一个作物育种专家来说,还是希望能找到同时具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品。
但对于急需出成果的常浩南而言,这已经属于意外之喜了。
“足够了……已经足够了。”
常浩南轻轻一抬手,示意这不是问题。
接着又继续问道:
“那整个改善方案的全流程测试做过没有?”
“做过。”
庄秉昌回答道:
“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在蒙省西部进行了十四个片区的改性测试,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轮……主要发现的问题是,这套流程目前只能用于挽救尚未完全退化成沙漠的既有耕地或草原,但对于已经完全退化的沙地无能为力。”
“我们试过用聚丙烯酸盐、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酰胺等几种典型材料进行化学固沙,但是前两种材料在吸收足够的水分之后会迅速流失,导致固沙效果可逆……聚丙烯酰胺和聚乳酸吸水后虽然可用,但只能提供一次约束力矩,一旦在固化过程中失水就会前功尽弃……”
“……”
平时,他作为直接领导项目的负责人,不可能在同事面前表现出太大的压力。
甚至试验如果出了问题,他还得主动给大家排解压力。
而在常浩南面前,就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因此,这一番诉苦,可以说非常痛快。
听着庄秉昌口中的这些困难,常浩南一开始还是面无表情。
但到后来的某个时间竟然没绷住,直接露出了笑容。
这一幕可把正在给汇报收尾的庄秉昌吓了个够呛: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